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看过,也不知是谁推荐的,当时纯属涉猎,知晓了一些新词罢了,比如“润泽的教室”,其实对什么算作“润泽的教室”,全然没有印象。
今日预习课程资料,痴痴的找,也难怪,作者对这一说法也没具体下概念,大体是指一种氛围,一种心情,至于精髓意义,作者说基本不理解。
不过,与之相对的极端教室,作者说是那些缺乏人情味的硬邦邦、干巴巴的关系而构成的教室。
看到这句话,反观自己的课堂,此类现象有吗?我想,不只自己,身边同事的课堂八九不离十。
“人情味”,单就词本身来说,便传递出一种温暖舒适的意味,谁不想拥有,问题是,老师给学生人情味,学校给老师人情味吗?网上调侃,学生把爱给了他喜欢的老师,却把“分数”献给了他惧怕的老师,而目前成绩,分数,哪一样不是老师最为看重的,评比拿成绩说话,评优晋级拿成绩说事,试想,在这样分分计较的管理模式,有多少老师会先将“人情”摆第一?没有“人情”浸润的教学,自然给人硬邦邦,干巴巴的。
当然了,这种少人情的教学,师生交往,当事人,心知肚明它的弊端:累、烦,着急上火,寝室难眠,不是夸大其词,同室的一位老师,年轻刚入职两年,教学很上进,时常听到抱怨谁谁谁老教不会,谁谁谁课上调皮捣蛋,期中成绩一出,出人意料很不理想,辛苦半学期,功亏一篑,阴沉着脸,整整一个星期,作为旁观者,我看着都“累”,试想,这样的状态,何来享受教育的“幸福”,孰不知“分数”有时可遇不可求。还好修炼这么多年,分数成绩于我,稍稍有些看淡,不至于“让我欢喜让我忧”。
言及此,是不是我有点跑偏,佐指的“人情”并不似我所指人情,抑或是我们目前少“人情”的课,是缺乏必要的专业修炼。或许人情与“分数”并不冲突,习惯了灌输、说教等教学行为的老师,本质上缺少对学生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生命的理解,把学生当作应试的机器,缺少对“学习”的理解,不知晓真正“有效学习”是如何发生,更缺乏的是学科知识的储备,致使所教肤浅,学生不得要领,只得严抓形式上的训练,冀希望以练带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