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看杨绛先生的《我们三》,第一部讲我们俩老了,其后温文尔雅的絮叨着各种事情,都是有耐心,有感恩,更有一家三口的那种默契温存,看着这些,我的心头竟也有些涩涩发酸。
人仿佛到了一定的年纪,梦境总是不自觉的在回忆,回忆曾经那些记忆尤深小时候,或嬉戏,或逃课,哪怕是和父母顶嘴,都是那么深刻,夜半醒来,恍惚中发现,原来又是一个梦。
我经常梦到,马上面临高考,可是课本找不到,笔记找不到,才感觉高中三年,脑海竟然全部空白,翻开模拟试卷,仿佛知道,却一点思绪都写不出来,想要向别人请教,可回头一看,身旁却空无一人,急,着急,然后就醒了,久久的不能平静下来,沉浸在这清晰的梦中。
不停的回忆以前,却又不断的被梦中的无奈惊醒,有人称之为初老,我想也是,在这个年纪,开始渴望安定与温暖,不再是不经思索就跃跃欲试,有了一种前怕狼后怕虎的顾虑。
想要常伴父母左右,可常常在看到自己的房贷、车贷、信用卡的时候,又打消了回家的念头,掏出手机打个电话,和父母聊一聊,也算是给自己心头一丝安慰。
想起昨晚老妈微信问我,电视怎么看不了了?
我有些无奈,这句话问出来,我是不可能知道2000公里以外的家里,电视为啥看不了了。
让老妈拍个照片过来,结果发来画面大部分是床单,只有一个画面闪过电视一角的视频,我却是也看不清屏幕上究竟说啥,便向老妈说,你拍的清楚一些,这种我实在看不清,再说我平常也不看电视,也不一定清楚电视为啥看不了。
隔了许久。
老妈发过来一句话,算了,今天就不看了,他们也不会弄,等天亮了,让邻居来看看,帮忙弄一下。
我有些后悔,老毛病又犯了,我总是对亲近的人缺少一些耐心,总是认为,能自己动手的,尽量自己动手,因为儿女也好,邻居也罢,都不能每分每秒陪在他们身边,所以,即使父母也要学会,即使儿女不在身边,也应该有能把日子过好的能力。
可我忽视了一点,现在这些即将奔60的父母,他们年轻的时候没有享过啥福,过日子全凭吃苦,即便爸妈上过小学,中学,估计时间留给他们的,只剩识字了,那些理解能力和反应力已大不如从前,有时候听着他们读个说明书,一个话,读两三遍也都反应不过来,而现在,他们之所以在深夜问我,不过是在农村,如果不看电视,晚上真不知道该干点什么,难道要他们想我吗?
很无奈,或许对于父母来说,我这个独生女应该是不孝的吧,因为只有我一个,却在距离老家2000多公里的他乡,一般的逢年过节,基本都是在外面过,没时间回家。
他们偶尔的困惑我也解决不了。
很多时候我在问自己,我们读书识字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读的书越多,就要离家越远,而父母思念越重,他们不像那些想得通的父母,只是一味的把心思用在你身上,想让你回家,想让你陪他们近一些,照顾他们也好,他们照顾我们也罢,总是方便一些。
可事实是,我们回不去。老家主要的经济来源靠农耕和养羊,春耕秋收,加上养羊,也算是有吃有喝,倘若我回家,真的不知道能干嘛。种田嘛,惠民政策也只是维持原状,并没有对这个世代农耕的区域做某些大的变化,即便有大的变化,现在的主要劳动力集中在父母那一辈,他们对于陌生的事物不敢轻易尝试,赚了当然好,亏却亏不起,这就是农耕的命运。
周边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工业,而我这种一无所长的书生,铁厂钢厂的体力活干不了,超市的收银类又不屑于去做,即便离家近,却比离家远更多的苦恼。
或许他们眼中的不孝要注定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趁着年轻,多赚些钱,多回几次家,这样不至于等他们老了,病了,我不至于没钱给他们看病,因为我也很无奈,不是我不想回家,而是回家,我却不能好好的生活,是的,小地方依旧有一些不错的工作,可是却需要人脉去填补,可是我没有。
人这一生,真的很怕,父母已经老了,他们的夙愿你是能多陪陪他们,而你,尚且还需要为生活奔波,亲情还得排在后位!
或许还能做的就是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温暖的话。就像我妈问我电视怎么放不出来的时候,我要是能耐心些,画面不清晰,教她怎么拍清晰一点,如果实在不知道什么原因,就和她们聊聊天,也不至于让她们伤心,果断不去管电视了,因为上了年纪的人,总是怕儿女嫌弃他们,总是想要争取多一些的关心,因为他们的世界只有儿女,可儿女的世界却还有天地。
他们总是想多做一些,证明自己还有用,对于亲人儿女,不想只是受到照顾,这样会给他们的心理一种沉重的负担,觉得他们是种负担,在拖累儿女,上了年纪的父母就是这么多心。
如果可以,对爱的人,多些耐心的讲话,这也是一种爱的表现。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的大抵如此吧。可我们很多时候却要把心里的不快都给亲近的人,把和颜悦色留给陌生人,殊不知,凉了亲人的心,陌生人也不念我们的好。
所以,更需要把耐心留给爱的人,把好好说话留给爱的人,因为我们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在辜负着父母,辜负着伙伴,可是这些亲近的人,从不会计较我们那些辜负,依旧守候着我们,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用自己温暖的行动告诉他们,我们也爱他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