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收获的季节,不由想要晒晒我今年的书单......
2015《我的书单》
By Wangwen
二0一五年十月八日
有同事认为,我在QQ空间里的自娱涂鸦有文艺范或有“五四”时代的影子,现在此说明一二:
一 . 当我08年第一次在哥嫂家读到张中行先生的一本散文集——《负暄絮语》时,立刻被里面的文字所吸引,“有古风,似六朝的短章,也夹带晚明小品的笔意,颇有苍凉的况味。”(孙郁《张中行别传》)
之后,陆续上网购买了他的多部作品(《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顺生论》、《流年碎影》、《禅外说禅》、《作文杂谈》、《文言和白话》、《文言津逮》、《诗词读书丛话》)。在读《顺生论》时,最深的感触就是:每每看到其中的一句话很好,想用铅笔在下方划一下,划完方觉,这句话是由上面的那句引申来的,于是,返回去再划上面一句,等到划完,再次醒悟到,此段话和前面的意思是相关联的...... 由此,反推上去,基本一个段落都被划满了,原来,写文章真的可以是“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
“他一生选择的是“疑”的路。疑,就不轻易被情感的冲动所裹挟,在静静的思考里看人看事。“(孙郁《张中行别传》)
于是,当我开始尝试着写写自己的感悟时,“精简而意长”就成为了我想要的表达方式,如同钟嵘(约468-约518年,中国南朝文学批评家)所强调的“好诗,应该是‘文已尽而意有余’。”
二 . 初次写文,请一同事小友看看,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她观后,告知:“为何不将文章的句子,断成诗歌的形式,既方便大家阅读,又不显得版面空落。”于是,所谓的“写作风格”就此定格。
自小知道,自己反应不够快,记性也不够好,于是信奉一句话:“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平日里看书,遇到喜欢的段落就会摘抄下来(最初都是在图书馆借书看),后来开始买书,就喜欢拿一支铅笔在喜欢的段落下面划线,这样几年下来,当再回头去看一看曾经看过的书时,方觉,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阅历的增长,很多以前在意的部分,现在已经不重要了,相反,以前未曾注意的部分,现在却有了深深的体悟...... 可是一时的体悟也架不住时间的稍纵即逝,很快就忘却于脑后了,怎么办?唯有“整理、记录”。
所以晒《书单》,不是为了炫耀什么,也不是为了证明什么,只是给自己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做一个小小的罗列,总是说,在看书在看书,那到底看了些什么呢?
整理后方知,原来我的一半时间交给了书籍,一半时间交给了综艺节目(《天天向上》、《非你莫属》、《非诚勿扰》、《今晚80后脱口秀》、《世界青年说》),在书籍中获取渊博的知识,在综艺里获知前沿的讯息,其实无论是那一种形式的获得,只要有一个“点”对自己是有帮助的,并且能运用到生活当中,那就是值得的。
说明: 文内的作者简介、常识等相关知识,大多由网络的百度百科收集、整理而得,少部分为书中收集、整理而得。
书 单
序号书名作者
1《相约星期二 Tuesdays With Morrie》米奇-阿尔博姆(美)吴洪 译
2《九型人格 Enneagram》海伦-帕尔默(美)徐扬 译
3《孤独六讲》蒋勋 (台)
4《公案百则》陈耳东
5《竹林七贤》刘雅茹
6《红楼梦》曹雪芹
7《徒然草 方丈记》吉田兼好(日)王新禧 译
8《不够知己 Imperfect Understanding》温源宁 江枫 译
9《你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 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米奇-阿尔博姆(美)赵晓春译
10《一日重生 For One More day 》米奇-阿尔博姆(美)吴正译
11《旅行的艺术 The Art of Travel》阿兰-德波顿(英)南治国等译
12《鲁迅和周作人》孙郁
13《佛佛道道》丛书(梁启超、丰子恺等)
14《西游记》吴承恩
15《两户人家》懂时进
16《悔晚斋臆语》陈传席
17《战争风云 The Winds of War》赫尔曼-沃克(美)施咸荣等译
一、《相约星期二Tuesdays With Morrie》作者米奇-阿尔博姆(美) 吴洪 译
此书的获得源于网络的读书推荐,“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
此书是纪实文学,老人叫莫里-施瓦茨,是一名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他在年逾七旬时罹患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俗称ALS, 亦即渐冻症;年轻人叫米奇-阿尔博姆,是底特律一家报社的体育记者,收入颇丰,但劳顿不已,后在“夜线”节目看到了曾经敬爱的老师的现状,于是决定在相隔十几年之后,登门拜访,由此,开始了他们每周二的话题讨论——生活的意义,“题目涉及到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最后一节课很简短,只有几句话。”
“我就这样枯竭下去直到消亡?还是不虚度剩下的时光?他问自己。”
“他要证明一件事: 来日无多和毫无价值不是同义词。”
“你有没有知心的朋友?”
“你为社区贡献过什么吗?”
“你对自己心安理得吗?”
“你想不想做一个富有人情味的人?”
“爱会赢。爱永远是胜者。”
“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庸庸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
(米奇)“第一次在‘夜线’节目中见到莫里时,我不禁在想,当他知道死亡已经临近时他会有什么样的遗憾。他悲叹逝去的友人?他会重新改变生活方式?暗地里我在想,要是我处在他的位置,我会不会满脑子都是苦涩的念头,抱憾即将失去的一切?抱憾没有吐露过的秘密?“
(莫里)“我们的文化不鼓励你去思考这类问题,所以你只有在临死前才会去想它。我们所关注的是一些很自私的事情:事业,家庭,赚钱,偿还抵押贷款,买新车,修取暖器--- 陷在永无止境的琐事里,就为了活下去。因此,我们不习惯退后一步,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问,就这些?这就是我需要的一切?是不是还缺点什么?”
