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也学做家长(二)

也学做家长(二)

作者: 会宁248南有亮 | 来源:发表于2021-11-10 14:00 被阅读0次

    育儿,打个比方:

    因为你种一棵菜,先下种子,出来小芽的时候怎么对待,快要开花的时候怎么对待,结了果以后怎么对待。任何世界万物都会有它发展的一个阶段,一个规律性。这个规律里头包括它的特质,它需要的帮助和它的阶段性。万物都有成长的阶段性。

    人也有他的成长阶段的。人类从出生到六岁是精神的胚胎时期。人是有两个胚胎的动物,第一个胚胎是精子和卵子相碰的那一瞬间,形成了一个物质身体。当一个婴儿离开母亲的身体的时候,其实他还没有成为一个人,他只是一个人的胚芽。

    但是我们光看到生出来一个小宝宝,小肉胳膊、小肉腿那么可爱,其实这个物质身体里头蕴藏着一个供精神发展的进化过程,就跟一个受精卵是一样的。那么儿童的小物质身体其实是一个精神的胚胎体,因为人类的精神必须带有他的民族的、家族的和文化特质、家族的生活习惯,这就是人类的精神内涵。如果没有这个环境,没有这些营养,他这个精神就是不能成立的。

    所以人类的精神胚胎是在母亲的体外去完成的形成期。咱们一定要知道,形成期就是从没有到有的这个过程。人类的精神的这个人要经历家庭教育三年和幼儿园教育三年,共六年才能够诞生,到六岁的时候,精神的那个人就诞生了。

    诞生了以后,精神的那个人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立场、我们的观点、我们的感受、我们的思维模式、我们的行动模式,我们作为一个人的所有方面的功能。而这些功能都在六岁是分阶段去发展的。

    那每一个不同的阶段发展某一个特殊的功能,我们管这个发展某一个特殊功能的时期叫作某一个关键期。

    第一个关键期是从零岁到一岁。应该是刚一出生就是第一个关键期,我们叫安全关键期,也叫秩序关键期。因为儿童以前是在一个水的世界里头摇摇晃晃,从来也不平静的、噪音很大的世界,突然经历了一个苦难,来到人的世界。生活环境完全不一样,那么儿童势必会恐惧。

    就像有直升飞机把我们吊着突然扔到乌干达,你听说乌干达有食人族,如果把你扔下去,一群黑人围着你跳舞,那你不知道他要把你切了,大家吃了还是怎么样。也说不定是贵宾。

    不知道吧,但是你听说的这个经验会支持你害怕。这个时候你发现熟悉人站在远处,呲着牙在那笑,那你会什么呀?

    马上心就放在肚子里,知道他们是欢迎你的,不会把你吃了。那么远处站的这个人就是安全参照点。

    所以说,婴儿从妈妈肚子里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个关键期其实是关于安全的,我们叫作秩序的敏感期。那这个时期,婴儿就是要有以前在妈妈肚子里的经验,要有这个参照点的支持,我们叫体外孕期,6到8周,要跟妈妈生活在一起。跟妈妈的身体在一起,闻到妈妈的味道,听到妈妈的心跳、声音,感到妈妈的气息,这样会让他觉得是安全的。婴儿从母体里得到的安全感要尽量延续一段时间。

    第二个,当他能看到周围的环境以后,他就把周围的环境完整地记忆下来,铭刻在大脑皮层中,作为他可安全的参照点。那么这个环境就是他的窝了。就像所有的小动物都首先要信任自己的窝,因为妈妈一定会把窝建在非常安全的地方。

    像小猫、小狗都是这样子。当这个窝里边,比方说,他出生的时候这几个灯就在这儿,如果他到了一个月两个月的时候,你把这个灯给撤了,他就会哭,就会焦虑,因为他不认识这个窝了。他会刻板地记忆环境中所有元素的位置和排列,以及这个完整的形象。

    这个时候大概能持续多长时间?

    大约是两个月吧。两个月的时间,要让他足够安全,哭了要抱他。但是这个秩序敏感有的延续到一岁多以后,有的到两岁还有。如果养好了,很快就过去了,养不好,他就会持续得很长。

    像自闭症,他就会持续得更长。

    我听说过,有的孩子在小时候跟母亲的链接没有建立好,他可能这一辈子跟别人的链接都会有问题。如果跟母亲没链接好,他分为几个方面。一个是安全,安全感没有建立好,他会用他一生发展的力量和生活的力量以及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智慧去寻求安全感,他做的所有事情都为了安全感。这是很可怕的。他不能确定他是建设性的,可能很多都是破坏性的。像贪官,贪这点钱就够花了,但是还是拼命地要那么多,最后把命送了。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安全感,他一直要拿。

    所以我们会发现,如果儿童早期的安全感没有建立好的话,这六年用来去建构人类精神其他方面的时间和心理都拿来寻求安全感。所以你会发现,这样的孩子他非常黏妈妈。本来跟妈妈在一起,还在哭,妈妈你别走,妈妈你别走,这就是安全感没有建立好的孩子。

