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兴成长计划&台湾FUN学中心 隔周《论语-38.2》信鴿老師互动教案分享
@这是针对孩子入学后,非教育界的家长,对其子女的日常课业,想要“插得上话”所提出的“亲子共学”高效&有趣&双赢 的因应策略(互动教案),亲爱的、关怀教育的家长们! 让我们跟宝贝们一起加油喔! @
适用章句:<论语>论诗礼乐
三、《学而》第一‧十五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四、《阳货》第十七‧九 子曰‥『小子! 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五、《子路》第十三‧五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
题目:诗礼的奥妙
研讨主题──儒家三宝(诗、礼、乐)
研讨题纲:
三、孔夫子对子贡的期许。
﹝一﹞一般“贫而无谄”的人,往往会有哪些心态或想法?
﹝二﹞从哪些作为可以看得出一个人的 “富而无骄” ? 试说明之。
﹝三﹞孔门弟子中,“贫而乐”当以颜回为代表人物;请问“颜回所乐者,何也”? 试申论之。
﹝四﹞一个人“富而好礼”的积极意涵有哪些? 试阐发之。
﹝五﹞子贡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的语气为何(表演题)?
﹝六﹞跟“告诸往而知来者”相同含义的成语是什么?
四、《诗经》是人际沟通的媒介。
﹝一﹞对于诗经的四大功能“兴(感发情绪)、观(考察民风)、群(和睦人际)、怨(抒寄哀愁)”,你个人有何评价? 试说明之。
﹝二﹞现代家庭的 “沟通媒介” 有哪些? 试描述之。
﹝三﹞你认为跟“老板相处(远之事君)”的原则有哪些? 试说明之。
﹝四﹞请收集跟“鸟兽草木”相关的诗句(或成语)?
五、《诗经》的内政&外交。
﹝一﹞请上网收集“《诗》三百”的相关信息,并简介之。
﹝二﹞根据你的观察,现代的官员有哪些 “不达(不能通晓治道以达成政令)” ? 试举例说明之。
﹝三﹞你认为,能担任“外交官(使于四方)”的基本素养有哪些?
﹝四﹞该篇章是否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相互阐发?
P.S 著作权归幸哥(信鸽)所有,可自由免费下载,请注明出处,非商业使用。
~本“互动教案”已由台湾振铎学会FUN学中心,于08/23/2018荣誉出版;适合海峡两岸初、高中程度学生、在教师(或父母)引导下使用,以收“教学相长&寓教于乐”双效,教师(或父母)不妨稍微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毅然跨出“多向互动”的第一步,则教育幸甚! 家国幸甚!
(转发11/02/2019成都二马中学语文老师的点评,特别感谢,敬请诸多先进、方家不吝批评、赐教,吾人必铭感五内,万分珍视矣!!!)
>>>看了你这么多的教案,其精髓就在“互动式教学”,充分发挥受教者的主观能动性。
你的经验之谈,授业者选择课本里的现成材料,结合鲜活的社会现象,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从青少年的角度贴心切入,充分相信和发挥受教者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理解探讨,老师给予不吝鼓励的笑容适时加以引导,而不是几乎已成定式的授业者满堂灌,定能拉进师生距离,让学生真正有所获。这是真正的互动!
能真正做到这样,授业者也会大有收获。
刘老师,你的整套经验,值得好好推广,愿有更多人在汲取这些互动教学的养分中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国文教学经验。
欢迎指教优酷视频AVSEQ01刘正幸老师简介[互动教学与趣味经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zMDgxNDcwOA==.html
敬请关注我(刘正幸)的《中国FUN学梦的台湾实践》~
>>>在黄土地上,经营出满眼的碧绿,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片无限的蔚蓝,这就是好老师!......嗨! 敬爱的工作伙伴们,大家好喔!!! 如果 "教学方法" 对了,学子们在活泼深化、灵动开阔的境教氛围之下,轻松愉快地学习,如此一来,照样可以考上 "北大、清华...",这是幸哥在台湾新竹高中(地方排名第一重点高中),常态使用自编的互动教案,任教13年(1995~2008)退休后,所获致的结论;更重要的是,我们老师维护了年轻人考入大学殿堂之后的学习胃口,进而得以拓展出“自觉学习”的愤悱启发,...因此,自即日(05/27/2019)起,我拟推出 支持<2019兴成长计划&高中师资共享计划&乡育未来教师培训计划>的散文、论语、诗词、弟子规、PBL(项目式学习)一系列自编互动教案,请不吝批评指教,企盼在您的引荐下,能让年轻朋友走进人本教育的悠游自觉,使得老师同仁迈向多向互动的灵活高效,敬请参阅敝人平日在微博、博客、简书、豆瓣、QQ空间&微信朋友圈所分享的“实作教学心得&自编互动教案”,庶几得以让大陆的应试教育,营造出更宽广、丰渥的精进空间,则学子幸甚!!! 家国幸甚!!! 让吾等拭目待之,可也!!!
末学 信鸽老师(幸哥alan551126) 拱手
信鸽老师(转发06/10/2017给有心想要从事 "亲子互动教学" 家长的一封信,其实,对于体制内外,想要安排 "师生互动教学" 的语文老师,也很适用,请大家告诉大家,一起加油啰!)
