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一本经济学》拆解版,三省 - 修改版 - 草稿

《第一本经济学》拆解版,三省 - 修改版 - 草稿

作者: 三省_72f7 | 来源:发表于2018-07-27 10:42 被阅读0次

    书名:《第一本经济学》

    作 者:墨菲

    原版名称Lessons for the Young Economist

    译 者:程晔

    ISBN:9787564212063


    全书结构框架

    第一章:经济学的基础

    1.今日导言

    2.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

    3.只有个体才能做决策

    4.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品

    5.一个人的经济学

    6.收入、储蓄及投资

    7.选择的指导——效用


    第二章:交换创造财富

    1.今日导言

    2.交换创造财富

    3.直接交换

    4.间接交换

    5.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章:需求与供给

    1.今日导读

    2.物超所值才付钱

    3.有钱可赚就生产

    4.资源配置的指示灯——价格

    5.经济增长的引擎——企业家

    6.自利使社会进步


    第四章:没有价格,就只有浪费

    1.今日导言

    2.计划经济为何失败

    3.价格管制是一厢情愿

    4.税,你的名字真多

    5.国际贸易不特殊


    第五章:都是金钱惹的祸

    1.今日导言

    2.没钱花?那就印点吧!

    3.通货膨胀是隐蔽的抢劫

    4.萧条是不尊重规律的恶果

    5.本书小结

    第一章:经济学的基础

    1.今日导言

    2.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

    3.只有个体才能做决策

    4.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品

    5.一个人的经济学

    6.收入、储蓄及投资

    7.选择的指导——效用

    一、今日导言

    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使自己生活地更好、更幸福。但是很显然,只凭借上天的恩赐,我们过不上想要的生活。为了达到目的,人类就需要凭借自己聪明的大脑、勤劳的双手,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能够更多、更好的产品,满足自己的目的。

    为了生产更多可以直接用来消费的产品,就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来帮助我们提高生产力。这些工具在经济学中就叫做资本品,比如我们生活中的各种机械。

    资本品有生产周期,会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产出,只有投入,比如生产一辆卡车。所以,需要有足够的储蓄才能支撑资本品的生产。

    人能通过生产获得的东西是有限的,但人的欲望却是无穷的,为了能让我们在限制条件下生活地更好,就需要学会更好地选择,更好地利用资源。边际效用是我们选择的依据。

    二、只有个体才有能决策

    经济学假定,只有个体,也就是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意识的人,才有行动能力,才能决策。

    人要行动,就必须思考,就需要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做出决策,而这些活动只有个体才能完成。

    集体是不会思考的,它本身也不可能有行动。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我们常常使用群体、集体、政府、国家等概念,说它们做了某某事,这让我们以为集体似乎也是能行动的。但是这种说法有误导性。集体本身不可能行动,只有集体里面的人才能行动!一些人在分析问题时,习惯于把集体、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析单位,并把它们想象为没有自身利益诉求、完全大公无私的。如果是这样,很多问题就很难被理解,例如为什么政府会有腐败,为什么所谓的集体决策经常没有效率等。

    而一旦我们摒弃了这种集体主义的分析角度,用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来重新审视这些问题,那么一切困惑就自然迎刃而解了。

    举一个例子,2018年7月份的假疫苗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很多人都觉得应该由政府加强监管。但是,负责监管的政府官员真的比商人更可靠吗?而且,假疫苗出现的根本原因,恰恰是因为管制太多。这些问题以后会有详细讲解。

    三、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

    在现实中,人的各种行动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其实现目的的愿望就是行动的动机。因此,行动就是改变现状,而之所以要改变现状就是由于对现状不满。以学习为例,你之所以学习,就是想通过学习满足求知欲、用知识赚更多钱,总之学习是不满足改变现状,想改变。

    经济学关注人的行动,不仅要关注人究竟采取了怎样的行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他们为什么采取这样的行动。只有这样,我们对于整个经济现象才能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记住两点,只有个人才能行动、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这是我们分析、理解经济问题的基础。

    四、个人偏好

    这节我们讲解一个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价值是主观的,所谓价值是主观的,就是一段音乐、一颗钻石、一部手机,人们之所以觉得好,并不是由于它们客观的含有某种成分,而是人们主观的觉得它好,能够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所以它才有价值。

    也正因为价值是主观的,所以为了最后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满足,人们对同样的东西会有不同的偏好。所谓偏好,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满足目的的服务、商品的评价,偏好因人而异。

    例如,虽然大家最终的目的都是让自己过得更好,但是有人偏好钱,有人偏好权力。尽管两人都是让自己过得更好,但是对第一个人而言,金钱在满足他幸福方面的价值更高;而对另一个人来说,权力在满足他幸福方面的价值更高。

