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每逢春节,举国欢庆。春节年味,已成为中国人儿时美好的记忆和难以忘怀的乡愁。逐渐消失的年味,难以回归的乡愁,成为这个时代很多人的一种心结。在陕北榆林仍保留着大量的原生态年俗习惯,近年来,榆林市委市政府通过举办“陕北榆林过大年”系列活动,传承古老的陕北民俗文化,让年俗文化回归传统,让老百姓重新找回记忆中久违的陕北年俗年味。
横山老腰鼓(摄影 李强)
“陕北榆林过大年”系列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欢快喜庆的过街秧歌、五彩斑斓的灯光秀、各类精彩的民俗表演活动应接不暇,榆林各县市区分别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人们在欢乐喜庆的气氛中感受浓浓的节日味道。
横山老腰鼓广泛流传于陕西省横山县各乡镇村落,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最为普及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形式,深受陕北群众喜爱,有“腰鼓正宗窝子”之美称。横山老腰鼓倾注着汉族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尽情抒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横山老腰鼓表演(摄影 史飞)
2008年6月7日,横山老腰鼓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横山老腰鼓是榆林市横山县地地道道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从田间地头走出陕西、走向世界,已经成为横山文化的代表符号。横山老腰鼓在横山流传颇广,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汉族民俗舞蹈形式。它产生的具体年代,至今未见史籍详细记载,据横山文化馆调查及部分庙宇石碑的文字存证推测,至少可追溯到明代中期。其一,基于横山地处陕西北部边缘,与鄂尔多斯部的乌审旗相连,自古就是兵家逐鹿的地方。相传最早戍守长城的军士,身戴腰鼓作为报警工具,发现敌情即鸣鼓为号,一传十,十传百,以此传递消息。在骑兵阵战冲锋中,也以腰鼓助威,激发将士作战斗志。鼓是战场上指挥将士前进冲锋的号令,锣是收军的号令。打了胜仗,将士们夜间燃着熊熊篝火,鸣锣击鼓,狂欢起舞,庆祝胜利。边民久居塞上,也习而为之。于是腰鼓的应用逐渐由战事扩展到汉族民间娱乐之中,长久演变下来,便形成豪放激昂,刚劲有力,带有军旅战阵色彩的腰鼓艺术。
横山老腰鼓展演(摄影 双建文)
横山老腰鼓影响很大,流传久远。清光绪年间就有横山老腰鼓艺人曾往延安、安塞的真武洞、西河口传艺,民国十七年,横山逃往延安、安塞等地的饥民把横山腰鼓传到那里。因此,安塞腰鼓是横山老腰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流派。由此可见,腰鼓艺术产生于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一种完整而富有独特风格的表演形式。它根植于劳动群众之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横山老腰鼓有2人、4人、8人对打。其动作矫健有力,威武豪放,步法多变,舞姿优美,鼓点清晰,打法交替穿插。与吹打乐配合,生活活跃,看了使人振奋,给人以力量。腰鼓一般穿插在秧歌队中进行,但也有单独表演的。传统腰鼓只限男性踢打,20世纪60年代后,女性也打,只是有别于男性的动作风格。
横山老腰鼓儿童版展演(摄影 双建文)
横山老腰鼓分文、武两种。“文腰鼓”俗称“老人腰鼓”,一般由老人和孩子组成,三个老人配一个孩子,意味返老还童,延年益寿,动作表演又称“下三路”“即缠腰打”“掏腿打”“转身打”,表演显的稳沉平缓,风趣诙谐。“武腰豉”俗称“后生腰鼓”,也叫“上三路”,均由小伙子表演,动作幅度大,力度强,节奏快速多度,舞姿强健有力,“快而不断,犯而不乱”,动作为“转身击鼓踢腿打”“跑跳腾空接跪打”“蹦有力跨步打”“翻个斤斗蹲步打”。
横山老腰鼓是现存唯一的老腰鼓,无论从服装、道具、扮相、舞蹈动律等都极具特点,是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综合的活化石,且始终保持着原生态腰鼓技法,为人们了解、研究其形式提供大量极为丰富的材料。它流传于民间,根植于民间,紧紧依附在汉族民俗祭祀活动中,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文 释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