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事物的认同
从小婴儿时期的认同开始,婴孩如何有“我”的意识?她他会在父母的言语中感受到我,把它等同于自己的名字。
然后把我与我所拥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认为玩具也是“我”的一部分。
长大以后,会认为“我”具备的物品即是我的“展现”。为什么有的人在没有经济基础的情况下,会去借高利贷或是卖器官,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他觉得只有拥有这样的物品,自己才能是自己。为什么有些人,不把这些物化的外在,作为真我的体现,因为他不把这些作为评判别人的标准,所以自己也不会深陷其中。
他们拥有更高的认知,会从更加全面的角度来认识一个人,而且也深深的了解到一个人的品质,不是靠这些外在的因素来界定的。
以前自己的认知也非常的狭隘,用自己的好恶来判定一个人。比如,以自己所在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从小会认为抽烟和纹身的女人一定不是什么好人。
直到我认识了一个很优秀的女子,她喜欢抽烟,可丝毫不影响她的学识和敬业的工作态度。这也给了我一记痛击,以后让自己学会,抛开许多固有的看法看待问题,看待人。
每个人都会成沉溺于失落
文中讲述了一个濒死的妇人,因为丢了一枚钻石戒指,而心情烦躁。这才开始引导她如何思考这件事情?
以她现在的情况来说,是否了解有一天她必须要放下这个戒指。(及我们最后将放下更多的东西。)那你放下它时,你会变得更少吗?这个损失会缩减你的本质么?
让妇人从更多的方面回忆起,这个戒指带给她本身的感受,而戒指只是这个感受的替代品。
其实不是真的执着于一件物品,而是执着于自己的思想。
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失落,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斯派克医生提到,许多最后有觉知的人,是受益于自己某一次痛苦的经历。
痛苦的经历每个人会遇到,有的人会从失落中寻找积极的力量,让自己战胜困难,得到另一个真我。有的人却就此沉沦,永远深陷在自己的认知里,不愿意向外看一下。
书中的例子,让我想起来了我们楼里的一个女性。
每次在电梯里遇到她,她都在自言自语的咒骂,和书中所讲的妇女样子一模一样。听其他邻居说,她年轻时是一个高傲的女子,因为受到评级的刺激,一心想不开,因为自己没有评上级,是受其他人的陷害。
所以才会觉得别人都在害她,沉浸在自己的“被害”世界里,用语言不停的说出心里的话。
而评级,就像丢失的那枚戒指,她执着于自己的一切需要级别来评定,当这个评级丢失以后,自己也丢失了。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