    五、一个人的经济学

    一个现代人的行动是在社会中进行的,随着分工的细化,呈现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社会都显得错综复杂,大家都只懂自己的行业,以至于很多的经济规律因此被“隐藏”了起来,导致谬误大行其道。比如你生产东西是为了消费,而不是为了干活本身吧,这个我相信没人反对吧?但是,平时我们确实会以创造就业为名去生产一些没用的东西。

    好在整个社会运行的经济学规律,乃是由一个个人的决策组成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个人决策的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去理解整个社会运行的经济学原理。所以经济学家喜欢用鲁滨逊的故事来讲述经济学概念。

    鲁滨逊来到荒无人烟、一无所有的岛上,他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生活所需要的物品。他需要采摘果子、需要打鱼、需要盖房子等等。

    鲁滨逊平日里生活所需要的物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可以用来消费的,比如可以直接用来止渴的流水、直接食用的椰子等等,这些叫做消费品。

    另一类是不能直接用来消费,但是却可以间接的帮助鲁滨逊达到目的的物品。比如,鲁滨逊用来帮助自己采摘野果的杆子,不能直接吃,却可以帮助采摘果子,这类物品叫做资本品。

    在现实世界中,消费品和资本品是不能明确区分的,你比如自己家的轿车,既是用来消费的,比如让你有面子、可以载你去兜风等等,也是生产品,比如,你每天开着上班,不是为了享受开车的快乐,而是为了可以早点工作。

    六、收入、储蓄与投资

    在我们一个现代人的生活词典中,我们所说的收入就是赚来的钱、储蓄就是将钱存在银行或者其他的理财机构,投资就是讲钱用来购买股票、基金、数字货币等等。这本没有错,但是这样一来经济规律就被隐藏起来了,让我们不能看清这些这些行为是如何影响社会的发展的。

    以我们以鲁滨逊为例,看看这些概念的实质。假设鲁滨逊在荒岛上的主要食物是椰子,他工作一天可以采摘10个椰子,但是他只需要消费其中8个,剩下两个就变成了储蓄。这样他每天就可以有2个椰子的储蓄。

    现在,鲁滨逊有两个选择,他可以选择工作四天,第五天休息,休息的时候直接吃前四天的储蓄。也可以一直工作。鲁滨逊选择了一直工作,直到某一天,他决定暂时不采摘椰子了,而是抽出几天生产一根可以帮助自己每天采摘更多椰子的杆子,这几天就直接消费以前储蓄的椰子。这个将储蓄(椰子)变为资本品(杆子)的劳动过程,就是投资。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率。

    回到现实,看起来我们的收入是钱,其实是钱所能购买的商品。看起来我们储蓄的是钱,其实我们是将这些钱可以购买的商品储蓄起来了。不过,在现代社会,投资这个过程一般是别人来完成的,比如我们将钱通过众筹的方式投资给一个区块链创业公司,就相当于我们将自己储蓄的商品拿给区块链创业公司的人消费,然后这些创业者再生产出可以提高社会生产率的资本品,从而推动社会生产率的提升。

    七、选择的指导——边际

    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水和钻石”的悖论。以前的经济学家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对人生命至关重要的水十分便宜,而与之相反,对人生活无关紧要的钻石却价值连城?

    19世纪70年代的时候,有3位经济学家各自独立的运用边际的思想解决了这个问题。

    其实,当我们讨论“水和钻石”悖论的时候,我们已经不自觉的将全部的水和全部的钻石来做比较。如果上帝给人类一个选择,在水和钻石之间必须选择一种,另外一种从地球上消失,我相信几乎所有人都会选择水。

    但是,在现实的世界里,不存在只能选择水或者只能选择钻石的情况,你可以同时选择水和钻石。这就需要用到边际的思想。

    你在购买水时,肯定是先想想,一瓶水能带给你的效用(效用:偏好满足程度的度量,类似于日常用语中的满足感),和它的价格相比,你觉得值不值,如果觉得值,购买行为就会发生,不值就不买,就不会发生购买行为。

    这种每增加一单位的消费带来的效用增加值叫做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有递减的规律,比如你很渴的时候喝第一瓶矿泉水,带给你的效用(满足感)可能很高,你愿意为此付出的价格可能很高,但是此时再给你一瓶,可能你已经不想喝了,只能拿来洗手,因此给你带来不了多少效用,你愿意付出的价格也就变低。由于我们的水资源丰富,到处都是,所以再多给你一桶水,给你带来不了多少效用,你也就不愿意出太多钱,所以水的价格就便宜。

