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嘉年华》上映后,影评不断,且大多评论其为一部“相当现实的、揭露社会现状”的影片。的确,整部影片的现实感十分强烈,给人一种真实故事的感觉。那么,一部仅仅一百分钟多一点的电影,是如何做到拥有这么强烈的现实感的呢?一部电影是由多个因素构成的,而最为突出地产生吸引力地部分,便是情节、拍摄技巧、背景音乐等部分。本文主要想谈谈情节和拍摄技巧方面的现实感的来源。
先讲情节。从选材来讲就选择了现实中存在且敏感的话题:性,尤其是儿童的性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一抛出来,选择这个题材的这部电影一上映,人们的第一反应是觉得稀少,而不是“很有现实感”。是的,选材的智慧就体现在这个地方。这个话题确实存在于社会里,但它本身不是很受重视,热度也不高,属于日常生活里的盲区。可以说,如果检索各大网络是社交平台内的文字,儿童与性在一起的概率想必非常之低、情况想必相当之少。然而,这样的一个“盲区”话题却被封上了“现实感很强”的标签,究竟为何呢?这就需要我们探讨现实感的来源了。
现实感从何而来-------《嘉年华》观后感现实感从何而来?什么事物和事件最让我们有“存在着”的感觉?更具体一点,什么事情在社交圈里最有“热度”?问到这里,答案想必已呼之欲出。我认为,“现实感”应是从“刺激”中来,而“刺激”的来源,则是与众不同。若要说科学依据,则可以援引生物学上的应激反应相关的理论来论证,正常情况下不会有反应,只有受到“刺激”的时候才会有反应,而“刺激”就是与正常状况下不同的作用。回归日常生活,我们也很容易理解,柴米油盐只会让我们麻木,“小确幸”和“小确丧”才是我们常常记录在朋友圈里的东西。《嘉年华》选取的话题便是这样的一个话题,它存在于我们的社会里,但更存在于我们是认知盲区里。并且,这个话题与社会的伦理道德有关且与平时所见的社会表面的光鲜靓丽的氛围有着极大的出入。最后,这个话题的主要对象之一还是社会所重点关注的一个弱势群体,也是社会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群体。以上的种种特点,从不同的层面上为这个话题创造了强烈的现实感。
现实感从何而来-------《嘉年华》观后感接下来谈谈摄影手法里现实感。笔者在摄影方面只是一名初学者,所以更多的只是谈谈自己的印象和感受,具体的技法并不清楚。观影过程中最大的感受就是镜头下的景象显得很正常,视角基本采用平视,在很多室内的场景拍摄里并未补光,而是尽可能地保持了自然的光线,让很多物品和人物部分隐匿于自然形成的阴影里。虽然失去了很多写真的镜头,但尽可能地还原了原汁原味地自然感,这也是其现实感的来源之一。
现实感从何而来-------《嘉年华》观后感最后谈谈最重要的内容方面的现实感。最突出的就是电影透过许多对话和镜头下的细节隐晦而又明显的揭露出这个社会的潜规则。它没有明说,但却通过高超的手法表达地能让大多数了解这些潜规则的人轻而易举地听出它的弦外之音。尤其是电影抓住了几个非常敏感而热度又很高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便在更大的范围里达到了与观众的共鸣。
这里简单列举几个问题。第一个是人与人之间的支配关系。女主角身为黑户,即使勤劳能干,也只能做着隐姓埋名的工作,拿着难以想象的低工资,并且被老板随意地要挟,受尽压迫。诚然她黑户的身份也是有她自己的原因,但如果没有更痛苦的原因,谁会宁可做黑户也要跑出来呢?
现实感从何而来-------《嘉年华》观后感第二个则是很多人不愿承认但的的确确存在于社会上的现象:利益比正义更有力。从作伪证的医生到助纣为虐的警官,从寻求妥协的另两位家长到向律师要好处才提供证据的女主角,浓浓的利益气息明里暗里地围绕着整部电影。诚然,在当今的社会里不能不谈利益,但问题就在于很多人把利益置于正义之上。他们不仅在轻重缓急的抉择中毫不犹豫地把正义晾在一旁,更往往为了利益而舍弃正义。收了好处而混淆视听的医生的警察在现实生活中已司空见惯,殊不知像女主角那样保有证据而两面通吃的人也多如海沙。在这些人的眼中,正义并不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利益才是第一重要的事。扭曲的价值观和缺钙的精神的背后是蛰伏已久的利己主义和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对于医生和警官而言,得罪有权有势的人没有好处,帮他们一把不仅能大赚一笔,还能进入他们的“圈子”,利益无限。对于另一位受害女孩的父母而言,判刑虽能解心头之恨,却难平心头之痛和现实的压力,为了弥补和保护女儿,他们同样要求隐瞒和金钱。对于持有证据的女主角,一贫如洗的她无权无事,敲诈罪犯能带来经济利益,但也会受到生命威胁;支持正义几乎没有任何物质回报,精神回报也不能当饭吃,更会影响她的就业和生命安全,尽可能地打好手中这唯一的牌,换取最大化的利益,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对于这些人,很难用正义的言辞去说服或者改变他们,也没法和他们讲道理,因为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就是一个除了金钱权势以外蛮不讲理的状态。
现实感从何而来-------《嘉年华》观后感还有就是近来网络舆论的一个现象,其实也是很久以来就有的现象,只不过很多网民到现在才醒悟而已。那就是热点问题在舆论场上的反转反转再反转和各种“权威”的粉身碎骨。改口翻供成为常态,不实报道断章取义,“权威专家”信口开河,知名媒体频频打脸......信息传播的这一端已然是劣币驱逐良币,凤毛麟角的真实消息不仅靠边站,还经常遭到歪曲和质疑。信息传播的另一端则愈演愈烈,键盘侠层出不穷,云法官也数不胜数,只顾流量的大V更是不择手段。虽然电影里没有讲述网络上对电影里的事情的态度,但就凭电影里反转再反转的报道,足以闻到那屏幕背后浓重的腥气。
现实感从何而来-------《嘉年华》观后感可能有人会说,这些都是细节。但真正成功的作品就是赢在细节。没有细节,就没有神韵,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和小孩子的泥人也就没有区别。所谓的做好细节就是要刻画好这些难以察觉的东西。虽然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带出这些细节,但真正优秀的导演则会专门去捕捉和完善每一个这样的细节,只有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好的时候才能有整体的现实感。点睛之笔也是建立在本已栩栩如生的基础上,若只追求那点睛一笔,非但没法点石成金,反而会造成墙壁上有一只莫名其妙的眼睛这样奇怪的结果。没有细节,就没有现实感。
文竹
2020/1/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