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年前,那年的高考在七月,我属于幸运儿,通过预选,顺利地参加了当年的高考,考场设在县城学校。母校离县城二十公里,虽地处乡镇,那时的母校是地区重点中学。当时母校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一辆解放牌大卡车,高考前一天,学校的大卡车拉着我们,我们站在卡车的马槽上,手把在车厢边上,沐浴着阳光,车行驶时带起的风,我们的头发随风飘扬。调侃声、说笑声、还有那从心底里发出的嘹亮歌声,随着风儿传向远方 ……恩师们早已给我们订好了住处,是县城招待所,刚安排住下,我们便马不停蹄,三三两两结伴去看考场,县城是我那时去过的最远的地方,也是我见过的最大的地方,我们这些来自乡里没见过世面的娃们,唯恐迷路在那个偏街小巷,出门时恩师叮嘱我们要注意安全,我们那敢独来独往,总是结伴而行。我们的父辈们,只知道娃们是在高考,没有前来陪伴,而是劳作在田间地头。
不知不觉中,三天的高考结束了,三年的住校生生活结束了,返校后,卷起铺盖卷,挥泪告别三年同窗,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母校,自此,我们成为家里的壮劳动力,那时的我们,农活样样都会,个个行家里手。
等待结果的过程中漫长的,高考分数公布的那天,当我从母校拿到我的分数单后,从此,我考上了大学的事便传开了。虽正值农忙时,但乡亲们谈论的热点是谁家谁家的娃考了多少分,那个庄子里今年可能考上几个大学生……我的家乡,虽然物质上是贫穷的,但对教育是很重视的,好多家庭宁愿吃菜咽糠,也要供给孩子上学。上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大学是非常难考的,考上大学,意味着跳出农门,吃上皇粮,乡亲们把考上大学的孩子称为中了"状元",谁家孩子考上大学,在他们的眼里是最羡慕的事。
我的高考成绩只比预选成绩高出三十多分,虽然不像我们一些同学比预选成绩高出八、九十分甚至超过一百多分那么辉煌, 但我仍是幸运的,没有经过复读的苦苦挣扎,我以应届生考上了师范院校,是我们村第一个应届大学生,虽然迷茫过,想到过放弃上选择复读,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当老师这个职业,随着对教育的倾心投入,渐渐的喜欢上了教师这个职业,三尺讲台虽然很小,有梦的地方,便是放飞希望的平台,培桃育李已近三十年,虽饱含艰辛,也享受着其中的快乐,桃李满天下弥补了不完美人生的缺憾。足矣!
近些年来,基础教育饱受非议,甚至有人叫嚣取消高考,试问:还有哪一种选拔制度比高考更公平?高考几十年,把那个人才遗留在偏乡僻壤?取消高考,孩子真能快乐一生吗?
孩子们辛苦是不争的事实,但每一个生命体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无法替代的春化作用。衷心祝愿莘莘学子们:心随人愿,心想事成!
天公作美 恩师的目光 陪伴的家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