    相反,由于钻石稀缺,数量有限,它可能给某些人带来很高的边际效用,所以就有人会出高价购买,价格就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物以稀为贵的原因。比如在历史上有一段时间,铝比黄金还要昂贵。如果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一瓶矿泉水可能真会比一克拉钻石贵。

    今天就先到这里,今天只是开始,所以介绍的都是经济学的基础概念,显得有些枯燥。如果讨论话题是价格决定成本还是成本决定价格、商业是最大的慈善、向一人征税就是向全社会征税等等话题,大家的兴致或许会更高,但是如果不学习这些经济学的基础概念,我们的学习会很容易遇到天花板。因此,我们在学习时,应该经常去想这些基础才对。

    第二章:交换创造财富

    1.今日导言

    2.交换创造财富

    3.直接交换

    4.间接交换

    5.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

    一、今日导言

    从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的偏好有所不同,其实不得不承认人的天赋也是不同的,再加上地域、历史文化等因素,导致人和人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具有了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不同,就导致人们有了交易的动力,因为自愿交易可以使交易双方都得到自己更喜欢的东西。

    为了更大范围、更频繁的交易,就需要一般等价物的出现。由于黄金、白银等贵金属的天然优势,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成为货币。

    而货币的出现,又进一步促进了分工、合作,使得社会生产力大大提升。接下来,我们详细看看这些都是如何发生的。

    二、交换创造财富

    在现实的世界中,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和人之间,才会发生互相交换东西的行为呢?

    比如甲有一个苹果,乙有一个梨,那么这两个人要发生交换。一个必要条件就是,甲乙二人的偏好不同,甲认为吃梨的效用更高,乙认为吃苹果的效用更高,交易才能发生。那反过来说,交换之后,甲乙各自获得的效用都更高了,就像财富变多一样,也就是说交换创造了财富。这也是交换发生的根本动力。

    所以,平日里,我们评价一些政策时,可以看看这项政策实施后会增加人们自由交换的可能还是减少自由交换的可能,增加则有助于创造更多财富,就是好政策。反之,减少就是坏政策。

    三、直接交换

    所谓直接交换,就是以物易物。像上面的例子中甲乙二人之间的交换,就是直接交换。交换的比例就是某种物品用另一种物品衡量的相对价格。如一个人用3斤苹果换另一个人的1斤鸡蛋,我们就说1斤苹果的价格是1/3斤鸡蛋,或者说1斤鸡蛋的价格是3斤苹果。所谓价格,就是两种物品之间的交换比率。意味着你需要付出多少单位某物,以换回一单位另一单位某物。

    四、间接交换及货币

    间接交换是指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交换。在间接交换中,出售一种商品得来的不是可以直接使用的另一种商品,而是货币;同样,购买一种商品需要支付的不是另一种商品,而是货币。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基本上都是间接交换。

    那为什么会有间接交换发生呢?这个问题大家反过来想,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货币了,大家的收入、积蓄都是实物。那交换起来就麻烦了,有面包的人需要衣服,但是有衣服的人需要自行车,有自行车的人需要读书、有书的人需要水果等等,这样的话,交换起来就很不方便。

    但是,人是趋利避害、有创造力的生物,肯定不会任由这么明显的不方便存在。那聪明人就会动脑筋了,自己手里的商品换成什么东西,以后才可以方便的用它来换取想要的东西呢?思来想去,发现黄金这种商品具有可以用来打造器皿、首饰等用途,而且具有单位价值高、耐用、不易磨损、 质地均匀、易分割、容易识别、不易伪造等等特性,就将手里的商品换成了黄金。而黄金到手后,果然更有利于换到其他的商品。

    之后,更多的人发现了黄金的这种优势,就都先用手里的商品换黄金,然后再用黄金换他需要的其他商品。越多的人有了这样的“共识”,黄金就越容易交换到想要的商品。越容易换到其他商品时,人们在交换中就越容易接受黄金。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就会忘记关注它的使用价值,而只是关注它可以换到多少其他东西,也就是它的交换价值。

    如此正向循环促进,黄金就自然而然成了交易媒介,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钱。大家只要用自己的商品换到黄金,就可以用黄金换到其他想要的商品,这大大提高了我们交易的便利性,使得大范围、大规模的交换成为了可能。

    总结一下,黄金本不是货币,只是一种普通的商品,只是相比于其他的商品,它具有单位价值高、耐用、不易磨损、 质地均匀、易分割、容易识别、不易伪造等特性,它就成为了货币。所以,马克思说过“黄金突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黄金”。而一旦它开始由普通商品向货币过度时,人们会更倾向于关注它的交换价值(可以购买但是其他商品),而忘记它的使用价值,使得它的交换价值远远高于使用价值。这也就是那句“黄金也有泡沫,只是持续了千年”的来由吧!

