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被位列生活必需品,尽管排名在最后一位。而即便是在产地中国,人们真正把茶叶列入日常饮品也是在公元6世纪以后。
在此之前,皆为药用。
茶叶从福建武夷山下海村、湖南安化镇、湖北赤壁羊楼洞等地入关(福建崇安县)一路抵达张家口,横穿蒙古草原倒库伦(乌兰巴托),辗转5000公里抵达恰克图,最后,从恰克图销往中亚和欧洲各地。
一条商路,一路向北。
在这趟行程中,有水路车路和驼路,张家口至恰克图的路途最艰难,穿行于沙漠和戈壁之间,冬严寒夏酷暑。
但这样的气候似乎也是砖茶烘培的最后一道程序,据《海国图志》记载;“因陆路所历风霜,鼓气茶味反佳,非如海船经过南洋暑热,致茶味亦减。”
蒙古高原的干热气候反而令砖茶的口感更好。所谓万里茶道,就此形成。它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
茶叶西传始于丝绸之路,计算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但当时大宗的贸易产业仍为丝绸、棉花等,茶叶占据的份额甚少。
万里茶道虽仅有200年历史,却在时代背景的映射下,名流青史。
万里茶道
明朝崇祯年间,瓦西里·斯达尔科夫率领俄国使团南下进入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的领地。
这是俄国人第一次尝到茶叶的味道,使团回到俄国,茶叶献给沙皇,神奇的东方树叶真正进入了俄国。并渐渐深入到俄国平民的饮食当中,一度成为生活必需品。
18世纪的清朝在中外贸易频繁的背景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主要实行海禁,向欧洲大陆运输的茶叶并不在此列。
当沙皇俄国在广大的西伯利亚地区扩张侵略的时候,蒙古高原还隶属于清王朝,由于其在边境地区多次的侵略试探,触发了清王朝和俄国之间多次攻守战。
1689年,中俄决定和平解决,签订《尼布楚条约》。清政府同意把贝加尔湖以东的尼布楚之地划归俄国,条件是沙俄不得继续向南侵略,且商队可以用皮毛和黄金在边境进行贸易。
在中国蔬菜缺少的西北地区,人们喜欢喝砖茶,因为可以消解奶和肉的过剩油脂,所谓“宁可三日无梁,不可一日无茶。”同样的,西伯利亚地区的居民常常将茶叶与奶油、肉末、盐混合食用,需求量与日俱增。
到了18世纪晚期,茶叶成为俄国最重要的进口商品,当时俄国商人从茶叶中获取的利润已高达300%。
《外贝加尔边区纪行》曾记载,“在外贝加尔湖边区一带,砖茶在居民生活中饮用范围极广,属必须品,以致于西伯利亚的土著居民在出卖货物时,宁愿要砖茶不要银。”
1727年,中俄签订了《恰克图条约》,规定俄商每三年来北京一次,一次人数不得超过200人,中国不收赋税并允许俄商在两国交界处进行零星贸易。
边境小城恰克图发展成为中俄重要的边境贸易区。
而随着鸦片战争的到来,俄商开始直接深入中国内地采购、制作、贩运茶叶。
1863年,汉口出现第一家俄国砖茶厂,并且在汉口对茶叶进行海运。茶厂采用了工业化机器制造砖茶,相比之下,制造出的茶叶物美价廉,垄断了茶叶的对外贸易。
也抢了晋商们的生意。
在万里茶道兴起之初,并没有大规模的茶园。江南的农户在自己的田头屋后种植、采摘、加工茶叶,卖给茶行、茶馆。
晋商的到来改变了一切。用如今的视角说,晋商群体的出现整合了茶叶经济的上下游产业链。他们打通了一条带动亚欧大陆的文明交融的路,这条路历经200余年,见证清王朝由盛转衰,直至欧亚铁路的到来。
晋商
晋商居全国商帮之首,延续500余年。清代排名前16位的大财团都在山西,知名的八大家族有乔、常、曹、侯、渠、亢、范、孔。
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一九四二》中,“碗子城”难民逃荒的长镜头,取景拍摄于羊肠坂,这条路是连接山西和河南两省的必经之路,也是当年晋商的必经之路。此路宋代初修时长约20公里,如今只完整保留了2公里,道路宽度不足2米。