-----------------------------------------------------------
我看完中文版的《相约星期二》之后做的一件事情:
当我第一次读完这本书时,老人那种久经风雨、看透世事的平和样貌久久萦绕在脑海,挥之不去,之后,我又上网查询相关资料,下载了电影版本,并且下决心买了英文原版,作为二0一五年初的英语学习计划,每周正反一页,至今已看至80页。
通过对原版书的学习,我还查询了另外一些相关知识,如下:
1. 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俗称ALS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亦即渐冻症,最初称之为“Lou Gehrig’s disease”(卢-格里克症)。
卢-格里克 (1903—1941),美国历史上的传奇棒球运动员,人们记住他不仅是他的球技,也因为最终导致他退出赛场的这个以他名字命名的病症。
这位被人称为“The Iron Horse”的最有价值的运动员,自1933年开始,腿部力量衰退,直至1939年6月被确诊患上了一种叫做“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的疾病,后称为“卢-格里克症”,同年7月,他不得不离开球场。1941年在他病危时,被告知已选入美国的棒球荣誉堂;同年6月,在纽约市去世,全市为他下半旗致哀。
2. 特德•科佩尔(Ted Koppel),ABC-TV’s《Nightline》(“夜线”或“晚间报道”)著名主持人,早年是报道过越战的记者,他对新闻事件有自己的观点和评断标准。1995年,他破纪录的三度在自己的节目里对莫里进行专访, 当他于2005年离职之时,没有使用自己的那些值得纪念的片段,而是重放了采访莫里的其中一集作为他的退休告别。
3. 180亿美元的负债,让底特律陷入了绝望。2013年7月18日,这座“汽车之城”(the Motor City)正式申请破产保护,而在半个世纪前,底特律还是美国产业工人的向往目标,“美国梦”的最佳实现地。
底特律的破产原因:
(1)产业单一:底特律是美国重要工业支柱的“汽车三巨头”——通用(GM-General Motor Corporation)、福特(Ford)和克莱斯勒(Chrysler) 总部所在地,随着汽车业的长期不景气,导致失业人数大量增加,更导致许多人沉迷于毒品的梦幻之中,由此使得当地的治安急剧恶化。
(2) 种族冲突: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种族问题尖锐对立,种族骚乱和废除种族歧视法案,导致白人大量逃离底特律。可以说,汽车业带来了大量的黑人工人,而种族冲突又让白人逃离底特律,于是商业市场随之流失,缩小了底特律的城市税收基础。
(3) 债务问题:高额的退休养老金和医疗保险,曾让底特律成为工薪阶层的天堂,但也是一个沉重的包袱。汽车业下滑,失业率上升,税收减少,而福利开支却增加,为维持运转,只能债务高悬。
破产的后遗症: 意味着民众的利益可能要先牺牲掉,即养老金可能遭到消减,来首先满足债务的偿还。
4. 底特律活塞队(Detroit Pistons):
1948年加人NBA时,大本营在福特怀恩,老板是从事活塞制造业的,“活塞”就成为了球队的名字。1957年,球队迁到汽车城底特律后仍沿用了这个名字。
5. fisherman sweater: 这个单词,在中文版中被译成“运动衫”,查询百度才知道,这种“羊毛织成的航海毛衣,是20世纪初在渔船上流行的格纹厚毛衣”,因为渔民出海非常冷,所以它的质地很厚,最重要的是,当地的每家每户在编织的时候,会加进自家特有的一些花纹,以防不幸遇到海难时,可以通过毛衣的特殊花纹很快找到自己的亲人。
二、《九型人格》 作者 海伦-帕尔默(Helen Palmer) 徐扬 译
此书的获得是今年春节期间到一位朋友做客,在她家的书架上发现的。书中讲到很多人在了解自己的性格之后,方才醒悟,“许多以前觉得疑惑和不解的事情,在经过反思后,都变得顺理成章了。更重要的是,我发现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是有缺陷的,而现在我有了改变这些缺陷的方法。”“一旦我了解了我的朋友们的性格类型,我就能理解他们的很多行为,而且能够更好地与他们互动,我们因此变成更好的朋友。”
“‘九型人格’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系统。它是一个动态的模式,这个模式由相互交织的线条构成,说明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同时拥有这九种性格的潜质,但是我们最注意的还是我们自己最突出的性格特征。”
——第一章 《你应该了解的背景》
------------------------------------------------------------------------------
阅读之后做出的改变:
之前一直很不懂小侄女身上呈现出来的那种懒散,因为一旦进入做事的模式,她的热情、专注、灵活等方面都体现的淋漓尽致,为什么回到家里就总是给人一种提不起精神的样子?
购到书的那天,我们分别做了测试,找到了自己的性格号码,原来她这种性格的人所呈现出来的“懒散”是“负载太多,无法完成对他们真正需要的事情。他们喜欢得到更多,而不失去任何东西。他们的内心被各种没有完成的事情所占据,这些反复出现的想法有效地阻止了他们去发现真正重要和正确的事情。“
“因为无事可做,在他们身上反映出来的就是‘沙发抑郁症’,他们什么也不想说,什么也不想做,生命中的一切行动好像都停止了,只剩下起居室的沙发上,一个懒散、抑郁的形象。“
“事实上,他们的懒散并不是骨子里的懒散,他们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他们总是无法发现最应该做的正确事情,他们也总是因为那些不必要的琐事而分心。”
读完以后,我对小侄女说:“以后嬢嬢不会再困惑于你的懒散了,原来这也是另一种平和,这是你特有的,反之,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面对问题时,你会比我们更显得温和,也能更快感知到他人的需要。”
三、《孤独六讲》 作者 蒋勋
蒋勋先生(1947— )是台湾知名画家、诗人及作家,本书中,他通过“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等六个章节来展现各个情景下的孤独,阐述“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
“每个人都急着讲话,每个人都没有把话讲完。”
“当我们随着新闻媒体的喧哗,对事件中的角色指指点点时,我们不是在聆听他人的心事,只是习惯不断地发言。” —— 《情欲孤独》
“宁波老太太说宁波话,法国老太太说法国话,两个人说了很久很久,没有任何冲突,没有任何误会——也没有机会误会,这是我第一次思考到,共同的语言是误会的开始。我们会和人吵架,觉得对方听不懂自己的心事,都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语言。” —— 《语言孤独》
“我们提到革命的孤独都会联想到政治,但真正困难的革命往往是道德的革命、礼教的革命。” —— 《革命孤独》
“如果你可以细心地去观察,会发现很多暴力是来自社会大众的‘众口铄金’,这句成语是说,当每一张嘴巴都讲同样一句话,其力量足以把金子熔化,力量如此之大!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曾经参与其中。” —— 《暴力孤独》
“因为缺乏沟通的耐心,思维的过程完全被简化了。”
“思维最大的敌人大概就是结论吧!”
“我们心灵一旦不再那么慌张地去乱抓人来填补寂寞,我们会感觉到饱满的喜悦,是狂喜,是一种狂喜。” ——《思维孤独》
“一对貌合神离的夫妻,他们躺着同一张床上,对彼此而言却是失踪的状态。我们一直觉得被绑架才叫失踪,可是如果你从不在意一个人,那么那个人对你而言不也是失踪了?” —— 《伦理孤独》
-------------------------------------------------------------------------------
自我评述:
常常有好心人来问:“你一个人生活,不孤独吗?”