    五、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

    我想,每个人都会承认一点,就是人的天赋不同。有的人擅长唱歌跳舞、有的人擅长科学研究。如果让擅长唱歌跳舞的人,专业唱歌跳舞,好听的歌曲会增多。让擅长科学研究的人,专业搞科学研究,科技的进步速度会加快。这样我们社会就会有更多好听的歌曲,科技会更快速的发展,这就是分工的好处。而倒过来,如果让擅长唱歌跳舞的去搞科学研究,可能只是浪费时间,减少好听的歌曲供给而已。

    另一方面,即使是一群天赋、资质差不多的人,如果让他们每个人都去选择一个行业长期练习,使其更专业。最后大家在各自行业的产出之和,也会比每个人要干所有行业的产出总和要多,也就是说分工会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是分工的好处。

    第三章:需求与供给

    1.今日导读

    2.物超所值才付钱

    3.有钱可赚就生产

    4.资源配置的指示灯——价格

    5.经济增长的引擎——企业家

    6.自利使社会进步

    一、今日导读

    在鲁滨逊的一人模型中,对于每一样商品,鲁滨逊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分工合作的原因,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但是我们生产的东西和消费的东西却是不同的。

    那么人们到底是如何决定去生产什么、去消费什么的?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要内容。

    二、物超所值才付钱

    作为消费者,我们每天都会去购买各种各样的消费品、服务,那我们到底是根据什么决定买不买某件商品的呢?

    每个人在购买商品的时候,都会在心里比较一下,看商品到底值不值它的价格,值了就购买,不值就不购买。

    在第一天,我们学习过一个规律,人是在边际上做选择的。而且我们消费某种商品、服务时,有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边际效用就是每多消费一单位商品,消费者获得的效用增加),比如如果你现在有两瓶水,那么你肯定会将第一瓶用在你认为最重要的地方,比如喝了,第二瓶用在你认为第二重要的地方,比如洗手,所以第二瓶带给你的效用和第一瓶相比,肯定有所减少。

    所以,对于某种商品,随着供给的增加,人们愿意出的价格会降低,因为商品增加,这种商品带给人的边际效用会递减,相应的,人们愿意付出的成本就降低。反之依然。

    总之,你愿意为某种商品付出的价格肯定随着这种商品供给数量的增加而降低。这也就是,苹果丰收年会更便宜,而欠收年份,会更贵。同理,随着供给的减少,价格会提高。

    另一个规律,由于我们的工资是有限的,但是我们需要消费的东西可能各种各样。所以呢,我们需要权衡,100块钱到底是用来购买苹果还是购买猪肉呢?这得看哪个对你效用更高,哪个效用更高,就购买那个。但是,对于任意一种商品,都有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也就是说随着购买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越低。当这种商品带给你的边际效用比另一种更低时,就开始购买另外一种商品。直到最后一块钱,不管用来购买哪种商品,带给你的效用都一样。

    三、有钱可赚就生产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人们在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时是如何选择的,那紧接着就有一个问题,他们需要的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

    商品肯定是生产者生产的。那生产者是按照怎样的原则生产的呢?如果不是为了做慈善,那么他一定是为了赚钱才去生产的,他做决定时肯定要计算一下,每获得一单位的产品增加的收益(即边际收益),是不是比多生产一单位的产品,需要付出的成本(即边际成本)大。大,则说明有钱可赚,生产。反之则无钱可赚,不生产。

    伴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加,你要想把这些这些产品买出去,价格又要下降。直到利润和其他行业相等。

    那聪明的人可能会想,既然这样,那为了赚更多的钱,我少生产点行不行啊?问题是,在市场上,能提供商品的生产者可不止你一家,你不生产,别人为了赚钱,肯定也会生产,最后的结果还是价格降低。

    从上面两节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需求增加,供给减少,价格升高。随着需求减少,供给增加,价格升高。价格总是通过动态的变化,趋向于使需求和供给相等。

    四、价格——资源配置的指示灯

    可能很多人都听过一句话——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我觉得欲望无穷的本质原因就是欲望会持续地“长”出来。如果说满足欲望的手段像一把镰刀的话,人的欲望就像一颗营养充足的韭菜,你怎么割都割不完,割完过一段时间又会长起来。比如在缺衣少穿的年代,就着土豆吃馒头,可能是让人羡慕嫉妒恨的日子。但是,在现代社会,如果谁要是天天就着土豆吃馒头,那可能是说起来都是泪了。

    当你吃不饱的时候,你觉得吃饱就是幸福生活。当你吃饱了,你会觉得吃好才行。当你吃好了,你可能会觉得要是能住上房子才是幸福的,住上100平米的房子了,你可能觉得住上别墅才是幸福的……

    但是,和欲望无穷相对应的,就是资源有限。同样的水泥、钢筋,你用来修建了住宅,满足了人们住房的需求,就不能拿来修桥铺路,满足人们出行的需求。

    那我们不禁要问问,到底这些水泥钢筋用来干什么才合理?这时,价格的指示作用就派上用场了!

