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心理第一次课10.22
语言是人类的一项伟大发明,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同样的话,不同的表达方式就会生不同的效果。沟通是指人与人或者与群体之间的思想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并以此达到思想一致和感情,顺畅。
在生活中,有过多少次曾让我们后悔的关键对话?求职面试,大客户沟通,错过的恋人……有多少的悲伤与痛苦就是因为我们“不会沟通”?不会沟通首先就要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怎样进行的?首先要认识的就是认知偏差
不知大家是否记得陈凯歌导演、高圆圆主演的一部电影《搜索》。影片的整个故事由一场让座事件展开,女主角叶蓝秋刚刚查出绝症,还被保险公司拒绝了理赔申请,她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在这种状况下,她不愿给公交车上的一位老人让座,引起了车上乘客的争议。
争执的视频被偷拍传上网络,成为了一次新闻事件,网友纷纷围攻叶蓝秋没有素质。在人肉搜索的威力下,叶蓝秋个人信息被悉数曝光。同时,有匿名帖子控诉叶蓝秋是第三者,网上顿时群情激愤,诅咒和谩骂如潮水般涌来。
你可能会觉得电影里的乘客和网友武断又偏激,但其实,是认知偏差影响了他们的想法。
当大家得知叶蓝秋的病情后,又对他进行了道歉。可是叶蓝秋也已经因为不治身亡。
认知这个词涵盖范围广,其中会对沟通产生特别大影响的,是归因偏差。
“归因”指的是我们会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找出原因,作出解释。比如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隔壁邻居那么有钱?为什么新闻里,绝望的产妇会痛到跳楼?一般来说,我们的解释可能是理性和准确的,但是心理学家发现,有三种常见的偏差会极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判断:
1.基本归因错误
比如愤怒的网民批判叶蓝秋,是认为她年纪轻轻,没有理由拒绝一位老人让座的请求,而她这样做了,一定是她人品有问题;但其实,一位身陷绝望的女孩子没有让座,实在称不上是素质低下。
我们往往将行为归因于人的性格和态度,而忽视、或者不去了解外部的环境因素。
2.行动者-观察者偏差
举个例子,你上班迟到是因为懒,我上班迟到是因为压力大;你忘了订机票是因为不负责任,我忘了订机票是工作太忙。典型的双重标准。
如果我们是行动者,我们倾向于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如果我们是观察者,则会将其他人(行动者)的行为归因于性格和态度。
3.自利偏差
以和朋友打羽毛球为例,如果你赢了,你会觉得是自己水平比较高;如果你输了,你会觉得是状态不好或者运气不佳。
在进行归因时,人们尽量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将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己,将消极的结果归因于环境。
那为什么会产生这三种偏差呢?
首先,对比外部的社会环境、社会角色和情境压力,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最容易被观察到,所以我们很容易把事情的原因归于个人的性格、动机和态度上。
其次,我们十分了解自己的经历和情绪,所以减少了把自己的行为归为性格、态度的可能性。
最后,自利偏差其实保护了我们的自尊和自我价值,也维持我们对生活的掌控感。
也就是说,这些归因偏差是人之常情,但在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尽量避免认知偏差对我们造成负面影响。
-该理论来自于《社会性动物》,较原书内容有改动(Elliot Aronson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当你理解了认知偏差,你就会更容易理解这样一个事实,学习沟通的本质其实是"在减少认知偏差的影响下,用语言去达成目的。
1.无辜者——“这可不是我的错!”
当小张被领导撤去项目负责人的职位时,他觉得很不公平,自己付出很多,天天加班,却没有回报。其实,他有意无意地忘记了自己对领导隐瞒工期延误的事实,差点酿成了很大的危机。当然,小张自己会说,工期延误都是为了追求完美。无辜者往往会忽略掉自己的责任,把一件事的过失全部归咎于对方。带着这样的态度,在沟通中能尊重和信任对方吗?
2.无助者——“这事我也没办法!”
