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日记
我真正学习写散文,在三十岁。2023年,我六十周岁了,“退休年”。我的人生,最好的三十年,我做党校的老师,业余全神贯注写“新妈祖”的散文,成就不错。惟有爱诗心未已,东归与续湄洲篇。我的最主要的写作工具,日记本。我随身携带一个巴掌大的小本子,依靠这个便利的日记本,我显得像是拥有照相机般的记忆力,并且,我在妈祖文化领域持续挖掘下去,认真,中庸。
我的日记本有许多,家里有,宿舍有,办公室有。日记本运用得最多,是我给自己的留言,帮我捕捉那些一闪而逝的想法。小本子用着方便,可以随时记录资料与灵感,以填补日记本的空白。幸运的时候,我在两周就能把家里版、宿舍版、办公室版、口袋版的日记本填满。然后,我把旧的日记本整理一下,把重要的文字抄到新的日记本,自己因为有新的开始而心满意足。
![](https://img.haomeiwen.com/i23507124/17bef472c1bd7451.png)
文思助日月,为许愿曾飞。遇到优美而概括准确的句子、词语,我会认真记下来;得到新奇而蕴藏能量的想法,我会立刻记录。家世传儒素,平生学古文。我认为,写作者应该终身保持着内心的敬与畏——学习词语,要像古代举子学八股文一样学;珍惜想法,要像对待孔子的论语一样重视。心平气和,慎终如始,“作家梦”,由过程中的每一分钟积累而成。
点点滴滴,持之以恒。燕雀总知依盛德,湄洲相与助诵文。我的八股诵,由平日积累的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每个段落点滴汇聚。所以,我必须从储存一个词、一个意象、一个念头开始,孕育它,直到八股诵的作品发生胎动,最后破腹而出。许多才华纵横的作家,都像守财奴一样看护着每个灵感的分币。相比之下,我这个笨人,三十岁以前浪费太多的时间,没有偷懒的资格和道理。
![](https://img.haomeiwen.com/i23507124/be34c2db23ca4697.png)
量变引起质变,数量升级,肯定会带来不可思议的改变。聚沙成塔,积水成渊,波涛汹涌在大海。东西每次用都是花费,词语每次用都是积攒。经过事先的资料收集和轮廓勾勒,我才开始写。当初为了写《新湄洲》这书,从构思到完成,我记得自己许多年都是在艰难的心理状态下度过的。写作的灵丹妙药,从来不是现成的丸散膏,而是神农尝百草,是九死而未悔。
檐前柳色分张绿,窗外花枝借助香。写作的秘诀有吗?即使有,它只有在运用中才能成为显灵的魔法。眼睛看到的诀窍、耳朵听到的诀窍,还是心里想到的诀窍,只有通过手与日记本,在一字一句的写作中,所谓的诀窍才会是有效的。否则,就不过是鹦鹉学舌了一句不懂其意的外语,并不能交流和应用。宜有至言来助我,可能空寄好诗篇。写,一直写。
![](https://img.haomeiwen.com/i23507124/6d81ab0b53c4913c.png)
新妈祖的写作,没有成法定规。八股诵,写什么题材,用什么语感和节奏,这些需要上手才能判断好坏。天赋的直觉当然重要,但反复的练习,才能找到准确的手感。勤奋的写作实践是重要的,必须从中找寻顺手的工具和办法。在正确和中庸的标准之外,新时代的湄洲岛的文学,另一个美妙绝伦的世界,有着另外的表达——它充满人性和人情,是难以按照对错来判断的。
一直写。这个世界的“巧”,多是靠“笨”来获得的。雅饮纯和气,清吟冰雪文。才华花团锦簇、一望即知。而我的才,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是在持续的挖掘中,开采出自己的矿藏。每一天,我尽最大可能去写,不要给自己省力气。诵心但感湄洲助,天意难期日月回。我“作家梦”的前方,亲爱的妈祖,开出了更远的金光闪闪的路。时光永恒,持之以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