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禁想起了朱自清的《匆匆》,“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不过,这对于自己来说太过严苛,毕竟洗手和吃饭这类活动是生活必须。如若平时精神如此紧绷,长此以往必定会有些精神崩溃,反倒容易导致堕落,丢失时间观念,得不偿失。
平日里,新的一天都是从早晨睁开眼的那一刻开始的。在必要的个人卫生,食物摄入后,便开始通勤上班。在办公室坐定后,忙碌于一天的工作。秉承着 On the job training的原则,在八小时工作时间里,保持不少于两小时的阅读,包括每日新闻,经典名著和各类科普帖子。不论当天的工作任务多么繁重,都会坚定不移的挑出点时间来额外提升自我。这个习惯并不是一开始变养成,也是近两年才有的。现在每日的意志力花在提升学习效率上,追求更快速的积累。
其实做到抽出时间来额外学习并不是最佳的,如若工作内容与学习完美融合,那便不存在额外安排时间这一说法了。例如,老师。在授课中不断巩固既有知识,为了备课不断拓展课外知识,这本身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许多工作也需要保持一定量的输入,掠夺式的摄入知识,为的就是能够在脑子里多留存些。那么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一般来说学习面很容易收窄。其实并不然,有许多学科是通识教育,面向全人类的。例如,心理学,哲学,艺术,小说,诗歌和经济类书籍。这些门类是现代人必须要涉及的,特别是心理学和经济类学科。现代人娱乐方式丰富,工作压力更是大,对个人的经济实力要求更高。大部分人是不能通过充分的娱乐活动来获得愉悦的,涉猎一些心理学书籍,学会自我剖析,定期内观,科学管理自己的心理健康。对于人一生难免起起落落的境遇现实来说,这项技能十分重要。经济学书籍更多的是有助于自己的事业,不论你做什么,都会受制于整个大环境,夯实的经济学基础有助于阅读国家经济形势,理解经济政策,对于未来行业动态有更深入的理解。我建议这两个门类多花些时间,必定受益终身。
虽说我现在的阅读方向主要是经济学类,不过我时常会读一些散文集和小说。有人说阅读必须要杂,不可让自己阅读面过窄,各门类间可触类旁通,相辅相成。我觉得在理,实际实践中也是有意的安排各种书籍穿插阅读。闲时看看小说,专注时学些经济学。可以说是劳逸结合,目前来看,相当满意。
每天完成工作回到家中,一般是看看电视剧,只要是不需要动脑子的活动,我都乐意做。对于时间的珍惜还体现在对于睡眠的管理。每晚要在十点半前准备入睡,早晨也要在七点前起床。养足精神才能保证做事的效率,其实也是对于时间珍视的表现。要想将每日摄入的知识尽可能的留存,吸收。要注意用简单生活,高质量睡眠来配合。
恍惚间,已经在世三十载,今后的日子如何度过,全在自己的意愿。人呐,好不容易来世间走一遭,成日糊里糊涂的活着,傻乎乎的快乐可不行,多看,多学,让人生更丰富些,无愧于己。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