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懂你,是我不变的追求

懂你,是我不变的追求

作者: 涂玉霞 | 来源:发表于2020-11-20 22:34 被阅读0次

    上午整理电脑上的文件,翻出了这篇2014年写的评课稿。记得当时是听了两天课后,熬夜写稿并做了一个ppt。大会交流时,我大约讲了半个多小时,得到了与会老师们的认可。因来不及认真打磨,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

    今日晒出来,也是对自己成长的一个回顾吧。

    懂你,是我不变的追求

    ——湖北省第12届小学数学中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评课

    取了这么一个浪漫而诗意的题目,是因为来到襄阳这座文化古城,沾了些文化气息,在耳濡目染中居然也想低吟轻唱了。感谢刘莉老师给我与大家交流的机会,感谢15位教师带给我们的精神大餐。 这让我想起了著名诗人卞之琳《断章》的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在共同创造着风景,我们所有的听课老师何尝不也是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 本次赛课活动,15位教师讲了7个教学内容,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让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基于自己的课堂、基于自己的理解,对待同一个教材内容,教师可以有不同的选择,这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就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两天,大家听课的热情高涨,自从组委会公布我的手机号后,我的手机短信爆满,共收到了178条短信。有对讲课教师的溢美之词,也有疑惑或者建议。由于时间关系,我不能一一回复。下面,我结合大家的观点以及我对这些课的理解,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武汉小学高泓老师受到了听课老师的热捧,盛赞他的形象和语言可与主持人、播音员媲美。他的课《解方程》让我想起了老子的话:道法自然。武汉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刘敏老师评价高老师的课把握等式性质的本源,推演解方程的过程,拓展方程的外延,架起从未知到已知的桥梁。

    潜江市实验小学徐慧老师《组合图形》,让我们知道课是如何从简单走向深刻,让我们也看到女教师一样可以把数学课上得如此理性而有厚度。

    恩施州来凤县实验小学邓长佳老师充满着智慧和激情。《分数除法的整理与复习》一课与人民大学附小一直追求的四声课堂“笑声、掌声、质疑声、争辩声”是如此的契合。

    丹江口实验小学潘燕老师《数与形》一课,我觉得她就像一个红娘,为抽象的数与美丽的形做了一个很好的媒,让学生感受到数形结合的巨大魅力。

    咸宁市通山县梅光琛老师《实际问题与方程》,采取导学案高效课堂模式为我们展示了一节扎实、平实和真实的课堂。

    武汉市水果湖二小王华章老师《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告诉我们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思路有多宽,数学就有多奇妙。

    襄州区张家集镇中心学校邵秀良老师评价该课学生思维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凸显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

    襄阳市四十七中小学部孙敏老师《一亿有多大》一课体现了开放式教学的理念。枣阳朱明霞老师说:孙敏老师在让学生感受一亿有多大时,教师将实验证明的结果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景物对比。如昭明寺、诸葛亮广场、襄阳古城等,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一亿有多大,做得真好,值得借鉴。

    襄阳市古城县茨河中学小学部张艳老师是一位很有教学张力的年轻教师。《数与形》一课最大亮点是她借助学具和多媒体非常好地服务了教学,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是数与形结合的真正意义还是为了抽象的数。

    宜昌市西陵区外国语实验小学孙大令老师《实际问题与方程》一课关注学生经历知识的过程,善于挖掘解决问题的“根”。

    荆门市京山小学闫文杰老师是一位创新型教师,《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创意频生,效果颇佳,这是深度思考、勇于实践的结果。

    仙桃市第三实验小学 万全姣老师是一位非常关注教学细节的教师。《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课细腻而自然。

    麻城市第二实验小学肖春枝老师在课堂上的沉着冷静、游刃有余源于她的充分预设,《解方程》一课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她的设计值得我们借鉴。

    孝感市实验小学雷威老师《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一课让我们明白学习的高效在于是否抓住核心。

    自信、自主、有趣、有效,这是我听完黄石市白马山学校席莉老师《一亿有多大》的课一个深刻的感受。她的教学魅力在于让数学课变得如此有意思和有意义。手机尾号为889的老师评价:席莉老师讲得真好,学生学习的热情完全调动起来了。

    荆州市实验小学龚德军老师《分数除法整理与复习》一课让我们明晰了复习课的功能:梳理知识体系,查漏补缺,形成完备的知识网络。

    我认为一节好的课有一个非常简单的评判标准,是否读懂教材和是否读懂学生?作为教师,应该把读懂教材和读懂学生作为我们不变的追求。

    一、读懂教材——明白教什么

    读懂教材就是要读懂教材中所蕴涵的数学思维,进而是用数学语言恰当地表达数学思维的成果。我们如何去做?把握三个原则。

    1.从整体联系上去解读教材

    分析教材需要前思后想,瞻前顾后这次赛课,大家感到疑惑最大的就是解方程、实际问题与方程。

    高泓老师在练习题里让学生判断哪个x是方程的解。其中出了两道判断题:21-x=9 3÷x=1.5。有很多老师发信息,问高老师为什么关于这个教学难点问题一带而过。我是这样想的,因为判断是不是它的解,学生直接把x的值代进去就可以了,这没有什么难度,不需要讲。难的是解的过程,教材例3和例4专门再讲。 让我们纠结的是 21-x=9,一年级学生就能知道x等于几,到五年级了,却要花5步才能算出来。而且学生总是会出现错误,因为他们常常会在两边先减去21,因为在他们固有的思维里,把x放在左边,要把左边的数抵消。

