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读《玩命工作,就是年轻时最好的生活这篇文章》,我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认同的情结,也有不爽的感觉,同时也包含着愉悦的情绪。
首先是认同:
“如果你想要过和别人不一样的生活,就要付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代价”,对于这句话我是非常认同的。
玩命工作中的“玩命”这两个字,虽说的有点偏激,但竭尽全力去努力工作,也是绝对需要的。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这也不仅仅是某些老年人的一种生活残酷的生活状态,更是他们心理上一种无声后悔的结果。
就在今天早上就见证了这样的一个事实。早上去倒垃圾巷口坐着一个差不多六七十岁的老人,一副服饰简陋、风尘仆仆的样子,脚上的鞋也似乎沾满了灰尘;胸前挂着一个大大的老式旧布袋,上面还有补丁;手里端着一个不锈钢碗,嘴里正嗒吧嗒吧嗒吞喝着稀饭。
其实令我一再将眼光瞄向他,我知道真正的眼神里的含义并不是他的穿着与行为。而是他那种落寞的神态;那种被时光耗消得筋疲力尽的悲伤;那种精力,体力智力,星力都衰退到无法逆转的绝望。
是什么?让他这么大清早,孤零零的坐在冷清的巷口,独自黯然,独自残酷的面对自己。从他寂寞的眼神里,是否能够掩饰他无声的后悔?
当然我无权去估测他和及家人们的种种生或活状态,也无权去评价他人的生活和他人的选择。只是借这件事来衡量自己,假如我在从前的生活中没有努力去工作,假如当下也不愿竭尽全力(玩命)去工作,那是不是意味着我将一生一事无成?是不是也会遭受到孩子们的冷漠与无情?
如果我想过和别人不一样的生活,就要付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代价。即使做不到玩命努力作,也需竭尽全力的去工作!
其次是不爽:
“年轻的时光,从来是匆匆且不可逆……”
作为不再年轻的自己,上有老,下有小,还有“我”。谈不上是失败的人生,也说不上是成功的人生,没有在大学里偷过懒,只是因为在高中时就早已偷了懒,所以社会工作心态都加倍奉还了给我,没有好的学历,也没有好的工作,仅仅学习了一门手艺当成工作来维持生计,生活也不得不苦逼了几次。这让自己很不爽!
唯一庆幸的是,自己还有另外一个一直坚守爱好——学习。当下还可以通过学习,玩命的雕琢另一门手艺——写作。但对于喜爱读书和写作的我来说,又不得不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成功总是渺不可及,必须先做失败的梦——总是感觉写作是世上最孤独的劳动。
但纳博科夫在康奈尔大学讲授文学创作时,是这样告诉他的学生:“我们不能读一本书,只能重读一本书。一个优秀读者,一个成熟的读者,一个思路活泼、追求新意的读者,只能是一个‘反复读者’。”
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如果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就必须先做一个优秀的读者。那么唯有抓住当下的每一天,冲刺每一天的去读书,反复不断,持续稳定地去进行写作刻意练习。做不到玩命,但至少也应该保持竭尽全力的努力;做不到完美,但也必求得每天进步一点点,才会离美好近一点点。唯有不断地充电!唯有加油!
再次是愉悦:
无论是标题,金句,论证,事例,总结,作者无一不表达着作为年轻时代的人,就应该勤奋努力上进;激发着年轻人必须早有意气风发,热情满满的情绪;仿佛荒废掉青春,那将是年轻时代的一个最大的缺陷与遗憾。
作为年轻人理应努力,才不会辜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自古名言的世代传承;也不会落下“少壮不努力,老了穷装逼”的羞愧境地,而后悔终身!
作者将“年轻人需努力工作”这份思想,这份理念,这份正能量,深深的融化在文字当中。让读者心随文转,情随思感,通过文字的力量调动了读者激昂高涨的情绪,让读者的情绪随着作者的思想奏起了“琴胡共鸣”的状态,甚至还会激发读者一读再读的欲望。
总结:
情绪总是微妙的,它一直都是变幻多端,像一条如同心电图一样的曲线,起伏变化。
借梁宁老师的话:情绪是一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是人做一切事情最根本的驱动力,知识的调用需要时间和思考,而情绪却是一瞬间的体验。
既然情绪是一瞬间的体验,第一次阅读和多次阅读,都可能会发生情绪上的变迁和思绪的改变。那品文时的情绪,特别是多次阅读后,理应是复杂多感的,而不只是单一的一种情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