茜茜不想和公婆同住,但是她一直不跟老公表达自己的想法,一直忍着。因为茜茜觉得跟老公说出自己的想法后,会伤害和家人的感情,所以只能不说,压抑自己的需求。但因为心中不满,她也总是对老公和公婆没好气。无助者会把自己放在一个没有任何选择的境地,在沟通中,她消极的情绪也会影响自己的沟通,把气撒到对方身上,或者是用沉默让自己和家人越走越远。
3.受害者——“这都是你造成的!”
梅梅因为没收到七夕礼物,而和男朋友李雷吵架的案例,就是典型的“受害者”心理。
受害者往坏的方向假设他人的动机和意图,忽略了他们也是正常的人,忘记了他们做出这些行为也是有原因的,于是在对话中,变得不尊重和不信任对方。
Ps:该理论来自机械工业出版社《关键对话》
作者:Kerry Patterson,Joseph Grenny,Ron McMillan,Al Switzler,较原书内容有改动
其实这是大脑开启了自我防御机制,以保护我们的自尊和价值感,这原本是好意,却常会出大错。
作为表达者,在受这些想法驱使,说出一些不该说的话的时候,往往是无意识的,就算我们没有说出难听的话,但对方也能感所以,对方要么因这些错误或极端的表述而愤怒,要么因我们的态度而不满,以至于把这这一切都归因为我们的刻意挑衅。
往往到了这个时候,一场争吵就箭在弦上了。
但是我们一旦理解了,这其实就很容易解决这些沟通中的陷阱了。
如果作为倾听者,下次听到对方说出类似的话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Ta只是“认知偏差”的受害者罢了,我们没必要生气。
非暴力沟通就是暴力消退之后自然流露的爱而进行沟通。用爱的语言进行信息传递。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另外还要借助四要素关切地倾听他人。在这本书以后的章节里,卢森堡博士会给我们举例具体的沟通应用。
如果大家都试着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而不反驳他人,最大限度的避免暴力,通过强调倾听自己表达尊重,关注与爱将会减少多少暴力的出现。
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粗俗的语言,无端的指责,冷暴力。
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被卢森堡博士称之为异化的沟通方式。请大家思考一下,是什么蒙蔽了爱?
一,道德评判,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去批判别人。最近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公交车让座的报道,该不该给老人让?老人倒地后扶不扶?
二,进行比较,有人曾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想过上悲惨的生活,就去与他人作比较。
三,回避责任,这个是心理学典型的从众和服从。有人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当然,这个实验我在大三的时候也做过。很有意思的一个实验,我们将一些白纸散落在地面上,这个时候会找几个人蹲在白纸的旁边观察白纸。这个人是我们专门找的托儿,我们的任务就是负责在半个小时内记录,有多少人来观察这些地上的白纸?后来证明将近有30位学生停留在白纸的旁边来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最长的停留时间是半分钟以上。有时为什么我们大街上有一群人围在一起时,你也会很好奇的,凑进去看一看。这叫从众。看到别人干什么,我也干什么。你甚至不知道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服从就是指别人的命令,无条件的遵从。二战,希特勒的士兵就是这样的,他们即使杀人也会因为这是上级的命令而减轻内心的罪恶感。
四,强人所难,孔子在千百年前教育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老师,我们对学生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学生不配合,他将会受到惩罚。
我们大多数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异化的沟通方式的理论,基础是性恶论,他认为人天生出来就是带有恶性的,通过教育来使自己的个性得以改正。我国的荀子就是典型的性恶论的代表。
这就是本书前两章的内容,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敲黑板)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他鼓励倾听,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异化的沟通,强人所难,都会使我们蒙蔽心中的爱。十分感谢大家的聆听。
