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人人都可以看的《超越自卑》

人人都可以看的《超越自卑》

作者: 五姑娘的闲话日常 | 来源:发表于2016-08-16 22:12 被阅读95次
    版本 之一

    阿德勒所著的这本书《超越自卑》原名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 ,蛮受大家喜爱,是医学、教育学名著。对于一般的节奏越来越快,心灵越趋荒芜、疏离的现代人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我手中的这本是由黄光国翻译过来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发行的。个人英语水平不敢用在这种需要深刻理解的书本上。

    不多说,先看看 目录,一目了然。

    一     生活的意义

    二     心灵和肉体

    三     自卑感和优越感

    四     早期的记忆

    五     梦

    六     家庭的影响

    七     学校的影响

    八     青春期

    九     犯罪及其预防

    十     职业

    十一     人及其同伴

    十二    爱情与婚姻

    涵盖方面很全,还扦插了实例,以便理解。

    我不是作者,往下看,细说

    Part 1

    阿德勒的理论用“社会情怀”(gemeins chafts gefühl )一词来描述个体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认为人类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被归类在三大范围之下:工作、社会与亲密关系。也就是说人类要在工作、社会与亲密关系中努力追求生命的意义。

    人类需要面对的问题:职业、社会和性。真正“生活意义”的标准是,它们都是共同的意义——它们是别人能够分享的意义,也是能被别人认定为有效的意义。

    Part 2

    有一个蛮有意思的,可以和自身体格做对比。没有严格的证明,只有经验,所以不要太有心理负担。往下看↓↓就晓得谋士一般命不长。

    凯撒大帝说的:

            我愿四周都围绕着肥胖的人,

           有圆溜溜肩膀的人,能通宵熟睡的人。

            卡修士有枯瘦而饥饿的外形,

           他的计谋太多;这样的人很危险。

    具有这种体格的人似乎都不会有器官上的缺陷,他们的身体非常适合于我们的文化。

    在体格上,他们觉得能和别人一较长短。

    他们对自己的强壮有充分的信心。

    他们不紧张,如果他们希望和别人竞争,他们也会觉得能够全力以赴。

    然而,他们却觉得没有把别人当做敌人看待的必要,也不需要把生活当做是充满敌意般的挣扎。

    因为他们未曾因其身体而感到任何困扰,认为他们是外向者。

    你觉得呢?

    如果当着如此,与之相反的类型就是神经质的人,很瘦小,通常高高瘦瘦,有长鼻子、蛋形脸,并认为他们保守而善于自省。

    Part 3

    看了目录就知道,他会讲各种自卑感和优越感。我认为这些还是细细看为好,内容多,还要多思考的。下面想分享一下对梦的感受。

    每个人做梦时,都好像在梦中有一个工作在等待他去完成一般,都好像他在梦中也必须努力追求优越感一般。梦必定是生活方式的产品,它也一定有助于生活方式的建造和加强。梦会被遗忘,梦的景象也会消失,当对梦的了解也不复存在了,就只剩下许多感觉。白天专心于某一样东西,晚上也会关注同样的事情,只是形式不一样罢,必然和生活的其他动作和表现相一致。

    会不会有解梦员这种职业?催眠大师算不算?从梦着手,解决心理上面的困惑,或是担忧,然后继续积极地生活。

    我有点认床,先是睡不着,接下来睡会儿又惊醒,这样下来睡得很不好。是不是没有安全感造成的?

    到真的困的时候也不会太讲究,三分钟就睡倒了,雷打不动。

    Part 4

    家庭的影响主要讲了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的影响,生活中有诸多的例子可以对应得上。一个人能成长得好真是件困难的事情。

    如果女人真正能够把家事看做是一种艺术,从中获得乐趣,并能丰富她家人的生活,她就能够使它成为比世界上任何其他职业都不逊色我工作。反过来说,假使人们把它当做是男人不做的下贱工作,那么女人必定会抗拒她们的工作,反抗它们,并设法证明男女平等,她们应该被赋予发展她们的潜能的机会。

