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有几句话,对于胸怀大志又处境艰难的人,特别有鼓舞作用。孟子在列举了舜、管仲和百里奚等几个人的事例以后,说出如下金玉之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天在降大任给此人时,一定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置他们于艰难困苦之中,让他们的所作所为着实碰壁,逼他们苦思冥想,逼他们学会忍耐,从而增加他们的能力和能耐。)
我想,孟子的话不是随便讲的,此时的阳明先生正好受用。就是说,大苦大难的磨炼,既然是天将降大任于我的前提条件(“必先”),那么,面对这种苦难,我不但不应该痛苦呻吟,消极悲观,反而应该感谢这苦难,在苦难中奋起才对啊!苦难能够锤炼我的心志,如果这样的困难我都能克服的话,还有什么困难能压倒我呢?
后来,在回忆自己的龙场岁月时,阳明先生就是这么说的:“往年区区谪官贵州,横逆之加,无月无有。迄今思之,最是动心忍性,砥砺切磋之地。”
人就是这样,只要有一丝一毫的杂念,比如生死之念还在心中缠绕,就可能沉溺于痛苦而难以自拔。相反,无论处于多么艰苦的环境,一旦摆脱荣辱得失乃至生死等等一切私欲的束缚,精神获得解放,心灵处于纯粹状态时,事物的真相就会呈现。
特别是思想家,朝悟道,夕死足矣。把想不通的问题想通了,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此时阳明先生在“玩易窝”打坐,就感觉“心中洒然”。什么叫“洒然”,就是轻松洒脱,神清气爽,甚至是欣然愉悦的心灵状态。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阳明先生的随从都生了病,但阳明先生不仅“未尝一日之戚戚”,而且他的精神居然进入了“洒然”的状态,我认为,这离阳明先生的“龙场大悟”只差一步了。
为什么?因为阳明先生是思想家,他一定会追问:此时自己怎么会产生“洒然”的心态?这种“洒然”的心态是从哪里来的?他一定会执着地追求问题的答案,从自己的切身经验、从自己真实的心理体验上追究问题的答案。
答案来了,是深更半夜来的,是以灵感的形式突然出现的。至于究竟是半夜醒来时的灵感,还是睡梦之中的灵感,不得而知。总之是:“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此话怎讲?就是说,“洒然”这种状态不是从外界的“事物”中来的,外界没有任何“事物”会让他此时“洒然”。这种感觉是从“吾性”中来的,在当前的苦境中,精神“洒在当前的苦境中,精神“洒然”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而正是“吾性”产生了“洒然”。所以“吾性”就足够了,而“吾性自足”就是“圣人之道”了。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原来如此啊!多少年来自己苦苦追求的真理,就是那个“圣人之道”,不在别处,就在自己的本性之中。我本性中的良知,摆脱了得失、荣辱、生死等等私欲束缚的良知,原来就是那个“圣人之道”。这时,孟子的话在耳边响起:“道在迩(迩是近的意思)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
这个“道”也就是“良知”,它力量巨大,它能指明何谓正确。哪怕是在极端艰难的处境中,哪怕是在极度苦闷的心绪中,它都能让我洒然起来,奋勇起来。所以,只要遵循并发扬心中的这份良知就足够了,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实在“不须外面添一分”。
到这一步,过去的一切矛盾疑虑全部烟消云散,阳明先生进入了摒除私欲的良知哲学的境界。
“大道”居然如此“至简”,难怪阳明先生即便深更半夜,也禁不住欢呼雀跃了。
《稻盛哲学与阳明心学》读书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