我无从知道他们到底想听到什么,我能给予的答案就是:“一个人的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你置身于喧嚣的人群之中,那种慢慢浮出来的孤独感。”
所谓“孤独”,真的只是一个人的心境而已,当你有了目标、有了方向、有了你愿意为之努力去做的事情时,你只会有一个感觉:“时间真的不够用。”
四、《竹林七贤》 作者 刘雅茹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蒋勋先生在他所著的《孤独六讲》的第一章《情欲孤独》中写到了“竹林七贤的孤独”:“很多人以为‘啸’是唱歌,其实不然,就像鲁迅先生的集子取名‘呐喊’一样,都是从最大的压抑中狂吼出来的声音。”
作者刘雅茹女士,北京人,自1995年起从事文学创作,已发表小说、剧本、随笔等100余万字。
将“由性”进行到底的嵇康,“闻美人殁而吊之”的率性阮籍,以“见识和气度”折服朋友的山涛,一心研究学问的“学者”向秀,“死便埋我”的“酒仙”刘伶,“精通音律且嗜酒如命”的阮咸以及“头号吝啬鬼”的“难得俗物”王戎,“这一群历史上最‘另类’的一群人,生动地讲叙了那个极特殊的时期——‘魏晋禅代’的整个历程。“
-------------------------------------------------------------------------
阅后感受以及获得的相关知识:
张中行先生在他所著《顺生论》中《读书》一文中讲到:“读书,多读,杂读,结果就会多知”。
“见识,或说不为成见所缚,要通过‘多读’这条路取得; 但读书多而不杂,容易钻了牛角尖,反而不能明理;最后还要兼能思,读什么信什么,必致不能明理。思是吸收之后,经过辨析、比较,以判断真伪、是非、高下等的心理活动。”
先前的读书,仅凭个人的喜好,择书的范围非常小,于是容易造成偏颇,形成成见,错失很多阅读的乐趣。读完这本书后,让我对历史以及古文产生了兴趣,真是一大收获。
1.本书开头讲到一个故事“焚山求才”,说得是一位名士不愿到曹操手下做官,于是逃到了山里,结果,曹操为了将这位名士弄到手,派兵围了那座山,并将四周放起了大火...... 原来这位名士就是阮籍的父亲——“建安七子”(阮瑀、孔融、陈琳、王粲、徐幹、应瑒、刘桢)之一的阮瑀。
2.清谈:“清谈”是适应当时封建士大夫阶层的需要,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玄学问题析理问难,反复辩论而发展起来的。当时,人们把共聚“清谈”当作抒发情怀的良机,许多名流闲士都热衷于此事。但其目的不是论政,不过是官吏、文人为了消遣和显示自己清高不谈俗事而已。
“清谈”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所对应的政治现象是魏晋士族制度及封建等级特权;它所对应的经济基础是汉末以来的豪强地主经济和士族庄园经济。随着士族制度的崩溃和士族政治经济特权的丧失,必然走向衰落。
3.“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以及“昔惭柳下,今愧孙登。”
前一句是“隐者”孙登对嵇康的赠言,他预见到了嵇康的“由性”的性情,必会被尘世所害,毕竟在尘世中无法做到“真正的超脱”;而嵇康则在自己临刑前,方才想起孙登的忠告,“悔之已晚”。
五、《公案百则》 作者 陈耳东
此书为二00九年六月所购,讲述禅宗故事的一本书。“公案的原意是官府的公文案牍,依法而定夺曲直可否,起到可借鉴的权威性案例的作用。禅宗认为祖师的言行,有判断迷悟是非的权威性,故亦借称‘公案’。”
作者陈耳东先生,原名陈继生,笔名卉生,号忍斋主。1943年生,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任职于天津市政府民委宗教局。
始读至今,最喜的一则为《大珠用功》。这则公案讲述的是大珠慧海法师和源律师之间的一段对话:
有源律师来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大珠慧海)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律师杜口。
注:佛教律宗对持戒者的要求严而细,对研究解说戒律,并能身体力行的律宗僧人,称之为律师。本公案中的源律师就是这样的和尚。而弘一法师即是研修《四分律》的宗师。
-----------------------------------------------------------------------------
阅后感想及所获相关知识:
现代人总是百转千回,想法甚多,更多的时候就是杞人忧天、庸人自扰,皆是因自己的这颗心不平而生躁动。
1. 机锋:禅林用语。又作禅机。机,指受教法所激发而活动的心之作用,或指契合真理之关键、机宜;锋,指活用禅机之敏锐状态。禅宗用以比喻敏捷而深刻的思辩和语句,所谓“直指人心,一发中的”。
2. 棒喝:“德山棒临济喝”,是禅宗师家接待初学者的手段之一。对于其所问的问题,师家往往不用语言来答复,或者使用棒锋击打其头部,或者冲其大喝,看其反应能力,断定学生悟解能力。
六、《红楼梦》 作者 曹雪芹
这是一部巨作,众所周知,但先前从未拜读,自小记忆力甚差,小说人物关系的复杂常常会导致自己头脑里乱麻一团,故读书以来,对古今中外小说基本绝缘。直至今年四月底,通过“喜马拉雅听书”电台,听到台湾作家蒋勋先生的音频——《蒋勋- 细说红楼梦》,方下决心,读!