嗨! 睿哲爸爸早上好喔! 首先,请您上 "相关网站" 参阅这数篇<论语>经文的意涵,大略理解后,试着跟孩子一起,用父子都可以接受的白话,把这数篇<论语>经文的意涵理顺一下,之后,试着跟孩子讨论一下<研讨主题>,或许也可以听听孩子的看法,是否要用另一句话来表达<研讨主题>,这是给孩子营造发表的平台,就算说得不那么好,也要称赞孩子,再来就是,按照 “研讨题纲” 中所设计的问题,依序跟孩子一起探讨该问题的答案,有时答案显然不止一个,请您尽可能不直接提供“固定的答案”,而试着提供一些该问题的有关信息,给孩子参考,如果孩子还难以理解,就顺势再多提供更进一步的有关信息,这样 “步步进逼”,直到孩子“自己”找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为止,之后,再开始进行下一个问题的探讨,......如此依次类推,乐此不疲,孩子只要说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父母就不吝鼓励,赞美有加,父母当然也会有自己的想法,放在心里就好,不必说出来,然后再把自己的想法,当作另一个引导孩子的 “联想触发”,如此多次操作,自然驾轻就熟,得心应手,这肯定是跟孩子一起成长的教学美事,非但寓教(学)于乐,而且增进了亲子关系,真是太有成就感啦!!! 此与关怀下一代教育的有心人士,共勉之可也!!! 幸哥 拱手
(转发12/13/2019卢杉妈妈的点评,特别感谢,敬请诸多先进、方家不吝批评、赐教,吾人必铭感五内,万分珍视矣!!!)
>>>谢谢幸哥,用古文讨论亲子关系是一个独特的角度。很感谢您提供这样好的资料和方法!
(转发12/18/2019卢杉妈妈的点评,特别感谢,敬请诸多先进、方家不吝批评、赐教,吾人必铭感五内,万分珍视矣!!!)
>>>谢谢刘老师持续提供教案!我一直没找到机会跟孩子学习孝道的古文。他整天忙着写作业,晚上比我睡得还晚。但我受您启发,开始尝试和孩子进行简单的互动对话,希望促进他们思考。比如今天早晨,我问他们数学课里学到的分类和比大小有什么用啊?老二巴拉巴拉说了一堆,老大一边吃饭一边沉吟了一会,说,生活当中没什么用,考试时才会反复使用。我们从此展开讨论,得出有些结果可以分类为有益,有些属于无益,而结果是由行为导致的。要是按我以前的作风,我会边吃饭边把我的想法噼里啪啦以分享的名义说教,明智呀选择呀之类的词语,生硬地甩给他们。今天我用了您的方法,把一个问题按层次分成好几个,慢慢讨论,像是他们自己得出来结论。感谢刘老师!
(转发12/13/2020卢杉妈妈的点评,特别感谢,敬请诸多先进、方家不吝批评、赐教,吾人必铭感五内,万分珍视矣!!!)
谢谢正幸老师!
关于认识自己,我和孩子最近也有讨论。她学了狐假虎威的课文之后,我们就老虎的自我认知进行了讨论。老虎是百兽之王却不自信,不能识破狐狸的谎言。我们讨论了人该怎样获得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不能一味被别人的评价左右。老师您的课件(BK5-2项目式学习PBL题目: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分析了认识自己的角度方式,又特意列出了别人评价对建立自信的干扰,给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很感谢您!
(转发08/22/2019成都二马中学语文老师的点评,特别感谢,敬请诸多先进、方家不吝批评、赐教,吾人必铭感五内,万分珍视矣!!!)
>>>几个题目的设计,不拘泥于原意而问,更有拓展,好。仅如第一题和第五题的最后一问,就很结合要回答你这个问题者的实际与现实中比较敏感的一个观点,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和想象空间,从而认真思考并回答。
温故与知新,是学习的两个方法,更可以说是学习的两个阶段(方法与阶段,这说法可能不准确),两者区别显而易见;两者有何联系(大陆观念有点正统的人爱说“辩证关系”),似乎也可让学生申论之——些许看法,不揣冒昧。
编 辑 大 意
一、本课程教案之设计乃针对一般传统文化教学易流于死记硬背、解释、翻译、说教之单向传播,企思改进,以祈能落实「活泼深化」之互动式教学为目标。
二、本课程教案编撰之构思,大多以能营造班级中师生互动气氛为考虑,不论是「举手抢答、简易民调、集体创作、即兴发表」,都尽可能与现今之社会脉动产生联结,希望能引发师生共同探讨之兴趣。
三、本课程教案之实施,以教师在每节经文各段讲解后,随即可采用分组竞赛的抢答方式为之。
四、教师不妨提供适度的「开放性思考空间」,请学生从多元化角度尽情地脑力激荡;教师只要从中「穿针引线」,加以诱导即可。
五、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以「简答」为原则,教师可适时加入精要之评析与明快之鼓励,并切忌作无谓的价值批判,以免课程过于冗长。
六、如有一些「意犹未尽」的话题,教师不妨略加说明,增强些许信息,并要求学员就其中之一,发展成一篇《项目式学习(PBL)》式的书面报告,于课后缴交,给予评分;此举不妨与「作文」结合实施,以减轻教师负担。
七、本课程教案之建构,尽可能以「中性」为依归,唯教师不妨因地制宜,加以修改使用,期许或可更提升、激化交相研讨之热情。
八、本课程教案之结构或有疏失之处,尚请方家不吝指正是幸!
编 者 谨 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