    还有就是妈妈爸爸晚上回来晚的时候,孩子就不停地打电话,在电话那边哭,怎么还不回来。我见过很多这样的。

    当然,这个也是属于两种情况,还不能是安全感没建构好。

    儿童的第一依恋人一定是父母,如果父母在的话,他就不会要任何人。那么如果说父母跟他的互相依恋关系建构得比较牢固,那么妈妈不在的时候,他会很难受。如果妈妈没有按点回来,破坏了他这个秩序,我们刚才说的这个安全的需求的话,他就会焦虑。这是正常的,反而这种安全依恋是一个非常好的安全依恋,我们叫作安全依恋。

    如果是回避型依恋,妈妈回来了,他也不管,也不理,妈妈把他送到幼儿园,他都没哭,直接冲进去就拿着玩具去玩。这样的孩子我们就害怕了,就比较担心了。

    就是有一定的分离焦虑是好的现象。有一定的分离焦虑是正常的。

    但是为什么有的时候分离焦虑会闹到特别严重了,就是父母都觉得没办法?

    一般就是养育环境过于单一。只有家里这几个人,家里这个环境比较单一。领到院子玩也是自己玩,很少有跟其他孩子冲撞、抢玩具、耳鬓厮磨这样的机会。那这个孩子只要离开家族的人和家族环境就会焦虑。如果这样的孩子送到幼儿园,你想想,完全是跟其他人在一起,没有家人作为背景支持,他焦虑的时间就会很长。如果孩子焦虑的时候家长也焦虑,那就会互相影响。

    这个情绪会传导,反复震荡。

    一般孩子的情绪都是由成人传导的。因为儿童的灵魂似乎没在物质身体以内,他是在物质身体以外的。你就在一个儿童的背后很生气,他都能马上就会有反应。所以我们说儿童的灵魂是在身体以外的。

    所以第一个时期是安全建构期。

    那第二个时期呢?

    第二个时期就是口的敏感期,因为人类的神经是从头往脚。就是孩子逮什么都吃的那个时候。

    那个时候明显能看到吃手,是从两个月最早开始,然后到六个月达到高潮。四个月就开始能够抓到东西给嘴巴去啃了,到六个月就达到高潮,到七个月就开始逐渐朝手过渡了,到九个月就过渡到手的敏感期。

    这个时候要需要让他去做这样的体验吗?

    是人类最宝贵的东西,人类苍天送给我们的礼物,再也没有比人类的发展行为更加珍贵的了。

    但很多家长会不让孩子吃手,不让他拿出来。

    他不知道,儿童是通过外显行为来积淀内在的精神内涵的。人类的神经元在肚子里头都是一个一个的,没有连接。当他生出来以后,受到环境刺激以后,这些神经元就开始连接。不同的信息,比方说他的嘴巴啃到东西了,他这个神经元来自嘴的这个刺激,神经元就快速地连接,连接起来以后就搭成了一个最粗的心智模式。

    之后到手的敏感期,见了危险的东西,见了不能动的东西和可能动的东西,如何去决定,动哪些,不动哪些,喜欢哪些,不喜欢哪些,是口的敏感期所建立起来的心智模式。

    一个人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这个心智模式所决定的。不是说,我这个孩子特别积极热情,我这孩子特别被动,那都是由这个神经元连接起来的心智结构所决定的。所以说这样你就会知道关键期有多重要,不是说六岁以后我想把这个孩子变成一个热情的人。

    很难,就晚了。所以说一岁以前的这几个关键期特别重要。所以七个月以前,他喜欢拿嘴啃东西,就让他去啃吧,你一定要让他体会一下。那所谓手的敏感期,就是喜欢抓东西,喜欢摸。你会看到口的敏感期,有人说,出牙了,难受,给他磨牙棒。那就是等于说,在口的敏感期,我的孩子啃到不同的东西,他大脑的神经元有不同的体验,就开始不同的连接,就刺激他神经元更多地连接。那你给他一个磨牙棒,他只有一种感觉。他觉得全世界都是磨牙棒。

    对呀,你的孩子的大脑,你就浪费了口的敏感期的发展阶段。还有给一个安慰奶嘴,往嘴里一扔,我看着可惜死了,心疼死了。因为那个安慰奶嘴就一种感觉,只满足了吸吮的需求,但是大脑没有发展。

    就是我刚才说的,饿了给他一个泡泡糖,就嚼嚼。你看着他在吞咽,但是吞咽着自己的口水,没有实质性的东西吞咽进去。关键期其实说的是什么呢?就是如何给孩子提供精神成长的营养食粮。

    这些动作其实带来的是精神的成长。精神的营养。所以说你看我们孩子出生了,我们要给他喂母乳,母乳的营养成分多少多少都要具足,我们只知道喂养他的物质身体,不知道喂养他的精神的那个人。这太可怕了,这就等于说子宫没有营养了,那胎儿能活吗?

    那手的关键期有多长时间?