传统中国社会重农抑商,一直到明朝“开中制”等财政政策实施,山西商人地缘居中,北上南下贩卖盐茶,渐渐垄断了山西和蒙古的边贸市场。
宋代的茶马互市开启了晋商的边境贸易史。
晋商的崛起,是因为山西省人口和土地配置关系的失衡。山西本就大部分土地瘠薄,明清时期的人口激增,再加上明代为了巩固边防,在边境烧荒,严重破坏了草原生态,沙化更是威胁到了山西一带。
在此背景下许多农民不得不弃农从商,借此改善生活。而到了清代中期,晋商群体蜕变为国际茶商集团,人口基数庞大。
山西的地域优势让弃农们从商后主动转向经营茶叶贸易,他们一面能够及时掌握蒙俄地区对茶叶不断增长的需求,茶叶价格飙升;另一面又了解南方地区的茶园过多,茶叶过剩,茶价低迷。
于是晋商群体带着明确的市场需求和资金来到福建、双湖地区,资金的到来将茶叶的种植、加工、运输、销售和资本运作一体打通。
茶具、茶路沿线的镖局和马队、茶叶盛产地区的客栈和饭庄、以及为茶商提供资金周转的票号、边贸市场的管理、茶农……这些因茶而生的行业借势蓬勃,在水陆兼具的跨国贸易中形成了一环扣一环的茶叶产业链。
据了解,在清代中期,汉口的18家票号里有17家是晋商票号。
但小农思想根深蒂固。晋商群体做大之后,秉承“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原则,没有向近代工业化靠拢,这也是万里茶道衰败的原因之一。
汉口与茶
“汉口茶”名扬天下,但汉口不产茶。汉江连接华中、华东、华南、西南、西北,且与和长江交汇,位于交汇地的汉口,因此汇聚了九州之茶。所谓“汉口茶”指的就是外销茶。
晋商收茶,按元、享、利、贞四等分级,刚刚收来的茶叶叫做毛茶,而把它加工成能卖钱的功夫茶,还需经过20天以上的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加工、分级、包装等数道工序。
汉口的五国租界区,也始于1861年。
英国商人率先在汉口建立租借地,法国、俄国、美国、德国随之而来,纷纷在汉口建立租借地。沿江大道153号上汉口最后的俄国砖茶厂— 新泰砖茶厂,如今已经改建为界立方创意空间。
当年,汉口输出的茶叶占据国内出口茶叶量的60%,而中国茶叶占据世界茶叶市场的86%。1861年,汉口出口茶叶8万担,1862年增至21.6万担,1871年达200万担以上。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汉口商人收获了20个一等金牌奖,其中汉口茶商占18个。
武汉地方志史学专家董玉梅曾说过,“英国人喝下午茶的习惯跟汉口茶叶贸易有直接关系。”
而茶叶初到国外,也是被当作药物来使用,如同地中海发现柑橘类水果中的维生素C一样,深处寒冷地区的西伯利亚居民发现,茶叶可以预防“坏血症”。
当一片片茶叶从湖南安化县的茶树上被摘下,历经三周的干燥,制成长方形的茶饼,也称作砖茶。优质的黑毛茶汤色如琥珀、香气扑鼻,它能帮助人们加强肠胃消化、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也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销往俄国的茶叶以发酵、整制、压榨而产的砖茶为主,原料较粗,味道浓厚。欧洲人更钟爱红茶,福建武夷产一带多产红茶,但出口的红茶在咸丰帝之后,出口红茶多为湖南安化县的“湘红”。
到了19世纪上半叶,茶叶已经风靡俄国,就如中国以茶待客的传统习俗,茶叶融入俄国人的日常生活,无论是底层居民还是上流皇室。
不同的是喝茶的习惯。俄国也有的“茶馆”,只是他们不说书,是另一种娱乐场所。
上流社会的俄国人和欧洲人一样,偏爱花茶和红茶,他们喜欢往茶水中加入蜂蜜、糖喝牛奶,配上面包圈和蜜饯。底层的贫苦居民则喜欢大碗喝茶,配上黑面包。
味苦回甘。当神奇的东方树叶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生活必需品,小小的叶子横穿亚欧大陆、漂洋过海,茶水里难免要有故事的味道。
只是如今,真正统治全球的饮品,怕是已经是奶茶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