《红楼梦》之宏大,决不是通读一遍就能理解的,但蒋勋先生在解读中的一些个人阐述,让我受益甚大,比如:
“《红楼梦》读久了,会发现自己也在《红楼梦》中,有时候是黛玉,喜欢孤独;有时候是薛宝钗,在意现实的成功;有时候是史湘云,率直天真,不计较细节。”
“《红楼梦》的阅读,因此是一种学习‘宽容’的过程。”
“《红楼梦》一读再读,慢慢地,看到的人物,可能不再是宝钗,不再是王熙凤,不再是风光亮丽的主角,而是作者用极悲悯的笔法写出的贾瑞,或薛蟠。他们陷溺在情欲中无法自拔,他们找不到生命上进的动机,他们或堕落,或沉沦,但作者却只是叙述,却没有轻蔑或批判。
世界文学名著中很少有一本书,像《红楼梦》,可以包容每一个书中即使最卑微的角色。
我当然也会在自己身上看到贾瑞,看到薛蟠,看到自己堕落或沉沦的另外一面。
一本书,可以让你不断看到‘自己’,这本书才是一本可以阅读一生的书。
《红楼梦》多读几次,回到现实人生,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原来也都在《红楼梦》中,每个人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也不再会随便说:喜欢什么人,或不喜欢什么人。“
---------------------------------------------------------------------------
阅后感受:
读《红楼梦》感触很深的一个场景,就是第六十二回开头一段的描述:柳家母女在前一回中因玫瑰露和茯苓霜之事被处罚,于是“司琪的婶娘— 秦显家的好容易等了这个空子钻了进来(厨房),只兴头上半天。“
“一面又打点送林之孝的礼,悄悄的备了一篓炭,五百斤木柴,一担粳米在外边,就遣了子侄送入林家去了;又打点送账房的礼;又预备几样菜蔬请几位同事的人,说:‘我来了,全仗列位扶持。自今以后,都是一家人了。我有照顾不到的,好歹大家照顾些。’正乱着,忽有人来说与他:‘看过这早饭,就出去吧。柳嫂儿原无事,如今还交与他管了。’秦显家的听了,轰去魂魄,垂头丧气,登时偃旗息鼓,卷包而出。送人之物白丢了许多,自己倒要折变了赔补亏空。连司琪都气了个倒仰,无计挽回,只得罢了。”
看完这段,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说?费尽心机?、可怜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亦或现实社会的生存法则:弱肉强食?只有一个字:“痛……”
另外一个场景为第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如何作诗一段:
“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断不可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王维“诗佛”)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杜甫“诗圣”)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李白“诗仙”)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瑒,谢(灵运)、阮(籍)、庾(信)、鲍(照)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读到这一段时,就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喜欢丰子恺和张中行等老一辈作家的作品了,因为在他们的作品里,都有一个共同点——“起点要高,过程要稳,扎实推进,无有捷径”。
七、《徒然草 方丈记》 作者 吉田兼好(日)王新禧
译
此书的获得源于《读者》,之后上网购之。
“‘徒然’“一词,在日语中意为无聊、寂寞;‘草’指草子,指用假名写就、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随笔、日记或民间故事等。
由于吉田兼好写作这些文字的目的,只是为了排遣长日无聊,生前从未想过要传诸后世,因此其一直处于灵光乍现、漫然书之的创作状态中。“
—— 《译序》 王新禧
吉田兼好(1283—1350)。南北朝时期日本歌人(日本传统诗歌形式和歌的创作者),又称兼好法师,他精通儒、佛、老庄之学。随笔集《徒然草》,全书共分243段,由杂感、评论、小故事等作品组成。
“孤清寂廖之人,是何心绪?欲使心无烦恼,以独身自处最佳。
心系世俗,便不免为外尘所惑。与人交谈,措辞总以博人好感为先,本心尽失。又与人嬉戏、与人争执,一时恨、一时喜,心中怎得宁定?杂念横生,处处计较得失。执迷而醉、醉中痴梦,奔走碌碌,浑然忘道。人皆如此也!
即便佛道难悟,若能了断诸缘,静身远俗,令心间安宁,亦可暂得人生之乐。‘生活、人事、艺能、学问等诸缘,均应离弃。’《摩诃止观》中如此写道。“
—— 第七十五段
----------------------------------------------------------------------------
阅后想法:
对前面两个段落,赞同不已,寥寥数语,道尽世人百态。
对最后一段,现今稍感不同。身在世俗,俗事难免,那么如何能在俗事里找寻到快乐和喜悦,我觉得老教授莫里的话道出了真谛:“爱会赢!爱永远是胜者! Love wins! Love always wins.”
八.《不够知己Imperfect Understanding》 作者 温源宁 江枫译
此书的获得源于张中行先生所著《负暄琐话》中《温源宁》一文:“永远用英语讲话,语调顿挫而典雅,说是上层味也许还不够,是带有古典味...... 而此英语造诣,是吸烟的时候学来的。所得自然不只是会话,还会搀上些生活风度。”
温源宁(1899—1984),学者。英国剑桥大学法学硕士。代表作英文人物随笔集《不够知己》,以素描方式、春秋笔法写下对吴宓、胡适、周作人、辜鸿铭、徐志摩等名人的印象记。忆人念事,辛辣别致,文章风格出于英国散文大家的传统,“语求雅驯,避流俗,有古典味;意不贫乏而言简,有言外意、味外味”(张中行语)。
“辜鸿铭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俗人,与众不同的在于—— 是个有思想的俗人...... 他那枯槁疲惫的身躯并不是用脑过度的结果,而是欲望、机谋、耽美和无节制地追求与众不同的愿望的牺牲品。”
“他有意卖弄自己的辫子,是他整个为人的特征。他脾气倔犟,以对抗为生。大众接受的,他拒绝;大众喜爱的,他厌恶;大众崇拜的,他鄙视。与众不同就是他的乐趣和骄傲。因为剪掉辫子成了时尚,所以他偏要保留。如果别人都留着辫子,我敢说,他就会成为第一个剪辫子的人。”
—— 《已故的辜鸿铭先生》
注:辜鸿铭先生(1857— 1928)学贯中西且怪诞不经,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他主张男人要娶小老婆,理论是,男人是茶壶,女人是茶杯,一个茶壶肯定要配几个茶杯,总不能一个茶杯配几个茶壶。
“周先生,不声不响,说话的嗓音从不高于耳语,行走的姿态几乎像是老妪,却有一种孤芳自赏的气概——是冷漠呢还是有礼貌的轻蔑?这足以拒人于千里之外,容他自得其乐地从旁观赏。他言谈举止所表现的彬彬有礼正是对于任何亲密接触的某种屏障...... 初次见面,他受到的总是尊敬。在敌人,这种尊敬会变成恐惧;在朋友,这种尊敬会导致亲近,可以亲善友好如兄如弟,却永远也不会热情!”
“我们不该忘记,周先生还有另外一面,在他身上还有不少铁的因素。他那双紧抿的嘴唇和嘴唇上的八字胡,都使人想到坚定果断。他很少介入各种是非纠纷,但是,一旦介入,就该挡着他的那个人倒霉了!”
