一、心理对照法
心理对照法:指的是先积极乐观的想象你想要的结果,然后在想象实现目标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碍。通过心理对照法可以大大增加付诸行动的可能性。这里的重点是顺序一定是要先想结果,后想障碍,这样才能避免被困难吓住,不敢想结果,进而导致不能行动的情况出现。
发明心理对照法的心理学家,是纽约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叫厄廷根(Gabriele Oettingen),她是一个女心理学家。她的丈夫呢,同样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思维专家,叫彼得.M.戈尔维策(Peter M. Gollwitzer)。
二、执行意图
拖延症,相信已经对这个词再熟悉不过了吧,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拖延,无论是困难的工作,还是老师留的家庭作业。
彼得.M.戈尔维策发明了另一种思维工具,可以有效防止拖延症。这种思维工具叫执行意图。
什么是执行意图?就是让你用一个条件语句——“如果……就……”来设想你将要做的事。
执行意图有时被称为“大脑黑客”。为什么我们很多制定的计划无法坚持?是因为这些计划大都不够细致,导致大脑不知道这些计划何时何地该如何实施。
为了触发有效的行动,我们需要布置一个有很多行为线索的环境,通过制造氛围,让我们能够潜移默化的趋向完成我们的计划。
如果是对以后做的计划该怎么办呢?我们就要在头脑里对行动线索进行提前准备。而“如果……就……”这个句式就是这条为未来的行为预先埋下的线索。
一旦使用了“如果……就……”的语句,当“如果”后面的条件出现时,大脑就会自动跳出你接下来该做的事情。
你可以试着把“如果”后面的条件设置为简单醒目具体的信息。比如,“如果我饭后超过一个小时后,我就会做20个俯卧撑”,“如果我准备睡觉了,我就会继续看10页之前没看完的书”。
一般情况下,行为线索越具体,触发条件一旦满足,就越能触发行动。一旦你真的做了这样一个计划,你执行的概率要远远比普通的计划要大得多。
三、感受
对于计划,我们会精心准备,却往往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完成或是坚持。其实我们对于持续行动,并不需要太多的压力,有句话也许不太恰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其实我们只要明白我们走的路终点是哪里,达到终点的过程也许并不需要太在意,比如我们想要坚持健身,只要坚持每天的固定时间做俯卧撑就好,然后每天多加一个,这里的“如果……就……”句式就是:如果到了晚上八点,我就去做俯卧撑。如果数量遇到瓶颈,比如做到20就做不动了,明天就要做21个,但是却完不成,这是也不必纠结,在20这个数量上停留一段时间,等你的肌肉适应了20,自然就可以在增加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