我们11月1日八点不见不散。
如果你喜欢我的分享方式,不请你打call,也不需要大家点赞。
大家思考一下本次作业
是什么让我们蒙蔽了心中的爱?请结合具体的实例写200字左右的文字。
请发到我的邮箱1059646062@qq.com。风里雨里,我都等你。
等你的天荒,等你到地老。
一点心理第一次课10.22
语言是人类的一项伟大发明,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同样的话,不同的表达方式就会生不同的效果。沟通是指人与人或者与群体之间的思想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并以此达到思想一致和感情,顺畅。
在生活中,有过多少次曾让我们后悔的关键对话?求职面试,大客户沟通,错过的恋人……有多少的悲伤与痛苦就是因为我们“不会沟通”?不会沟通首先就要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怎样进行的?首先要认识的就是认知偏差
不知大家是否记得陈凯歌导演、高圆圆主演的一部电影《搜索》。影片的整个故事由一场让座事件展开,女主角叶蓝秋刚刚查出绝症,还被保险公司拒绝了理赔申请,她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在这种状况下,她不愿给公交车上的一位老人让座,引起了车上乘客的争议。
争执的视频被偷拍传上网络,成为了一次新闻事件,网友纷纷围攻叶蓝秋没有素质。在人肉搜索的威力下,叶蓝秋个人信息被悉数曝光。同时,有匿名帖子控诉叶蓝秋是第三者,网上顿时群情激愤,诅咒和谩骂如潮水般涌来。
你可能会觉得电影里的乘客和网友武断又偏激,但其实,是认知偏差影响了他们的想法。
当大家得知叶蓝秋的病情后,又对他进行了道歉。可是叶蓝秋也已经因为不治身亡。
认知这个词涵盖范围广,其中会对沟通产生特别大影响的,是归因偏差。
“归因”指的是我们会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找出原因,作出解释。比如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隔壁邻居那么有钱?为什么新闻里,绝望的产妇会痛到跳楼?一般来说,我们的解释可能是理性和准确的,但是心理学家发现,有三种常见的偏差会极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判断:
1.基本归因错误
比如愤怒的网民批判叶蓝秋,是认为她年纪轻轻,没有理由拒绝一位老人让座的请求,而她这样做了,一定是她人品有问题;但其实,一位身陷绝望的女孩子没有让座,实在称不上是素质低下。
我们往往将行为归因于人的性格和态度,而忽视、或者不去了解外部的环境因素。
2.行动者-观察者偏差
举个例子,你上班迟到是因为懒,我上班迟到是因为压力大;你忘了订机票是因为不负责任,我忘了订机票是工作太忙。典型的双重标准。
如果我们是行动者,我们倾向于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如果我们是观察者,则会将其他人(行动者)的行为归因于性格和态度。
3.自利偏差
以和朋友打羽毛球为例,如果你赢了,你会觉得是自己水平比较高;如果你输了,你会觉得是状态不好或者运气不佳。
在进行归因时,人们尽量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将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己,将消极的结果归因于环境。
那为什么会产生这三种偏差呢?
首先,对比外部的社会环境、社会角色和情境压力,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最容易被观察到,所以我们很容易把事情的原因归于个人的性格、动机和态度上。
其次,我们十分了解自己的经历和情绪,所以减少了把自己的行为归为性格、态度的可能性。
最后,自利偏差其实保护了我们的自尊和自我价值,也维持我们对生活的掌控感。
也就是说,这些归因偏差是人之常情,但在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尽量避免认知偏差对我们造成负面影响。
-该理论来自于《社会性动物》,较原书内容有改动(Elliot Aronson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当你理解了认知偏差,你就会更容易理解这样一个事实,学习沟通的本质其实是"在减少认知偏差的影响下,用语言去达成目的。
1.无辜者——“这可不是我的错!”
当小张被领导撤去项目负责人的职位时,他觉得很不公平,自己付出很多,天天加班,却没有回报。其实,他有意无意地忘记了自己对领导隐瞒工期延误的事实,差点酿成了很大的危机。当然,小张自己会说,工期延误都是为了追求完美。无辜者往往会忽略掉自己的责任,把一件事的过失全部归咎于对方。带着这样的态度,在沟通中能尊重和信任对方吗?
2.无助者——“这事我也没办法!”