    大约都是几个月就过去了。口的敏感期从三个月开始出现前期的迹象,到六个月开始高潮,这就是三个月,到九个月就基本上过渡到手了。但是它是重叠的,到手的敏感期的时候,手的敏感期跟口的敏感期会重合。

    二者会配合。不光是配合。

    儿童的一个行为模式建立起来以后,一个经验建立起来以后,再碰到新的东西,他不知道这个新的东西如何处理的时候,他会用旧有的模式去处理。试一下。

    放在口里试一下,然后再决定如何用手去用它。人类的经验就是这样新旧交替的。

    那个画面我都能想象得出来,很可爱,抓住什么先拿,然后过来试。

    你看他要是从来没见过沙子,他见了沙子他就给嘴巴去吃,吃到了以后再决定怎么用手去玩它。

    再往后,下一步呢?往后就是腿的敏感期了,就是口、手、腿,这是很明显的。那个时候神经就成熟到脚底了,以前他也会用脚走路,你看他也会踏步,也会有反射。但是到脚的敏感期,他的脚突出地对地面、对他所踩到的环境非常地痴迷。(是不是爱跷水)

    到这个年龄,你会看到孩子是不走平的地方,哪不平往哪走。像一个小孩在爬台阶,他会爬上去,再下来,爬上去,就不断地这样来回爬,你不知道他为啥这样爬。

    我儿子到现在还喜欢走高的地方,就是走到外头,有一个台阶他就蹦上去,而且见到很多小孩都喜欢这样。

    心理学就主张,人类所有发展行为的本质都是愉悦,就是会为自己提供愉悦。为了寻求愉悦,就会出现循环动作,这个循环动作就会使你的大脑开始发展。

    那像腿的敏感期,你会发现到这个敏感期的孩子特别奇怪,他会走到地面的机理特别丰富的地方。比方说有水泥路,有下水道的井盖子,有草,有地面铺的风景的砖,上面有个洞洞,再长点草,他脚走到那个地方的时候,更加能带来脚的感觉。会发现,到腿的敏感期,他会不停地走。你要把他抱起来,他就哭,踢。等腿的敏感期过去,会走路了,他就不走了,就要你抱。而腿的敏感期的意义,就是让孩子学会走路。很多爷爷奶奶最生气的就是这一点,那时候满地跑,追不上,有一段时间是追不上的。到后来真的会走了,指望他能够自己管自己的时候,老让你抱,他会觉得你是故意的。

    因为在腿的敏感期,他痴迷于来自脚底的感觉,他要不断地去体验来自腿的感觉。大脑实际上神经元在处理这个信息了。你想,这个信息从脚到大脑的右脑,右脑把这个信息用神经元再传递给左脑,左脑的神经元把这个信息接过来以后,对这个信息进行加工,然后形成了大脑工作能力。

    那你要想让孩子将来学习好,都是要通过这些来准备的。要不然,孩子到六岁,你是把他抱到六岁了,那就基本白痴了。更加糟糕的是,孩子一到走路的时候,就给他穿上带笛的鞋,吱吱响,走一步就响一声。每次听到,我们心里焦虑得就不行,因为等于说你在干扰他去体验、去感受来自脚的感觉,非要把来自脚底的信息在大脑里给他弄乱。那不应该穿鞋吗?不穿鞋小孩脚受不了。不是,不应该穿带响的鞋。不能响,响了以后那个信息就混淆了。会刺激他,会干扰他大脑信息的处理。因为那个响声跟来自脚底的感觉是不同的,没关系的。而且完全是同一种响声,孩子每踩一步,它就响一声。孩子会注意自己走了一步,而不是注意来自脚的感觉。

    这些细节真是错的太多了。

    这两个之间差别太大了,太吓人了。所以我们见了,一定要让那个带响笛的,说能不能把这个响笛抠掉,因为我们知道它扼杀掉的是什么,砍掉的是孩子大脑的发展。这就差不多到一岁多了。一岁了。再往后,孩子就会进入一个空间建构敏感期。当他会走路以后,能够在空间移动了,儿童就走向了独立。

    你想,手的敏感期以后,他意识到了手。在手的敏感期之前他就用手,但是他没意识到手,他只意识到嘴巴。到手的敏感期的时候意识到手,手就有了巨大的意义。它不光是能帮助你把东西拿来,填到嘴里这样的功能性,它还代表着象征。像我们人类以后握手,我的用手碰了你什么地方,代表着一种精神的内涵。所以说,到了腿的时候,人就发现了独立,儿童发现了自己是可独立的。

    如果是一个安全感建构好的一个孩子,他就是尽可能地看,离你这个安全依恋对象有多远的这个距离去探索,然后慢慢地会离你越来越远,就去探索更远处的事物。那么这就会让孩子发现空间。

    当发现空间了以后,他们就开始空间探索。比方说你这个书摆得很整齐,他会看到这有这么多的物质,会通过他的外显行为,把你这个东西给改变了模式。你看,这是通过我的手,我的力量,把你这个东西改变了一种模式,而这种模式是通过我的力量所产生的。

    那么儿童就会产生一种东西,叫作自我效能认知。这是自信的基础。如果一个人童年没有建构起自我效能认知,你再让他对着镜子喊我很棒,都没用。这个行为在很多家长看来是捣乱,就整天扯卫生纸,扯了好多。这就是一个自我效能的体验。

    这是第一个。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也学做家长(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rpmz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