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了工作上的一个选择难题,让本来就焦虑的我更焦虑了,遇到的当晚甚至焦虑失眠到凌晨三点。
太过焦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想试试看能不能从一些“工具书”里汲取点解决灵感。因此,幸运地遇上了一本非常实用的书——《我的第一本人生规划手册》。
名字是有点难听、有点土气。但就像书名非常直白一样,书中的内容也非常“直白干脆”。
没有高大上,假大空。用通俗易懂的语句和直观的数字引导读者做自己的人生规划。
虽然每个人的人生是不一样的,不可能套公式一样规划每个人的人生,但对于处在迷茫期,焦虑到迷失自己的我来说,这本书能对找到自己的“定位”起到了一定帮助作用。
我一直很迷茫自己现在处在社会中的什么位置呢?
拿着一份固定收入,自己和父母尚且健康,工作5、6年去年终于凑了首付买了套公寓,但不敢自己住,准备租出去赚房租;可以吃到自己想吃的美食,但高级的餐厅需要考虑再三才能去一次;可以出去旅行,但一年基本只能在国内旅行一次,旅行中的各种花费也需要提前规划;工作上看似有上升空间,但是一眼其实就看得到天花板,甚至天花板似乎也在摇摇欲坠中……
迷茫、焦虑、困惑,随着年龄越来越像无形的手扼住我的脖颈,甚至时不时出现生理上的不良反应。
作者在《我的第一本人生规划手册》的第二章“人生规划篇”中对此给出一个答案——用“家庭人均月收入”作为人生的“标准定位系统”、“北极星指标”。
在遵循“先生存,再发展,后实现自我价值”三步骤的情况下,把家庭人均月收入做了四种划分:1万元以下、1~2万元、2~3万元、3万元以上。
虽然起步就是1万,但也可以作为一种参考。
我自己的月收入在3~4K,原本以为就算不高也算是到达了普通大众的中等水平,但如果按家庭人均月收入算的话,我家的月收入才2.5K,离作者划分的最低1万元实在相去甚远。
但这本书最好的地方就此体现了出来——不贩卖焦虑。
“家庭月收入”虽然告诉我,我的收入其实非常低,但同时作者也给出了现阶段应该怎么做的建议。
与一般的“励志鸡汤”不同,作者不赞成在该阶段去“剑走偏锋”、“弯道超车”,作者建议在这个阶段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谋生,在这个阶段应该主攻专业知识的修炼。“在收入不够多,还没有立稳脚跟的时候,兴趣有时候不是你的良性资产,有可能是你‘资不抵债’的恶性负债”。所以,在该阶段好好吃苦,好好累积工作经验,回归职场,认真学习专业技能,多看相关行业的专业书,走好“主线任务”比总是想着开启“副本”更重要。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