“风浪! 提起风浪,令人想到海洋;提起海洋,又令人想到舰艇......不错,周先生正好就像一艘铁甲战舰——他有铁的优雅! ”
—— 《周作人:铁的优雅》
“清华在人事和办校方针两个方面都经历了许多变化......但是在发生了所有这些变化的过程中,在清华却有一个人始终没有改变,那正是王文显先生。他始终在清华任教。”
“王文显先生在外表和举止方面都毫无异乎常人之处。如果我们真要笑他,那是因为他过分正常,一个好公民所应该做到的一切,他都做得无比正确得体。事实上,他正常得令人讨厌。”
“几年前,王文显先生的戏剧《委曲求全》在北平演出。这是一处精彩的闹剧,技巧无可挑剔,演得也很到位。整出戏没有一刻沉闷乏味。整个演出非常成功...... 为什么许多人都感到不满,几乎是对作者的不满?是不是因为在《委曲求全》中,王文显先生给了我们一切,唯独缺少必要的那一点——人情味?......成功、尊敬、钦佩,都是他应得的,但是只要他缺少了那点人情味,我们有时也会对他报以大笑。”
------------------------------------------------------------------------------
阅后感受:
作者写得好,译者翻得也好,相得益彰。寥寥数语,即把人物的样貌、性格淋漓道出。在以后阅读他们个人的作品时,应该会更容易理解一些吧。
当看到描述周作人先生“他言谈举止所表现的彬彬有礼正是对于任何亲密接触的某种屏障”以及“王文显先生给了我们一切,唯独缺少必要的那一点——人情味?”这两句时,不由想到朋友们给予我的一点评价“难以接近”,不知道是否相像?
九、《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作者 米奇-阿尔博姆
此书的获得源于《相约星期二》,因为是同一位作家所写。
米奇-阿尔博姆(1959— ),美国著名专栏作家,电台主持,电视评论员。纪实作品《相约星期二》曾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2003年,阿尔博姆六年磨一剑,出版了小说《你在天堂里遇到的五个人》。
“这个故事讲得是一个名字叫爱迪的人,故事从结尾处爱迪死在阳光下开始。从结尾开始讲一个故事,似乎颇为奇怪。但是,所有的结尾亦是开端。我们只是当时不知道而已。”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个真爱的瞬间特写。”
“没有一个故事是孤立的。它们有时在拐角 相遇,有时它们一个压着一个,重重叠叠,就像河底的卵石。”
“世上没有偶然的行为。我们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你无法将一个生命和另一个生命分割开来,就像风和微风紧密相连一样。”
“没有一个生命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当我们觉得孤独的时候,我们才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
爱迪在天堂遇到的第一个人——蓝皮人。在爱迪很小的时候,因为在街上和小伙伴玩皮球,差点被汽车撞到,但是当汽车停住后,司机,也就是蓝皮人却因紧张导致心脏病发作,不幸身亡。
“年轻人上战场,有时是因为他们不得不去,有时是因为他们想去。但是,他们永远觉得,他们应该去。千百年悲哀的、错综复杂的人类历史让人们误认为拿起武器便是勇敢,放下武器便是怯懦。”
“听我说,小家伙。”米基的声音是一阵低吼。“战争不是游戏。如果你需要开枪,你就开,听到吗?别自责。别犹豫。你开枪,再开枪,别去想你在朝谁开枪,或者杀谁,或者为什么,听到了吗?你想回家来,你就得开枪,别想任何事情。”
“一阵刺痛撕裂了爱迪的腿。他狠狠地大骂一句,瘫倒在地。血从他的膝盖下面涌出来…… 医生说他会变成一个瘸子,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畸形骨头的恶化,他会跛得更厉害。
‘我毁了你的腿’上尉不动声色地说道,‘是为了救你的命。’“
爱迪在天堂遇到的第二个人——上尉。上尉永远允诺,不管发生什么事,他都不会让任何人掉队,士兵对此甚感安慰。
“所有的父母都会伤害孩子。谁都没有办法。孩子就像一只洁净的玻璃杯,拿过它的人会在上面留下手印。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脏,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裂,还有少数父母将孩子的童年摧毁成不可收拾的碎片。”
“‘你会得到安宁,‘老妇人说道,‘当你不再跟自己过不去的时候。’“
“愤怒是一种毒药,它从内部噬咬着你。我们以为,我们可以把仇恨当作一种武器,来攻击伤害我们的人,但是,仇恨是一个弯弯的刀刃,我们去伤害别人,实际上却伤害了自己。“
爱迪在天堂遇到的第三个人——游乐场曾经的女主人。她为爱迪化解了对爸爸的恨。
“失去的爱依然是爱,爱迪,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回忆,回忆变成了你的伴侣。你培育着它,你拥抱着它,你同它翩翩起舞。生命一定会终结,爱却不会。“
爱迪在天堂遇到的第四个人—— 他的妻子,玛格丽特。因病而死。
“多年以来一直笼罩着他的那个阴影,终于显现出来,一切都是真的,有血有肉。这个孩子,这个可爱的孩子,他杀害了她,他把她烧死了。“
爱迪在天堂遇到的第五个人—— 塔拉,一个菲律宾小女孩。在那场战争中,爱迪放火烧竹棚时烧死了她。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影响到另一个人,另一个人又会影响到下一个人,世界上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故事,但是,所有的故事都练成了一个故事。“
------------------------------------------------------------------------------
阅后感受:
看完这本书,应该很多东西都会释怀的。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不会是单独存在的,有时,我们需要依托着别人,有时,别人也需要我们的支撑,看似毫无交集的两个人,也许,兜兜转转就会相逢在一起,只是,有时,时间会长一点,有时,也可能就是那么一眼…… 无论怎样,“生命会终结,爱却不会。“
十、《一日重生》作者米奇-阿尔博姆(美)
此书的获得源于《相约星期二》,因为是同一位作家所写。
米奇-阿尔博姆(1959— ),美国著名专栏作家,电台主持,电视评论员。纪实作品《相约星期二》曾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2003年,阿尔博姆六年磨一剑,出版了小说《你在天堂里遇到的五个人》。2006年10月,他再次推出新作《一日重生》。
“本书的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一个对死亡有着持之以恒高涨兴趣的人,他的前两本书——《相约星期二》和《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都和死亡如影随形。这一本,更是如此。“
—— 毕淑敏
“但她(妈妈)真的去了。她死了。没有了探望,没有了电话。不知不觉中,我开始放任自己,好像被连根拔起的草,让生活的波浪把我推向边缘。”
“事情就是这样的,如果没有了父母,无论去做什么事情都好像在孤军作战,没有了那个永远在那里守候你的后援。”
“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有特定的形象。妈妈在我脑海中的形象是涂着口红,向我弯下身体,竖起一根手指,教育我要好好努力。而爸爸的形象则是一个身体后仰,肩膀靠在墙壁上休息的男人。他手指间夹着一支香烟,看着我,任我起起伏伏。”
“爸妈离婚以后,我们试图和以前一样过日子。但是,左邻右舍里不给我们这样的机会...... 人们对我和妹妹更和气了...... 那么妈妈则没有。离婚,至少在我们生活的那个地方,是丑闻,其中的一方,必遭谴责。
这个谴责落在了我妈妈的身上,主要因为她还留在镇上生活。”
“人需要和人亲近。人需要打开心扉,让别人靠近你的心灵。”
-------------------------------------------------------------------
阅后感受:
从小到大,爸爸妈妈会挺身而出为我们做很多事,但是,当我们长大后,我们却常常在爸爸妈妈需要帮助的时候,没有挺身而出,亦或羞于挺身而出,那是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多少。”
