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知道少年派同学想象出的第一个和老虎之间的故事,以及他所经历的第二个毛骨悚然的吃人故事。但是,可能这背后还有第三个故事。
第三个故事也是一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但不是船员帕克那个,而是一段真实的印度历史。这个故事讲得不是老虎,而是印度人。
这个镜头深刻的表现出了那个年代 印度人 逆来顺受+事不关己的两面性看过一篇博客,分析的是这部小说的历史背景。故事开头收音机里曾播放甘地夫人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的新闻。随后派的全家离开了印度,移民加拿大。
正是甘地夫人上台执政的历史时期甘地夫人是印度独立后首任总统尼赫鲁的女儿,在历史上以手腕粗暴强硬而闻名。1976年,印度女总理英迪拉甘地面对印度人口日益膨胀问题,感到非常棘手,她以强硬果断著称,为了解决人口问题,英迪拉甘地强制在全国推行计划生育,命令地方政府力推对男人强制节育,印度在一个月内强制结扎了400万印度男人,堪称史上阉割男人最多的一名女性。
甘地夫人的姓氏跟圣雄甘地没一毛钱关系70年代中期,执政的英迪拉•甘地(尼赫鲁女儿)为打击反对党,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大肆逮捕反对党领袖、停止实施宪法赋予公民的系列权利、实行严格的新闻审查。后被认为是当代印度民主政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英迪拉甘地夫人应该算是暴君加独裁者,据说印度历史上那段长达十九个月的紧急状态期间,曾经下令军队在孟买火车站用机关枪扫射平民。
而印度的人民在面对这样的暴君的时候,要么选择逆来顺受,要么选择一走了之,派的一家就属于后者。
非常著名的镜头 多数人解读该镜头为象征派的母亲在这样的背景下看隐喻的话,毗湿奴或者说那个岛屿象征用自己的身体养育了派的祖国(影片中开头毗湿奴雕像的镜头和后边岛屿的镜头是对应关系),而派则象征那些毫不留恋养育他们的祖国而选择移民的印度人(在食人岛上吃好喝好发现岛屿也吃人后毫不留恋地离开),而生活在岛上的獴,同伴被吃掉的时候无动于衷的表情则有可能是隐喻1975年紧急状态后的大屠杀发生后,印度人自己的反应。
影片开头的暗示镜头(山河大地) 另一个暗示镜头,平放的毗湿奴像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去想,是不是能发现第三个故事? 毕竟电影里任何一个镜头都不会是没用的,为什么片头要交代紧急状态的新闻呢?这难道不是最直接的提示么?联想到今天的印度现状,等级分化、社会分裂等诸多社会问题,和这部小说中吐槽的印度国民性并非没有关系。
这是一句关键台词小说的作者杨马特尔来自加拿大。加拿大和印度一样曾经是大英帝国的领土,在二战之后脱离英国统治,但至今仍然属于英联邦成员国。熟悉印度历史的人应该了解,二战后印度脱离英国的统治,紧随巴基斯坦宣布独立,但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之间一直是战乱不断,国内的经济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条件。
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无动于衷的獴英迪拉甘地就任后,印度更是进入了长达数十年的独裁统治时期,时至今日,印度社会的各种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加尖锐。派一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选择离开印度本土,逃往至少在象征意义上仍然由英国女王统治的加拿大,最终过上了幸福生活。今天到英国加拿大甚至香港这些原先的英属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也能看到很多印度人。看来类似派一家情况的印度人不是少数。
杨马特尔幼时曾旅居哥斯达黎加、法国、墨西哥、加拿大,成年后做客伊朗、土耳其及印度。其后从事过各种稀奇古怪的行业,包括植树工、洗碗工、保安等。杨马特尔对印度有很深的研究并在印度生活过,他本人在谈到这本书的时候也说过“历史就是幻象”。李安选择这部作品冲击奥斯卡不是没有原因的,如果只是一个吃了妈妈的重口味小说,也不会获得布克奖吧?
当然,这样一位暴君政治家,最后也没有得到好下场。为了竖立国大党的形象,英迪拉甘地于1984年6月对锡克教的寺庙发起攻击,杀害了600多人。三个月之后,她本人遇刺身亡。
甘地夫人的葬礼二战后,英国无力治理印度,提出了印度自治或独立的《蒙巴顿方案》,将英国统治的地区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独立了。但是由于当今英国女王丈夫菲利普亲王的二大伯路易斯·蒙巴顿将军按照英国人一贯“没有利益也要制造混乱”的作风,提出的《蒙巴顿方案》实在对不怀好意,直接导致了长期的战乱和流血冲突直至今日。
蒙巴顿提出的印巴分治方案让印度和巴基斯坦陷入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争和军事对峙撤走的英国人把印度搅合得一塌糊涂,轮到印度人自己统治的时期更是自己火上浇油,可怜的印度人民,无力抗争,也不想抗争,选择跑路,最后还是回到了英国老东家的前殖民地苟且余生。
电影的片名叫做《LIFE OF PIE》,而不是《TRIP OF PIE》。这部电影的标题,说的不是派的一次旅行,而是派的一生。从一生的尺度看这个故事,太平洋上的惊悚经历并不能代表派生命的全部。除了比较明显的海难+吃人的人性及宗教信仰的主题隐喻之外,我想,历史和政治方面的隐喻才是作者要表达的更加深刻的主题。而这第三个故事,才是最真实的故事。
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的甘地夫人,为印度人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