    家庭的和谐是各方面的和谐。维持这样的和谐,关心之处无处不在。耗费这样的心力也是值得的,孩子好就是家庭的目标之一嘛。

    他希望的教育不知道多久才能够普及。若真有那么一天,孩子们该有福了,整个社会也会为之欢喜。

    学校是家庭的延长。我们需要学校来减轻双亲的负担,并继续他们未完成的工作。社会需要它的成员接受比他们在家庭中所能受到的更高的教育。我们必须找出一批教师,他们不只为金钱而教育儿童,他们能遵照人类的利益来工作。如果老师想要吸引儿童的注意,他必须先了解这个儿童以前的兴趣是什么,并设法使他相信,他无论在哪种兴趣上都能获得成功。

    遗传会限制孩子的发展是教育中最糟糕的错误,让老师和家长对孩子们的管教无方找到了借口。希望孩子所受的训练是自然而广泛的,他们一直勇往直前,不犹豫,也不退缩。那需要投入多少心力才能达到这种状态。家里面每个人都要照顾孩子成长的状态。

    Part 5

    讲青春期的东西很多,电影、电视剧、书籍……然而我比较笨,并没有多懂=_=

    青春期固然有许多危险,但是它并不能真正改变人格。

    我们无法给青春期的阶段订下严格的界限。它通常是由14岁左右到20岁,有些孩子在十一二岁时便已经进入青春期了。

    有时候,对成年期生活准备不足的孩子,在职业、社交、爱情和婚姻等各种问题一起逼近时会觉得恐慌异常。对职业,他找不到能够吸引他的工作,认为自己终将一事无成。对爱情,他对异性总是忸怩不安,遇见他们时也会慌乱不知所措。他对生活的所有问题都会觉得厌烦,也没有人能再了解他。这是被称为“早发性痴呆”(dementia praecox )的精神错乱。

    犯罪的不想怎么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能点出来的只能是一点,还想看就看书喽。

    阿德勒美照

    大致了解下本书的作者

    七木坚持认为,了解一本书的作者对阅读一本书是很有帮助的。

    A. 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年2月7日,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米谷商人的家庭中,家庭富裕。全家都热爱音乐。在六个孩子中,他排行老二,友善又随和,具有明显的老二特征。

    3岁,从小羸弱,患有佝偻病,行动笨拙,喉部也有毛病。弟弟在他身旁过世,提早地熟悉死亡的味道。

    5岁,罹患肺炎,几乎丧命,痊愈后便立志从医。对音乐有强烈的兴趣,爱花成癖。开始上学。

    10岁,在野外游玩时伤及同伴,此后他情愿在家里读书和工作。

    11岁,进入中学读书。

    17岁,高中毕业。进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医学。

    25岁,通过考试,取得医学博士学位。最感兴趣的是病理解剖学。社会问题和社会情况也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27岁,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结婚。初期有小摩擦,日后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28岁,成为一名眼科医生。不久后,成为一个全科医生。由于面对束手无策的糖尿病患者深有挫折感,渐从一般行医工作转到神经科的研究。

    32岁,加入弗氏主持的讨论会,成为弗氏集团一员,并成为此集团的领导人之一。

    ……

    50岁,声名远播,周游列国,到处讲学,一系列重要著作陆续出版。

    56岁,初抵美国,受到热烈欢迎。

    57岁,受聘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讲座,并在一所“社会研究新学校”担任教授。

    62岁,长岛医学院任命他为医学心理学客座教授。出版《超越自卑》。

    64岁,和夫人定居美国。出版著作《了解人类的性情》《问题孩童》《优越感与社会兴趣》《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和《自卑与生活》。

    67岁,受聘奔赴欧洲讲学。由于过分劳累,导致心脏病突发,客死于苏格兰亚伯丁市。

    感觉脑袋里有很多东西

         书背后有一些被认为很拉风的句子。看看,能不能打动你。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我们的勇气,我们便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这种感觉。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们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例如,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它是人类在改进他们的整个情境,在对宇宙作更进一步的探知,在试图更妥善地控制自然时努力奋斗的成果。事实上,依我看来,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

         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帮助这些用错误方法来追求优越感的人呢?如果认清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性,那么这件事情便不难解决。知道了这一点,我们便能设身处地同情他们的挣扎。他们所犯的唯一错误是他们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在每件人类的创作之后,都隐藏有对优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对我们文化贡献的源泉。

           最后再提一句,这真是本人人都可看的心理学书籍,镜子价值杠杠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人都可以看的《超越自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rap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