茜茜不想和公婆同住,但是她一直不跟老公表达自己的想法,一直忍着。因为茜茜觉得跟老公说出自己的想法后,会伤害和家人的感情,所以只能不说,压抑自己的需求。但因为心中不满,她也总是对老公和公婆没好气。无助者会把自己放在一个没有任何选择的境地,在沟通中,她消极的情绪也会影响自己的沟通,把气撒到对方身上,或者是用沉默让自己和家人越走越远。
3.受害者——“这都是你造成的!”
梅梅因为没收到七夕礼物,而和男朋友李雷吵架的案例,就是典型的“受害者”心理。
受害者往坏的方向假设他人的动机和意图,忽略了他们也是正常的人,忘记了他们做出这些行为也是有原因的,于是在对话中,变得不尊重和不信任对方。
Ps:该理论来自机械工业出版社《关键对话》
作者:Kerry Patterson,Joseph Grenny,Ron McMillan,Al Switzler,较原书内容有改动
其实这是大脑开启了自我防御机制,以保护我们的自尊和价值感,这原本是好意,却常会出大错。
作为表达者,在受这些想法驱使,说出一些不该说的话的时候,往往是无意识的,就算我们没有说出难听的话,但对方也能感所以,对方要么因这些错误或极端的表述而愤怒,要么因我们的态度而不满,以至于把这这一切都归因为我们的刻意挑衅。
往往到了这个时候,一场争吵就箭在弦上了。
但是我们一旦理解了,这其实就很容易解决这些沟通中的陷阱了。
如果作为倾听者,下次听到对方说出类似的话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Ta只是“认知偏差”的受害者罢了,我们没必要生气。
非暴力沟通就是暴力消退之后自然流露的爱而进行沟通。用爱的语言进行信息传递。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另外还要借助四要素关切地倾听他人。在这本书以后的章节里,卢森堡博士会给我们举例具体的沟通应用。
如果大家都试着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而不反驳他人,最大限度的避免暴力,通过强调倾听自己表达尊重,关注与爱将会减少多少暴力的出现。
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粗俗的语言,无端的指责,冷暴力。
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被卢森堡博士称之为异化的沟通方式。请大家思考一下,是什么蒙蔽了爱?
一,道德评判,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去批判别人。最近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公交车让座的报道,该不该给老人让?老人倒地后扶不扶?
二,进行比较,有人曾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想过上悲惨的生活,就去与他人作比较。
三,回避责任,这个是心理学典型的从众和服从。有人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当然,这个实验我在大三的时候也做过。很有意思的一个实验,我们将一些白纸散落在地面上,这个时候会找几个人蹲在白纸的旁边观察白纸。这个人是我们专门找的托儿,我们的任务就是负责在半个小时内记录,有多少人来观察这些地上的白纸?后来证明将近有30位学生停留在白纸的旁边来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最长的停留时间是半分钟以上。有时为什么我们大街上有一群人围在一起时,你也会很好奇的,凑进去看一看。这叫从众。看到别人干什么,我也干什么。你甚至不知道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服从就是指别人的命令,无条件的遵从。二战,希特勒的士兵就是这样的,他们即使杀人也会因为这是上级的命令而减轻内心的罪恶感。
四,强人所难,孔子在千百年前教育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老师,我们对学生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学生不配合,他将会受到惩罚。
我们大多数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异化的沟通方式的理论,基础是性恶论,他认为人天生出来就是带有恶性的,通过教育来使自己的个性得以改正。我国的荀子就是典型的性恶论的代表。
这就是本书前两章的内容,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敲黑板)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他鼓励倾听,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异化的沟通,强人所难,都会使我们蒙蔽心中的爱。十分感谢大家的聆听。
我们11月1日八点不见不散。
如果你喜欢我的分享方式,不请你打call,也不需要大家点赞。
大家思考一下本次作业
是什么让我们蒙蔽了心中的爱?请结合具体的实例写200字左右的文字。
请发到我的邮箱1059646062@qq.com。风里雨里,我都等你。
等你的天荒,等你到地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