    我可以这样肯定地说,学生刚开始接触方程,就不会对方程有好感。因为它似乎在告诉学生,方程是一个把很简单的东西搞得很复杂的怪物。 但教材为何又要这样编写呢?因为编者考虑到用算术方法解方程,到初中后学代数,要用等式性质来解,所以直接摒弃了算术方法解方程。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念。想法是好的,但不接地气。也有老师发现六年级数学里的解方程并没有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或许他们把两边相除的步骤省去了。

    那么,如何该如何处理?我个人认为是否可以这样调整。先让学生尝试去解方程。因为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接触在方框里填未知数的练习,所以能够很快运用算术方法解方程。然后,教师再用等式性质解方程。让学生判断对不对?为什么可以这样?再让学生判断哪一种方法好?学生应该会说算术方法好。

    然后教师再出示45+13x=4x+127。让学生去解。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发现解不出了。而老师用等式的性质很快的解出来了。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小结: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现在看上去可能不是那么简便,但是对于将来学习复杂的方程式是非常有好处的。所以,有了用等式性质解方程这把金钥匙,我们就能够解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方程。 这样一种对比,学习的价值是不是凸显出来了。那么,他们在内心里是不是不会再那么反感方程了?学习,就应该让学生看到远方。

    2.要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解读教材

    《一亿有多大》是一节综合与实践课。如何上?首先我们要弄清综合与实践课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数学各领域之间和某一领域内知识之间的联系,体现数学课程的综合性。

    第二,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孙敏老师和席莉老师《一亿有多大》这节课,都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案,自主参与研究,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非常好的凸显了综合与实践课的特点。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格言“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在做中学是这类课型非常重要的理念。

    3.要抓住数学本质的问题解读教材

    比如《数与形》这节教学内容是六年级教材新增加的一个内容。潘燕和张艳老师教学都是分两步走。

    第一,重视“数”“形”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找到解题规律

    从观察、分析例1中图与算式的关系入手,引导学生探究算式右边的加数与大正方形右上角的小正方形个数的关系,发现“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其中的规律,使学生在体验用形表示数的直观性的同时。

    第二步是借助“数”“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其实,我们还可以将数与形的结合挖掘得更深些。比如1+3+5+7+9=5的平方。应该让学生理解到9是正方形右上角增加的部分,那个部分加上1的和除以2刚好就是正方形的边长,因为得到的是正方形,所以就是边长的平方。这样,从1开始,无论多少个连续奇数和,学生就可以直接口算出来了。把后面一个数加1的和再除以2,和就是这个数的平方。数与形学习的本质就在这里,图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的算理。

    读懂教材:由“读”想到了歌曲《读你千遍不厌倦》。

    我们要带着思考去读。第一遍以成人的角度去读;第二遍以作者的角度去读;第三遍以孩子的角度去读。

    二、读懂学生——怎么教

    教育就是心与心的交流。不懂学生,莫谈教学! 从这15位老师的课中,我们发现他们课堂在读懂学生上有自己的绝招,总结起来就是让学生感受到三点。

    第一,找准最近发展区,确定学习的起点

    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现有的水平和潜在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成功的教学就是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孩子跳一跳有也可以摘到桃子。

    记住:不知道起点的教学是没有方向的教学。

    我在自己班上讲《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之前,我做了一个前测。结果班上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已经会计算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了。

    我相信襄阳的孩子学情应该跟我们学生差不多,对于这样的学习基础,我们该如何实施教学?我认为两位老师处理得很好。通过尝试练习,然后让学生去交流如何去试商、调商,最后形成共识,内化为经验。以学定教使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充分发挥。

    思考:公开课上,如何关注中下等学生?

    第二,找准学生兴趣点,激发学习的动力

    按照陈省身先生“数学好玩”的思想,学生是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也是衡量数学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高泓老师以直观形象的天平演示来解释解方程的过程,孩子们觉得既好懂又有趣。徐慧老师课前的成语接龙让孩子们注意力马上高度集中;邓长佳把一节复习课也上得风生水起,是因为他幽默的语言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龚德军老师的小魔术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并蕴含着学习方法。席莉老师让学生通过演双簧的方式来进行小组汇报,堪称一绝。闫文杰老师从自己的姓闫拉开话题,形象生动,迅速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等等。

    这些只是一些窍门,激发学习的动力最重要的是什么?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法,在主动学习和潜心体验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席莉老师的课堂上有较好的体现。

    思考:在呼唤学生学习主体的今天,为何我们老师还是放不开手脚?

    第三,找准思维发展线,凸显学习的价值

    最好的课堂,本质是一种有助于启动和启发思维的酵母。

    王华章、闫文杰、徐慧老师主讲的《组合图形的面积》。先让学生去探寻求组合图形的多样方法,然后提供合适的情境,让他们感受到选择方法的时候还要考虑能算和易算。 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方法多样化中,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一要给算法分类;二要总结各种算法的特点,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三要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四要体现知识的阶段性,五要把优化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好课似看山不喜平。好的课堂不应是风平浪静的,而应有波澜起伏。走到一个板块,就来一个坎儿,才能让思维更多维、更深入,才能使学生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才能带给学生数学认知能力上的解放与超越。

    温馨提示三点 :

    1.我们数学学习需要更严谨些。比如,房子侧面墙的面积计算,分割成两个梯形,是不是需要提醒学生上面两条边相等,否则后面的添补法也无法计算。

    2.自主学习探究时间,教师不要把学生牵得太紧。

    3.把握复习课的核心。对于复习课,重要的是知识的呈现还是知识的内化?是按照编排顺序呈现,还是按照逻辑关系呈现?

    最后,我想借用诸葛亮的《诫子书》的一句话送给大家: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愿我们所有热爱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师们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永远唱好教学里《懂你》这首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懂你,是我不变的追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rnj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