    作为一个生产水泥的人,当然是谁出价最高卖给谁了!那为什么有的人会出价比较高啊!肯定是拿去生产的商品能卖更多的钱。那为何有的商品能买更多钱呢,肯定是因为这种商品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所以,价格就像一个指示灯一样,将资源调到人们最需要的地方。直到那个行业因为参与人数过多,导致和其他行业一样。

    在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比如一个果农更应该生产苹果还是梨呢?对于果农来说,那当然是哪种水果赚钱种植哪个。而哪种水果赚钱,就说明对消费者更有用,消费者愿意出更高的价格。

    五、企业家——经济增长的引擎

    从上面的讲解我们可以看出,资源总是在价格的指引下,流向人们最需要的地方。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资源总是向着对人们最有利的方向走,那么随着时间推移,竞争加剧,所有行业都会成熟,行业知识都会变得透明,产品会趋向于同质化、利润会趋向于零。

    为何呢?因为如果某个行业利润不为零,就会有很多商人为了赚钱进入这个行业,然后由于大家的进入,通过竞争,使得各种原料的生产成本变高。而由于供给的增加,使得商品的出售价格降低,因为你不降价卖不出去啊,所以利润降低。

    如果真是这样,那生活不就死气沉沉了吗?但是我们生活中的世界却并不是这样。

    如果一个行业开始饱和,没钱可赚的时候,肯定会有人去研究能够降低成本的新技术、或者通过对市场的细分,去研究其他更有针对性的产品,或者直接去开辟新的行业。

    比如,大家都觉得通货膨胀不好,但是没有办法,中本聪的比特币出现了。大家都觉得被洗稿不好,但是没有办法,赞我出现了。

    这些能够察觉到他人都没有发觉的蓝海市场,并成功赚取利润,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就是企业家。企业家具有的这种打破常规、发现新市场的精神,叫做企业家精神。

    福特曾经说过:当汽车出现之前,你问消费者需要怎样的出行工具时,他们会说需要的是一辆更快的马车,其实他们需要的是一辆汽车。乔布斯说过一句类似的话: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就发现,这是我要的东西。而正是由于他们的这种先见之明,才有新行业、新产品的出现,技术才能变成生活品,经济才能有持续增长的动力。

    六.自利使社会进步

    通过上面的分析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都是自利的。但是,每个人为了让自己获得更多,使得经济增长,其他人的生活水平都得以提高,这正是市场经济的魅力。

    我们用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一段名言结束今天的讲解:

    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商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每个使用资本和劳动的个人,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

    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通过追逐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的福祉——亚当斯密《国富论》

    第四章:没有价格,就只有浪费

    1.今日导言

    2.计划经济为何失败

    3.价格管制是一厢情愿

    4.税,你的名字真多

    5.国际贸易不特殊

    一、今日导言

    昨天的章节,着重讨论了价格的形成机制,以及价格的指导作用。价格像资源配置的指示灯一样,指引资源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而企业家总是先人一步察觉到其他人没有注意的机会,促使技术变成商品,促进新产业的形成。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市场经济的这种运行方式是无效的。所以,就提出让政府控制所有的资源,然后按照计划组织大家生产、消费。

    不知读者朋友们持何种观点,今天我们就学习计划经济的实质与后果。

    二、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的本质就是一切资源都收归国有。由政府官员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按照计划给每个人分配工作,再将产品都收归国有,然后再按照政府官员的意见分配给国民。

    我们来看看这样做的后果,在现代社会,大多数人都换过工作,说明什么呢?说明你自己想干什么,喜欢干什么,擅长干什么,你自己都不一定完全知道。但是在计划经济下,你必须按照其他人的命令去工作,这样能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吗?

    平时大家在公司,应该都明白一个道理,如果一个公司不能做到工资和付出相当的话,那么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就会降低。

    而在计划经济下,不是某家企业如此,而是全社会都如此。你的收入不按照你的贡献分配,而是将你的所有收入都收归国有,再按照领导的命令进行分配。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家还有努力的积极性吗?