十一、《旅行的艺术》 作者 阿兰-德波顿(英)
此书的获得源于网络的读书频道,“这本书不是游记散文,不是导游手册,也不是论述旅行历史和意义的常识读本。我们读到的,很像是用小说笔法写出来的人物传纪片断。”(余秋雨)
“在明确知道我想成为哪一类作家之前我只知道我不可能成为哪一类作家。我知道我不是诗人,我也知道我不是个真正的小说家(我说不来故事,我‘发明’不了人物)。而且我知道我也做不来学者,因为我不想墨守那一整套学术规范。
后来,我终于发现了自觉正好适合自己的定位: 随笔作家。据我个人的理解,所谓随笔作家,就是既能抓住人类生存的各种重大主题,又能以如话家常的亲切方式对这些主题进行讨论的作家。”
“最好的书能清楚地阐明你长久以来一直心有所感,却从来没办法明白表达出来的那些东西。”
“我读书是为了学习,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更有自知之明、更多才多艺的人。”
—— 作者自序
“我们经常得到应该到何处旅行的劝告,但很少有人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到那个地方,又如何到达那个地方。”
“实地的旅行同我们对它的期待是有差异的——因为现实总是让人失望。”
“旅行能催人思索。宏阔的思考常常需要有壮阔的景观,而新的观点往往也产生于陌生的所在。”
“很多地方,我们去过了,但却只是走马观花,或者不以为意;然而,它们之中,偶然也会有几个地方非常特别,给我们强烈的震撼,迫着我们去注意它们。”
“人类不快乐的惟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他的房间里。”(帕斯卡尔 《沉思录》,第136页)
--------------------------------------------------------------------------
阅后感受:
这本书于我阅读而言,有难度。因为作者“曾经是大学的哲学讲师,有着深厚的哲学素养,对西方文学和艺术作品,有广泛的涉猎,”在这本书中,有大量的对油画作品的解读以及文学作品的探讨,他关注的主要是“旅行者内心的世界,而不是外在的行程。”
读书久了,就会发现自己功底之薄—— 诗词歌赋、古文底子近乎为零,西方文学和艺术作品亦近乎为零,在读到类似此类的作品时,往往一头雾水,无法感同深受,惭愧而遗憾!
十二、《鲁迅和周作人》 作者 孙郁
此书的获得源于作者所著《张中行别传》中,呈现出的认真、公正、客观的态度。“老人隐约是以孙郁为知己的。那时很有趣,我与行翁的闲聊,基本是想到什么说什么,话题有正经的,也有不正经的…… 而孙郁一到,气氛就变了,老人必是正襟危坐起来,谈文论语,差不多是什么话题严肃说什么。”(靳飞 《张中行往事》)
孙郁,本名孙毅,1957年生,做过知青、文化馆员、记者,2002年到鲁迅博物馆主持工作并担任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2009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80年代起走上文学批评之路,已出版多部作品,洞察深邃,文字醇雅。
“大约是1893年,鲁迅的家出现了大的变故。”父亲参加会试,祖父暗中贿赂主考官,案发,祖父入狱,被扣押七年。“周家由此败落下来。”
“当时的鲁迅十二岁,周作人八岁。”逐被送至皇甫庄外婆家避难。“外婆家的避难,鲁迅受到了乡人的冷眼,寄人篱下,且看人的脸色生活...... 直到中年,提及此事,他依然耿耿于怀。但周作人,因年龄与性情的关系,避难的日子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他所看所感,却与哥哥大不相同。两人的个性差异,在这时就显示了出来。”
之后,父亲一病不起,“当少年鲁迅疲惫地奔走于绍兴的街市间(质铺和药店),内心是怎样的压抑...... 鲁迅对这一段历史的回顾,是充满悲哀和怨恨的。”
“但周作人对父亲的死,却显得平静多了。那一切,在笔下都过于平常,似乎一个淡淡的、远逝的梦,仅在宁静的笔致间,轻轻一滑,便过去了。”
“鲁迅内心总承受着沉重的东西,又不耽于个人享受,读书也远离自娱者流,精神常常处于紧张状态,这自然不会像一些留学人员那样醉心于异域风情。周作人大概属于后一种。他在日本所学的,大多是知识性的东西,历史文化意识,收获很大。一开始,他便习惯于那里的自学生活,渐渐养成学者的性情。”
----------------------------------------------------------------------------
阅后感受:
文中有一段鲁迅对父亲临终前的描述:
“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
彼时正好读到原版作品《Tuesdays With
Morrie》中,一段作者描写亲眼看见舅舅生病时,苦捱难抑的样子:
“I watched his strong bodywither, then bloat, saw him suffer, night after night, doubled over at thedinner table, pressing on his stomach, his eyes shut, his mouth contorted inpain, ‘Ah, God,’he would moan. ‘Ahhhhhh, Jesus!’
The
rest of us—— my
aunt, his two young sons, me—— stood there, silently,
cleaning the plates, averting our eyes.”
两位作者,文化背景不同,一中一西;生长年代不同,一为1881年生人,一为1959年生人...... 可是在面对自己的亲人因病饱受折磨的时候,那种“悲苦和无助”的感觉竟是那样的一致。
面对绝症病人,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安静地站在那里;去清洁盘子;”做得最多的可能就是“移开我们的眼睛......”
十三、《佛佛道道》散文丛书
此丛书是我于二十年前,个人所购的第一本书籍(之前均是在单位的图书馆借书览之),其中汇聚了名家之作,如:梁启超、鲁迅、周作人、许地山、朱自清、废名、汪曾祺、杨度、柳亚子、徐志摩、祖慰等等,但那时唯有兴趣的是由丰子恺、夏丏尊、叶圣陶等大家所著的怀念弘一大师的文章,继而购买了《李叔同说佛》(李叔同著)、《李叔同的后半生——弘一法师》(王湜华 著)、《李叔同的二次婚姻揭秘》(窦应泰 著)等书,以此进一步想要探寻,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会为之所倾倒...... 时隔二十年,体貌改变、想法改变,于是再读内里的各篇文章,皆有受益。
“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虚幻,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 然则天下岂有物境哉?但有心境而已。戴绿眼镜者所见物一切皆绿,戴黄眼镜者所见物一切皆黄;口含黄连者所食物一切皆苦,口含蜜饴者所食物一切皆甜。一切物果绿耶?果黄耶?果苦耶?果甜耶?一切物非绿、非黄、非苦、非甜;一切物亦绿、亦黄、亦苦、亦甜;一切物即绿、即黄、即苦、即甜。然则绿也、黄也、苦也、甜也,其分别不在物,而在我,故日:三界惟心。”
—— 《惟心》 梁启超
“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这在女人恐怕尤为必要:歌剧中,舞台上的如花的少女,就是将来火炉旁边的老婆子,这句话,骤听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认,实则现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渐渐”变成的。 ”
英国诗人(Blake)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附诗原文:
A grain ofsand
William
Blake/威廉.布莱克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 《渐》丰子恺
------------------------------------------------------------------------------
重读感悟:
这次重温此本丛书,里面有很多文章的观点和意味,仿佛知晓了、懂得了,最开心的是丰子恺先生所著的《渐》,结尾处的那首英国诗人Blake所写的小诗,是我自学英语以来,唯一会读且下功夫读过的一首诗,不禁感慨万千!
