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分享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我们这个社群,为什么叫“演说家是我”而不是“我是演说家”,感觉好像没有区别啊?
大家可以先想一想。最后,我会揭晓答案。
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龙场悟道”的故事:
明朝时期,有一个孩子叫王云。
有一天老师问同学们:
“你的梦想是什么?”
有的说,当官;有的说,当明星;有的说,当老板!当问到王云时,他说:
当圣人!
这个答案,语惊四座。
大家安静了1秒,就爆发出哄堂大笑,连老师都笑了起来。
王云并没有脸红,因为他并不是说说而已,他是真的在思考:
我应该如何做才能成为一名圣人呢?
从此,王云改名王阳明,他发誓要做一名圣人。
在明朝,主流文化是朱熹理学。朱熹提倡——格物致知
格物,就是对事物进行研究;致知,就是明白事物背后的道理。
朱熹说,你要想明白大千万物的道理,你就要对事物一件一件地去“格”。
结果呢,王阳明“格”个竹子,就格到吐血。真是映证了庄子那句老话:
知识多,人生短,追着学,就会挂啊!
后来,王阳明因为弹劾大太监刘瑾,被贬到贵州龙场驿站,那里地处荒僻、虫蛇甚多,瘴气流行。
因为王阳明是戴罪之人,不能住官方的驿站,只能住在山洞里。山洞又冷又潮湿,还常常有野兽光临。
王阳明知道自己快要死了,就做了一个石棺,天天躺在里面,非常绝望。
有一天,王阳明忽然想:
如果孔子、孟子、朱子,他们也遇到我这种情况,他们会怎么做呢?
他想不出来。
直到一个暴雨交加的夜晚,王阳明顿悟了:
如果我就是圣人,我会怎么做呢?
对啊!为什么要问圣人会怎么做?我就是圣人,应该问我自己,我该怎么做?
这就是“龙场悟道”!
王阳明终于完成了从“怎么成为圣人”到“我就是圣人”的思想转变。
怎么才能成为圣人?
太难!如果那么容易知道,岂不是人人都是圣人!
为什么我就是圣人?
因为人首先要自信,对自己要建立高标准,然后按照高标准去做。
当王阳明想明白这个道理,他发现:
做圣人,不是先做“加法”,而是先做“减法”。
也就是,先把圣人“不该做的事”搞清楚,那么圣人“该做的事”也就逐渐明朗起了。
所以,当王阳明想尽一切办法“成为圣人”,却失败了;但当他认为“我就是圣人”,反而成功了。
普通人和高手有什么分别?
普通人,总是先设立目标,然后想办法去实现目标。
而高手,是先假设我已经实现了目标,反思我是用什么办法做到的。然后把该做的事做好,不该做的事,坚决不做。
这种思维,叫逆向思维。
现在回到前面的问题:
为什么是“演说家是我”而不是“我是演说家”?
因为“我是演说家”,只是你为自己设定的目标。
你知道自己还不是演说家,所以你会去学习各种演说技巧,让自己更像是演说家。
但当你学会了所有的演讲技巧,就真的是演说家了吗?
而“演说家是我”,是先肯定自己就是演说家,然后主动去做演说家应该做的事,也就是先让自己具备演说家的思维,再去学习演讲的技巧。
两种方法,目标相同,但手段完全不同,而且有着本质的差别。
这就是我从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对演讲这件事的启发——
逆向思维
希望今天的分享,对大家也有启发。谢谢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