    就连我们推崇过的企业家精神,也因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没有地方发挥而丧失,所以计划经济注定了就是死气沉沉。

    另一个方面,我们在昨天的课程讲过,价格是资源配置的指示灯,它指引生产者将资源配置到更高效的地方。但是,在计划经济下,价格被彻底消灭了!没有人能够知道一吨水泥应该用在哪里。是修桥对社会更有用,还是建房子对大家更有用,所以计划经济注定了低效。

    三.价格管制是一厢情愿

    以上的部分,我们讲解了计划经济,但是大家都应该知道,完完全全的计划经济已经在很多年前退出了历史。而现在最多的是干预经济。所谓干预经济,就是既承认市场经济高效的一面,但却觉得市场经济存在缺陷,所以试图通过干预矫正市场的不完美。价格管制就是其中之一。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平时消费的东西能便宜一些。所以,当大家觉得某种商品或者服务贵的时候,就会希望政府出面管一管。

    可是管,真的能起作用吗?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价格是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决定的。

    如果我们人为的强制压低价格,必然打击生产者的积极性,降低商品的供给,供给的数量减少了。虽然我们表面上看起来价格降低了,但是由于供给数量的减少,所以导致消费者获得的难度增加。

    就以大家关注的看病难看病贵为例,医生的挂号费是医院按照政府的指示人为规定的,低于市场价格。这就导致了优秀的人才都不愿意进入这个行业,从而加剧了医疗服务的短缺。所以看上去挂号费很低,但是挂号难度却非常高,生病挂个号,少则等待三五天,长则一两周。

    四、税,你的名字真多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税,比如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等等。但是,其实所有税都只有一个结果,就是减少供给、扭曲生产结构。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有一个没有税收的环境。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每个人为了生活的更好,都需要努力工作,要么直接生产自己需要的商品、要么生产别人需要的商品以交换自己需要的商品,总之每个人都需要创造价值才能生存下去。

    但是,突然有一天,这些人中有一部分不工作了,告诉大家,你们生产的一部分需要上交。这些上交的部分就是我们常说的税。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需要交税,原本需要工作的一部分人,变成现在只需要收取别人劳动成果的一部分人。对于辛苦工作的人来说,无疑只有一个后果,就是由于工作的人数的减少,消费的人没有减少,你能获得的商品减少,获取成本就会变得更高!

    税收的一部分被用来供养这些不事生产的人。剩下的一部分,会由政府作为生产者,提供一些消费者需要的商品或者服务。前面我们分析过计划经济失败的原因,1.不能有效发挥的市场的激励机制,阻止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大家工作的积极性降低2.丧失价格对资源配置的指示作用,资源不能用在大家需要的地方。

    由政府主导的工程,也会在“局部”形成这种缺点。因为官员花的不是自己的钱,而赚的钱又不能成为自己的,所以肯定不像私人企业一样有效。提供的服务、商品又会以免费、或者补贴的形式发给人民,根本不能像私人企业一样,通过盈亏计算是不是合理运用了资源。

    当然,有人可能说,政府确实必须收税,因为有安保、司法等等服务必须由政府提供。但即使这样,也需尽可能减少税收,轻徭薄赋是每一个朝代兴盛的必要条件,而横征暴敛是衰败的前兆。

    五、国际贸易不特殊

    前面的部分我们讲解过,交易创造财富,因为一笔交易,在没有人被强迫的情况下,只有对交易双方都有利才可能发生。交易有助于发挥交易双方的比较优势,而且有助于促进分工,分工有助于促进专业化分工,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前面我们举的例子是两个人之间的交换。但是,在现实世界有很多的交易双方是很难通过面对面交易完成的,比如如果一个东北人需要海南的香蕉,而另一个海南人需要东北的大米,这种交易就很难完成。不过他们有交易的意愿,这样的人多了,跨地区的贸易就会出现。很容易看出,夸地区贸易和面对面交易一样,对交易双方都是有利的。

    在所有的跨地区的贸易,因为国际贸易是在两个国度发生,所以很多人就会觉得这种贸易有特殊性。

    比如重商主义者认为,出口大于进口有利于一国经济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点,就给予出口商一定的补贴。但是我们想想,如果出口大于进口真的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的话,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商品直接送给外国才好啊!

    比如关税,一国如果对国外商品征收征税的话,外国商人就会减少进口,减少进口就会减少供给,就需要更高的价格才能获取商品,这和向本国消费者征收消费税一个后果!

    其实国际贸易和一个国家两个省份之间的贸易没有任何区别,都是基于交易有利于双方这样一个前提才能完成的。不能人为的行政划分,就有不同。

    第五章:都是金钱惹的祸

    1.今日导言

    2.没钱花?那就印点吧!

