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法》是历史上著名楷书四大家之一欧阳询的著作,论述了书法中的汉字框架笔势,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
如果你看了《三十六法》,你便会发现,这篇重要文章,可能是后人伪托欧阳询写的,因为第一篇“排叠”里,就说到了宋高宗。欧阳询是唐代人,怎么知道宋高宗的观点?
就内容而言,也有点不可理解。
比如“向背”。
“向背”是“三十六法”中的第5法,具体表述是:
字有相向者,有相背者,各有体势,不可差错。相向如“非”、“卯”、“好”、“知”、“和”之类是也。相背如“北”、“兆”、“肥”、“根”之类是也。
怎么解释这段话?相向,是指左右结构的字两部分面对面;相背,是指左右结构的字两部分背靠背。
这样解释还是不很形象,如果画个图,就好理解了。
相向,就是“()”形状,相背就是“)(”形状。比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里的“国”字和“同”字,左右两竖,是向内略微凹进的,也就是“相背”体势。
可是到了颜真卿笔下,情况完全相反。
颜真卿的“国”字和“同”字,左右两竖,都是略微向外张开的,也就是说,这是“相向”体势。
这又作何解释呢?我是被搞糊涂了的!大体,《三十六法》提醒书家,每个字都要注意“向背”关系,至于是“相向”还是“相背”,由书家自己把握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