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突然想聊呢,因为其实并不是突然想要聊的呀,一直在酝酿,没个结果。对了,使劲往下翻以为是爱情的亲们,你们会失望的,别怪我没事先提醒。
今天朋友圈一小伙伴发了个配图,是一头雪白的草泥马(但它还是草泥马,这是重点),然后呢文字是说和不是“一路人”的同事因为工作关系必须一起去出差,他俩对于目的地的选择产生了一些小分歧,想要表达的无非也就是觉得有些无奈,对会发生的一切未知状况稍稍有点担心,因此她的形容是“负能量爆棚”。哦,对了,是的,提到的那位搭档去出差的同事就是——在下(幸会)。
不是一路人,按照她的说法,是这样:她想呆在五星级酒店泡温泉,而我,为了美景愿意跋山涉水,吃苦耐劳。一个懒癌患者,一个小清新病人,好诡异的搭配,绝对不是最佳CP。
但是也就因此我们两个才开始了解彼此到底在想些什么,之后也就打开天窗说亮话了,具体的内容就不在此一一赘述了。我想说的是我很感谢她,因为这种坦诚相对的沟通方式虽然在我的认知以内,却很少采纳。但是,也不说明,我不表达,只是我的方法会比较极端,要么会突然爆发撂狠话(往往后悔),又或者,我只会选择偷偷找人倾诉,表面还是不动声色,一派祥和(但是往往演技拙劣,被识破的可能性不小)。当然,讲真,我也很少记仇。
当然了,在沟通中,竟然意外地发现对彼此的确存在误解,大概是因为总是跳不出“我认为是....”的思维局限,以为根据自己的背景判断的结论就是这样,结局总是出乎意料。是啊,如果不将自己的情绪表达,那么日积月累,大家都很生气,后果也是相当严重!(以前都干嘛去了)
最后,她觉得,我们两个应该会一路撕逼,一路和好,接着撕,然后泡完温泉,回来,继续和睦相处(大团圆结局)。
扯远了,想要表达的是,朋友之间多沟通总不是坏事,包括八卦,但是也是适可而止,毕竟适当的距离感还是要有,慧宝说了,最舒适的距离就是我的行为不会侵犯到你的自由,同样你要做了多么荒唐的事情,不影响到我,我也不care。最怕的是最应该沟通的时候理智缺席,而最不应该零距离的时候甚至想要将对方扒个精光(我是正经人不是色魔啦)。
以前觉得朋友多了是好事,对我这样的怪咖来说尤其,来不及读书就读朋友,省钱(多实在)。因为拥有不同特质、不同喜好的朋友就是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口,带你去到世界各地,带你欣赏音乐、了解美术史、带着你了解时事,也手把手教你从矮矬穷变身白富美(很难)。
不是学过议程设置理论的嘛,就好像你大众媒体可以塑造你的世界观,让你看到一部分的真实一样,朋友圈也一样,他们带你领略不一样的风景,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至今庆幸自己的朋友圈卖奶粉和代购的还只是个别,你们放学别跑,我保证不打死你们。
现在发现,朋友多了虽然是好事,但是也不是一件值得吹嘘的事情,因为——友谊需要精力去维护,就像种花种草一样,如果不投入相应的时间,怎么可能有产出。
之前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书里提到的我也终于明白,密友的数量人与人不会差太多,因为这些情感的维护需要你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很有限,所以分配到每个朋友身上的就更是少之又少。而那些拥有广泛人脉的人,很少,却也存在。
现在遇到并不是很熟的人突然找上门问这问那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人有礼貌么,如果很懂礼貌,会道一声感谢,那么看我心情,我可能会愿意继续解答他的疑问,同时帮助update信息;如果遇到用完丢(无事不登三宝殿)的人,那除了呵呵也说不出什么了,你平时干嘛去了,我们很熟吗?我很忙。
连岳在回答任何情感问题的时候总会时而暗示时而明示,人是变化发展的,情感也如此,当然他针对的大部分都是爱情,那么推而广之,必然还有友情。
朋友们会因为地理位置的变化、身份的转换、人生阶段的不同而疏远或者变得愈加亲密无间,不管以前遇到过哪些人,之后会不会分开甚至交恶,都还是想说一句,感恩,没有你们我也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怎么听起来是有很大怨气,其实不是的,哈哈)。
爱你哟,么么哒,常联系:)
宝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