    3.通货膨胀是隐蔽的抢劫

    4.萧条是不尊重规律的恶果

    5.本书小结

    一、今日导言

    前面的章节分析过,黄金之所以能够成为,是因为它首先具备了可以打造器皿、首饰等使用价值,然后又由于运输、分割、储藏等等易于流通的特性,经过“自由市场”的选择,最后成为了一般等价物,即货币。最后交换价值远高于使用价值。

    现代社会,我们所用的货币,其实说白了就是一张纸而已,根本没有什么使用价值。只是由于政府的背书,使得所有人都相信,用这张纸可以交换(购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所以才有了货币的功能。

    所以,大家可以看出,一样东西要成为货币,不管是通过市场竞争还是由于政府背书,最终只要所有人都相信可以用它交换到想要的商品即可。

    但是,纸币却有一个特性,就是可以不受限制的增加。这就带来了一个后果:由于制造一张货币的成本,和他可以购买的东西相比,实在是太低了,所以有权利制造货币的人就有强烈的动机制造货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无节制地印钱这种行为会对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没钱花?那就印点呗!

    通货膨胀应该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经济学概念,原本它的意义指的是经济体中货币数量的增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意思发生了变化,演变成指经济体中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普遍上涨。

    这里说明一点,我们在以后的课程讨论中,所说的通货膨胀,指的就是由于经济体中纸币数量的增加导致的商品、服务价格上涨,因为这种通货膨胀是有害的。

    而如果在没有增加货币供给的情况下,服务、商品的价格上涨,那只是对市场真实情况的反应,给市场各主体的一个信息,对人们及早应对变化是有利的。所以,再次强调,我们以后学习中所说的通货膨胀,单指货币供给的增加。

    本书作者以美国为例,认为美国通货膨胀的本质就是美联储过度印刷叫做钱的纸片,投放到市场,从而导致物价、服务价格的普遍上涨。

    为何美联储会有动力制造通货膨胀呢?主要是美国政府有花钱的冲动,但是又不能明目张胆收太多的税,所以就会导致财政赤字,也就是政府的开支大于收入。政府会通过国债的方式从民间集资,只是国债不仅需要偿还,而且还有高额的利息。这样岂不是赤字越滚越大了?

    但是如果美联储按照政府(官员)的意思,向经济体中持续注入货币,导致商品、服务价格上涨,那么工人的工资、企业的利润等等,都会名义上上涨,这样就能收到更多的税,从而解决财政压力。

    三、通货膨胀是隐蔽的抢劫

    通货膨胀的概念大家都知道了,就是由于向市场注入货币,导致商品、服务价格普遍上涨。

    但是这个上涨不是一刹那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扩散。这个扩散地过程中,有利于那些可以提前拿到新印钞票的人。

    假如有甲乙二人,甲由于和美联储某人是朋友,提前获得了美联储即将向市场注入货币的消息,而且可以在货币刚刚流入市场时,就能从银行获得贷款。当他用从银行借贷来的这些钱在市场消费的时候,其他人还没有意识到商品、服务价格即将上涨,所以他可以用原来的价格买入商品或者服务。比如他可以用100块钱让乙为他打工一天。

    而乙呢,没有消费这100块钱,等到过了很久,所有注入市场的货币已经在市场流通,那么只有一个结果,物价的普遍上涨。乙再拿出从乙手里获得的100块钱想花的时候,可能只能从甲手里买到物价没有上涨之前80块钱的东西。这无形中就相当于,通货膨胀帮助甲抢劫了乙。

    四、经济周期是不尊重经济规律的后果

    经济周期也叫做商业周期或者繁荣与萧条交替的周期。指的是经济从股市飙升、企业大量招人、物价上涨的乐观状态下,由于某些不可控的因素,转变为工人大量失业、企业倒闭、股市下跌等萧条状态。这到底是为何呢?很多经济学家及民众认为这是市场经济的固有属性,所以他们赞成政府在萧条时干预经济。但是本书作者认为,经济周期性的萧条,恰恰是政府造成的。

    在鲁滨逊的单人经济模型中,我们知道了,一个人的投资必然来自于储蓄,对于社会而言,这个规律依然成立。一个社会,不可能在减少储蓄的同时,增加投资。就像鲁滨逊一样,他如果每天多吃一点椰子、多享受一份闲暇,他就没有足够储蓄支撑他去生产杆子,从而以后采摘更多的果子。

    而经济周期的原因,就是由于美联储人为的压低货币货币利息,向市场注入货币,导致消费者增加消费、投资者加大投资,在刚开始的阶段看起来一片繁荣,但是由于种方式的不可持续性,最终导致企业倒逼、工人失业,一片萧条。下面我们详细分析一下这个过程。

    对于鲁滨逊的一人世界,鲁滨逊的收入、储蓄、投资、消费都是实物,所以很容易理解。而对于我们的现代社会,收入、储蓄、消费、投资都用钱代替,这给人产生一个幻觉,只要钱多,我们就可以享受更多的东西。其实你享受的是金钱锚定的商品、服务,如果全社会大家的钱都变多,而锚定的商品、服务都没有增加,你的享受怎么可能增加呢?