另外,这两篇文章我都用录音录下我的朗读,请同事和朋友们听,期间发生了一段趣事:
在听录音回放时,方才知道自己的普通话真的不标准,尤其是 “ch”、“c”、“sh”、“s”、“zh”、“z”,这种情况在英语发音里也有体现,用同事的话说:“一听就是江南口音。”所以,她们给予的评价是:“中文读的没有英文读的好。”
过后不由想到,我们平时在对待身边熟悉的人和对待初次相识的人时,是不是也是如此?因为你熟悉,你看到的、听到的大多会是问题,你觉得你是可以发声的;而面对陌生的人、事、物时,因为没有把握,所以不敢轻易去评断,于是会宽容得报以“肯定“?
后续:前两天,和办公室一同事讲到:大家一致认为我的“中文朗读没有英文读的好”时,她说:“英文,你是认真在学的。”一语惊醒梦中人!对啊,从二0一二年四月下决心开始学习英语,我就非常注意发音的准确,所以花了很长时间学习音标,并且在平时的读书中,遇到不会或不确定的单词,就立即查询字典,跟着发音模仿、练习(当然忘记的也很快~),所谓“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这个道理怎么忘记了呢?所以啊,世上没有偶然的事情,只是自己没有看到背后的成因而已,“好”或“不好”其实都是由你自己决定的!!!
(目前现状:中文会说读不好,英文会读说不出,应该都是练习的不够~)
十四、《西游记》 作者 吴承恩
既然《红楼梦》开了头,开始阅读小说了,所以就把“四大名著”统统收罗下来。
《西游记》是于夏日酷暑时,什么也不想做,就想着乐呵乐呵、消遣消遣的,不期看到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时,真的乐呵了~ 原来猪八戒在和高老庄的高小姐相好之前,还做过“福陵山上、云栈洞里的卵二姐家的‘倒踏门’(男子婚后在女方家里生活)”,“不上一年,他死了,将一洞的家当,尽归我受用。“ (猪八戒 语) 忍俊不禁,真真是艳福不浅啊!
但是看完整部书(只是浏览,因为内容实在太多),最大的疑惑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妖怪都是由菩萨们身边的宠物而变的呢?比如,太阴星君身边的“广寒宫捣玄霜仙药的玉兔”,天尊身边的“狮兽”,南极老人星身边的脚力“白鹿”...... 为何都要“背主成精”???
另外,在看《西游记》的时候,头脑中总在想:“要是能听着刘兰芳大师说一段,那得多美啊。“
个人认为,《西游记》作为朗读训练,应该是非常不错的版本,句子简短且生动。
十五、《两户人家》 作者 董时进
作者董时进先生是“现代农业经济学家,曾赴美留学,后到欧洲考察当地农业和土地制度。他在六十年前对中国土地经济和农村社会的分析,现在受到广泛重视,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国三农问题第一人’”。此书亦可理解为是他的家族史和自传。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第三讲写到:‘中国几千年来耕田都是用人工,没有用过机器,如果用机器来耕田,生产上至少可以增加一倍,费用可减轻十倍或百倍。向来用人工生产可以养四万万人,若用机器生产,变可养八万万人。’当初读到这段演讲词时,可生极其兴奋,以为是增加中国农业生产,解决贫穷和饥荒的捷径。学了几年农业,读了几本美国的农学书籍之后,才渐渐地觉悟,孙先生的说法并不真确。他并不因此减低他对于孙的景仰,孙也是人,不是神,他一直从事革命,对于农业当然不能深刻理解。“
“机器耕种,只能增加人工的效率,不能增加土地的生产。在美国一人耕种几百亩,几千亩,可以用机器。在中国每人只耕种三亩五亩,或一二十亩,使用机器无异架大炮杀鸡。他随时回想老家乡的情况,作为例证,老家前面的大田,算是最宽大、最平坦的,比较地适于用机器耕种。固然机器不便下水田,一下去就不能动,即使放干,也有别的问题。机器开进开出,还得为它造宽阔的石子马路,房屋的建筑也得变更,这岂不牵涉太广。现时老刘耕田,只须手牵耕牛,肩扛犁头,进进出出,何等灵便。而且牛饿了,有坡上的草可吃,牛的粪尿可以用作肥料,一部机器须花多少钱?谁买得起?坏了怎么办?油价多贵?“
“可生逐渐明了了,那些没有知识、靠天吃饭、墨守旧法的农民,所用的一些器具及方法,在他们的环境和各种条件限制之下,恐怕是最适合的、最经济的,也是很难改变的。世间事物,都有整套性,必须能配合……中国的农业乃是中国环境的产物,是整个社会和经济结构的一部分,是历代经验演变出来的成绩。要使农业方法和农业用具发生重大的改变,必须市场、运输、工商业,以及土地与人口的比例等,都有改变,才能办到。“
---------------------------------------------------------------------------
阅后感受:
此段描述是对我触动最大的地方,让我很受启发。
首先,知理论,无实践,美好却是空谈;无理论,懂实践,无味却能存活。
其二,引进科学技术固然重要,但能否适合本土作业,至为关键。
其三,比如有些人只想购买便宜的东西,他们不会关心物品的质地、用料、做工精细等等,面对此景,说服无异于无趣之谈。
其四,所谓整套性,亦即一个人改变了发型,那随之而来的衣物、鞋袜、箱包、配饰等等都要随之更换……但最重要的还是内里(思想和观念)的改变。(Beauty is only skin
deep. 美丽不过是皮相而已)
十六、《悔晚斋臆语》 作者 陈传席
此书的获得来自网络的读书推荐。
作者陈传席先生是中国最负盛名的美术史家和理论家之一,同时又是一位颇有见地的人文学者,此书出版之后,莫言、贾平凹和白先勇先生等都给予高度评价。
“拼命做官者,处处保存实力,扩充实力,对外妥协,避战求和;对内上欺下压,投机钻营,其意在官,而不在事事,故能做官而不能做事。是以其意在官者实不能官也。
拼命著书者,其学为人,处处显示‘学问’,以著作丰多而为目的,故其文鲜有可读,其意在文,必贪多务博,以致意浅蕴少,淡而无味。”
—— 《做官意不可在官,作文意不可在文》
“待小人以小利,其必报大恩;待小人而施大恩,其必反而为仇。盖小人见小利而忘命,恩大反而为累也。”
“升米养恩,担米养仇。”
“盖恩人在,小恩则易报,大恩报之则累,不报,则人必鄙之,不若反而仇之,言恩人之短,言恩人其实非恩也,言恩人实害己也,以此掩不报恩之故。又恩人知其为小人之底细,故害之则可掩也。”
