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支付宝平台的社交化尝试刷爆了媒体圈,被”国民老公”戏谑成为“支付鸨”,引发一大批跟风吐槽,这样出位的时间一年可能遇到一次,但是每天无孔不入、随处可见的“性隐晦”新闻标题,多少人还是点了进去?
每天打开电脑,面对各种让人心理不适的标题的狂轰滥炸,你心累吗?然而存在即有理,不管它怎么让人反感,其形成的背后原因,恐怕还是要回归到每个人身上。
首先,作为编者角度,因为工作绩效和目标考核等等,新闻的点击量有时候和个人的收入息息相关,和网站的流量活跃度息息相关,到底怎么才能有人看:隐晦的情色字眼最能挑动人的神经,不需要繁琐的市场调研来找准用户需求,不需要资深的编辑写手来做好内容,甚至不需要任何的学习门槛,收效往往颇令人满意,这样的捷径谁不想走?
其次,新闻资讯类的消息特质决定了它难以在内容上做什么花样,遍地都是同类型的竞争对手,掌握了读者的眼球就是掌握了一切。更可怕的是,有人尝到甜头大家争相效仿,到处散发这种氛围,不满意的人也会沉默——到处都这样,我的不满并不会改变什么。
同时随着资讯的泛滥,海量信息的裹挟之下,作为用户的注意力和阅读“阀值”水涨船高,都是阅尽千帆的“老油条”:雷同性高、没有特点很难调动他们的胃口,以前看到一条三条腿的猫,都有一堆人围观,现在就算是八条腿的狗,人们也不再惊奇,往好了说,这是读者正在慢慢变得理性并具备一定的识别能力,往坏了想,就是会让这些“标题”越演愈烈。
其实这种带有色彩的文字,并不是全都令人反感,历史上的无数文豪和大家都会拿“性”做文章,但是并不会让人觉得流于低俗,听的人反而会心一笑,像被骚到痒处的猫一般轻松愉快。
是什么让内容输出方有了这种判断——只要有人看,写成什么样都可以?是什么样的人一直在默默的点击着从而无形中滋养了这种气焰?真的要挖掘起来,可能还会扯到中国人千百年来受到压抑而扭曲的性观念,穷时饿肚子饿怕了的人富起来第一反应就是每天山珍海味,但是还要藏着捂着——怕被看出旧时的影子。
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态势会持续多久,读者会忍耐多久?
不断的有人谈尺度,尺度可以规范字眼,规范不了人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