    由于储蓄、投资都是用钱来代替,而且储蓄的人和投资的人并不是同一个人。那大家怎么判断社会上储蓄的资源有多少,从而去决定应该投资多少了?

    还是得回到钱上,如果一个社会上的人偏向于储蓄,把本来用来休息的时间用来挣钱,而消费的时候偏向于节约,那么全社会的“储蓄”就会变多。如果投资人、企业家不能发现赚钱的行业,那么社会的投资就会减少。反映到钱上就是利息降低,贷款变得容易。

    倒过来,在一个没有受到干预的市场,如果资金的利息降低,那么给市场上的消费者传递的信号是社会的人倾向于储蓄、积累的资源很多,可以投资那些长时间没有产出的行业,比如修建一座工期四五年的桥、组织大量科技人员攻克难题等等,也鼓励消费者去消费。然后经过几年的努力,大桥建成,难题攻克,投资成功,生产力提升,社会更富裕,全社会生活水准提升。

    不过,某些美国的政府官员基于政治利益的考量,或者由于经济知识的欠缺,不会这样。而是通过人为的降低利息,然后通过美联储向社会注入货币。这就给市场的各个参与者释放了错误信号,让所有人误以为社会有很多的积蓄可以拿来使用,消费者觉得可以消费更多,投资者、企业家觉得可以做更多投资、投资长时间没有产出的行业。所以s在向社会注入货币的初期,看起来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企业需要招收大量员工,消费者有更多的商品可以消费。

    但是,大家不要忘了,由于这个低利率是人为制造的。其实社会的储蓄根本没有这么多,不足以支撑增加的投资、消费,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都会发现不对了,市场上的资源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高,资金利息也变高。所以开始有企业资金断裂,工厂倒逼,工人失业,市场恐慌,经济陷入萧条。这就是经济周期的简单解释。

    好了,全书到此结束,这本书虽然名字叫做《第一本经济学》,但其实内容综合地利学派、芝加哥两大学派,内容全面,通过一周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具备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本书重点回顾

    1.只有个人才能行动,集体不能行动。我们经常说政府、国家如何如何,会潜移默化的将这种集体当做一个行动主体,这将阻碍我们分析问题。政府、国家的行为,其实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些人基于各自利益的行为,应该通过分析他们的行为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

    2.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为了达到目的,人会选择各种手段。对目的分析,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现象背后的原因及规律。

    3.储蓄是投资的前提条件,而投资才会有更多的资本品出现,从而提高生产力,使人类更富裕。

    4.人通过边际收益、边际成本的对比决定是否选择某物品,而不是通过整体对比决定取舍,这就是钻石比水贵的原因。

    5.自愿交换对交易双方都有利,所以我们判断一项政策的好坏的一个标准是否增加了自愿交换,增加则说明是好政策,反之则是恶政策。

    6.因为交易的互利性,人们有动力寻找更大范围的交易,所以货币被创造出来了。由于金、银等贵金属的特性,他们长期成为了货币。

    7.由于分工可以利用比较优势,而且可以促进专业化,所以可以提高生产力。

    8.价格是资源配置的指示灯,它指导着人们将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

    9.企业家能先于普通人发现新机会、看到新趋势,从而推动新行业发展,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引擎。

    10.市场中的每个人都是为了让自己生活的更幸福,但恰恰是这种自利让别人也生活的更好,这就是市场的逻辑。

    11.由于财产的公有,导致计划经济不可能产生有效的激励措施。而且计划经济不可能有“真实”的价格,不能有效指导资源的利用,所以计划经济注定低效。

    12.干预经济是局部的计划经济,所以注定是无效的。

    13.价格管制只能降低名义价格,但是人们的获得难度了,因为价格管制会减少供给。

    14.任何税收对经济都是有害的,不管它的名字叫什么,效果都一样,对一人征税,就是向全这会征税,减税是繁荣的基础。

    16.通货膨胀是先拿到钱的人对后拿到钱的人的抢劫。

    17.经济周期是人为地干预利息、制造通货膨胀,扭曲的利息使得市场中的参与者对社会储蓄产生系统性误判的恶果。

    全书到此结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一本经济学》拆解版,三省 - 修改版 - 草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pyw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