—— 《待小人不可以大恩-待君子必以大德》
------------------------------------------------------------------------------
阅后感受:
我尤喜其中《做官意不可在官,作文意不可在文》、《待小人不可以大恩-待君子必以大德》两文。读此书时,常常会不禁笑出声来。作者尤认为“文以半文半白者佳。”
十七、《战争风云》 作者 赫尔曼-沃克
此书的获得缘于单位一同事的介绍。
作者赫尔曼-沃克在1915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城,祖父是沙皇俄国犹太教区的“拉比”(犹太教法学博士和教士,亦或犹太教区的首脑),父母是俄裔犹太移民。沃克小时候受过犹太教的正统教育,长大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和哲学。珍珠港事件后,他参加海军,服役四年。1946年退伍,成为专业作家。
《战争风云》是小说,书中关于亨利一家的人物和事迹纯属虚构。但小说中有关战争的史实是确凿的;统计数字是可靠的;那些大人物的言行要不是根据史实,便是根据可靠的记载。
《战争风云》共分三部,分别为第一部《娜塔丽》,第二部《帕米拉》,第三部《风云骤起》,它是“现代文学史上全景式展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真实进程的规程最大的作品。“正如作者所言,”是在尽很大的努力给一次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描绘一幅真实的、宏伟的图景。“
此书所述故事从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战争结束为止,涉及大多数主要战场和重要事件。
维克多-亨利是一名海军中校,因为他非海军家庭出身,“顺着滑溜的前程之梯往上爬的时候,在每一个梯级上都有海军上将的儿子和孙子挤他。然而在海军中每一个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有前途。直到目前为止,他一直在稳步上升。”
他读高中的时候,曾写给众议员一封信:
“亲爱的先生:
我从高中一年级开始,曾先后写给您三封信,向您报告我在索诺马郡中学的学业成绩,您也很客气地写给我三封回信,所以我希望您还记得我的名字,也还记得我想进海军学院的雄伟壮志。
现在我高中快毕业了。写出自己的全部优良成绩,看起来仿佛有点不够虚心,不过我明白您一定能体谅我这样做的苦心。今年我是橄榄球校队队长,打后卫,同时我也参加了拳击队。
我已被选入亚里斯塔学会。数学、历史和几门自然科学,我都是奖金候选人。我的英语和外国语(德语)分数没有这么高。可是我是校里小小的俄语俱乐部干事。俱乐部里的九个会员虽然是本地居民,但他们的祖先都是很久以前俄国沙皇让他们定居在罗斯要塞的。我最好的朋友在俄语俱乐部里,因此我也参加了,学习一点俄语。我之所以提到这一点,是想说明我的语言能力并不是低下的。
我的终生目标是做一个美国海军军官为国效劳。我不能清楚说明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我的家庭背景中并没有人干航海这一行。我父亲是伐水杉木的工程师。我一向不喜欢伐木,却始终对轮船和大炮感兴趣,我往往特地到旧金山和圣地亚哥去观看停泊在那里的军舰。我用自己的私蓄买了二十几本关于海上工程学和海战的书,进行研究。
我知道您这里只有一个名额,而在我们这个区里,申请的人一定很多。要是您发现有人比我更够条件,那么我就去报名参加海军,让自己从行伍出身。然而,为了让您考虑我的要求,我曾作了认真的努力,我深信我是问心无愧的。
非常尊敬您的学生
维克多-亨利
一九一0年五月五日”
--------------------------------------------------------------------------
阅后感受:
因为自身的阅读范围的能力有限,对历史、军事等方面知识之匮乏,不能很好地描述出当时的观后感,但是文章开头,维克多-亨利于高中时期为了能进入海军学院,在写给众议员的这封信中,个人倒是觉得是一份绝好的个人简历范本。
他为了实现自己高中毕业能够进入海军学院,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就积极准备:
首先,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就给众议员写信,层层递进,共书三封(起码可以混个脸熟),以此表明自己想进海军学院的决心;
其次,在高中即将毕业之时,再次书写自己在高中学期的优良成绩,以及积极参与校内各项体育活动(亦即“德智体劳”全面发展);
其三,客观讲述自己的长项和不足,并在介绍俄语俱乐部的成员时,能够剖析成员的家世背景,借以说明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是低下的;
其四,目标明确,就是做一个美国海军军官为国效劳。为此目标,自己会特地到旧金山和圣地亚哥去观看停泊的军舰以及用零花钱去购买大量的相关书籍,进行研究;
最后,能够面对现实:因为只有一个名额,希望虽然渺茫,但是自己做了认真的努力;如果争取不到这个名额,也不气馁,就去报名海军,从行伍开始。
当我读完此封书信的内容后,感触甚深,想到过去自己初次进入职场时的观点:只要你让我做什么,我就认认真真、尽全力去做,完全是被动式的工作模式,全然不知自己的兴趣爱好、目标和方向,于是得过且过地过到了将近不惑之年......时至今日,已逝的时光不可返回,就好好珍惜和利用现有的时间,主动地、积极地去做一些自己愿意为之努力的事情,希望在之后的时间里能够“问心无愧”。
后记:
2015《我的书单》系列即将告一段落,常常听到,诸如:“我很忙,没有时间看书;现在的人都很浮躁,静不下来”等等,当我们总是在没完没了地强调客观理由的时候,不妨扪心自问一下:你真的忙到连十分钟的阅读、思考时间都没有吗?现在的人都很浮躁,那么你浮躁吗?现在的人静不下来,那么你能静下来吗?
即刻,让我们不妨将目光从纷繁的外界稍稍拉回,悄悄问一声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