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书友晚上好,今天早读我们共读了《影响力》第三章承诺和一致的后半部分。
今天晚读我们一起共读第四章社会认同,如何利用社会认同感采取自救。建议晚读完成第四章121-145页。
01
一个还是一群人
在本次晚读的开始,有一个自问自答的部分:
对一个紧急事件的受害者,或是深处险境需要帮助的人而言,下面哪种情况获救机会更大?
一是,只有一个人在场。
二是,有一群人在现场。
下面揭晓答案:
心理学家拉塔奈和达利的结论就是——对一个紧急事件的受害者来说,在场的人越多越好的想法通常是大错特错。对那些深处险境需要帮助的人而言,如果只有一个而不是一群在场的话,或许他得救的机会还要大一些。
02
酒店遇袭事件回顾
下面,请各位书友一同回顾女生和颐酒店遇袭事件:
4月3日,从外地赴北京办事的女士“弯弯”(化名)在位于朝阳区酒仙桥北路望京798和颐酒店入住时,遭陌生男尾随挟持、强行拖拽、掐脖……整个过程持续6分钟。
她大声呼喊后,多人围观。安保人员酒店人员未阻止,保洁人员只是看着。
围观者逐渐增多,一名路过女房客出手相救,而后陌生男子逃走。
遇袭过程中,有两个个细节需要引起各位书友注意——多人围观,以及一名女房客出手相救。
03
多元无知是导致失去救助的原因
为什么当有大量旁观者在场时,旁观者对紧急情况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最低?
心理学家推测,有如下两个原因:
一是,周围有其他人可以帮忙时,单个人要承担的责任就少了。
二是,人们首先判断一件事是否紧急,然后再决定是否需要行动。简单说,如果每个人都是一幅镇定自若的样子,而且没有采缺任何行动。于是,在社会认同原理的作用下,这件事情就被解释成了一个非紧急事件。因此,潜在的紧急事件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受害者倒了霉。
按照拉塔尔和达利的说法,这就是多元无知的状态:“每个人都认为既然大家都不担心,就说明一切正常。而与此同时,事态却变得越来越危急,有可能达到某个临界点。这时候,终于有人不再受其他人貌似镇静的影响,站出来采取了行动。
04
如何利用社会认同感采取自救
当你发觉自己处于这种困境时,你要怎么做才能客服障碍获得帮助呢?
由于你的身体状况正在迅速恶化,事件非常紧迫。假如你在呼救之前失去了说话和行动的能力或甚至失去了知觉,你得到帮助以及康复的机会都会显著下降。那什么才是最有效的求救方式呢?呻吟、呜咽或喊叫困难都不会管用。它们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都不能提供充分信息让过路人确信你正处于真正的危险之中。
假如仅仅靠喊叫不一定能让过路的人来帮助你,你也许应该表示得更明确一点。仅仅引起别人的注意还不够,你必须清楚地说明你需要帮助,不能让过路的人认为你的情况并不紧急。你最好是使用“救命”这样的字眼,让旁观者知道你的处境确实非常危险。不要怕喊错了,在这里不好意思是你的头号敌人。
但是,即便是大声求救也不是最有效的策略。虽然这么做可以让旁观者明白你正处在危险之中,但还是不能消除每个旁观者心中的疑点:这里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我是应该提供帮助呢,还是应该由更合适的人去做?是不是有人已经去找专业人士来帮助了呢?这是不是我的责任?旁观者站在那里,呆呆地望着你,设法想清楚这些问题。而对你来说生死攸关的时间却在无情地逝去。
显然,作为一名受害者,除了让旁观者知道你需要紧急的帮助之外,你还要更进一步,帮他们搞清楚他们应该如何帮助你以及由谁来帮助你。但哪一种方法才最有效、最可靠呢?
根据研究结果,书中的建议是从人群中挑出一个人来,盯着他,指着他,直接对他说:“你,穿蓝夹克的先生,我需要帮助,请叫一辆救护车来。”通过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你可以消除所有可能妨碍或延误救助的不确定性。你已经把穿蓝夹克的人摆到了“救援者”的位置。他现在应该明白,紧急帮助是必要的;他也应该明白,他而不是别人有责任提供帮助;最后,他应该准确地知道要如何去做。所有科学证据都指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你将迅速得到有效的帮助。
明确指认一个人得到的效果会好过呼喊大众的响应和反应,至少被指认的人在这个时刻有了压力。有了压力因此就有了行动。
总之,在你处在紧急状态中需要帮助时,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减少周围人对你的处境和他们的责任的不确定性。你要尽可能准确地将你需要的帮助表达出来。不要让旁观者自己去下结论,因为社会认同原理和多元无知效应很可能使他们对你的处境做出错误的判断,人多的时候尤其如此。
亲爱的书友们,今天的晚读就到此结束了。晚安。
明天早读我们将共读第四章社会认同下半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