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伯凡.日知录 知识账本(From 181天)

伯凡.日知录 知识账本(From 181天)

作者: jerry_sz | 来源:发表于2017-08-31 13:15 被阅读0次

    181 --- 批评家式员工

    --开头:华为段子。

    --美国的《Fast Company》杂志上《警惕公司里的批评家》: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一个故去名人汇聚的地方。先贤祠里什么人都有,你一进去,就能看到牛顿的墓好像挡在路中间似的,还有达尔文的墓等等,英国历史上各行各业的已故名人们都汇集在那里,但有一种职业是没有的,那就是批评家。批评家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专业,它是一种比较模糊的身份,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真正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批评家的工作特点是依据规则、理论,对具体的人、事、场景进行居高临下的指点江山式的评判,他们激情有余,理性不够;破坏有余,建设不够,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激情和才华几乎全部消耗在评判上,具体做事时,他们已经意兴阑珊了。批评家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都是动口不动手的状态。批评家是聪明的谏言者,但他始终跟你或者一个组织,处于一种习惯性的游离状态——这个事情本质上是你的,跟我没关系,我之所以来掺和这个事情,是为了谋求我自身的优势,让我显得比你高明——这在批评家心智模式中是永远去不掉的,不然他也不会成为一个批评家。

    --批评家配偶:一般来说,正常的婚姻中,一个人对配偶的负面感受占整体感受的1/5是正常的。在选择配偶的时候,千万不要找那种有批评和评论习惯的人。

    --对企业来说,应该尽可能少的雇佣那些批评家人格的人:第一,这样的人遇到事情的时候,首先是评判,而不是投入地去解决事情。第二,你永远别指望他做事。“否定问题作为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并不是说这样的人是完全没有价值的,这里有些人是非常有才华的。“所有的垃圾都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如果把他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他还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公司的顾问,或者是一个编外。

    曾国藩有一句话说的很到位:可议事者不可图事。

    问题:我是批评家人格吗?我的生活中有没有批评家型的人呢?我是否不小心把他们作为了自己的合作伙伴,甚至想把Ta作为自己未来的人生伴侣呢?我的公司里有没有这样的人呢?

    感悟:批评家最大的危险是把批评Ta人和事作为自己的价值所在,忽略了最重要的两点:1-行动  2-自省(佛的本心,心学的良知)。

     

    182--Phronesis——随机应变的智慧

    phronesis。这是一个希腊文的词汇,在现代西方语言里没有明确对等的词,我们汉语一般翻译成明智、机智、实践智慧等,就是随机应变的智慧。

    “所谓高人,就是面对一个突发性场景的时候,能够迅速的将场景的游戏规则悄悄改变,从而让整个事态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约翰逊疗法:能够将一个特别难处理的场景以特有的方式迅速化解,有人形容它为“面对一群扑过来的疯狗时,能在最后一秒让这些疯狗摇尾乞怜”。 约翰逊的那张纸条。

    --明智的能力:机智不是科学技术,而是对我们偶然被放入其中的场景的特殊敏感性。 phronesis是一种能力,它使我们在生活中不至触犯某些既无法改变,也无法全面描述和计算的永久性条件和因素,是一种在没有科学原则可用的时候能够被经验原则引导的能力。

    问题: 有一天他突然收到了一个很特殊的短信,发这个短信的是一个非常有地位的、大家可能都知道的人。这个人把发给自己关系很亲密的一个女性的短信,错发给我这个朋友了,而这个短信的内容确实有些香艳。我这个朋友收到短信的时候,刚开始非常为难,要怎么处理这件事情呢?经过思考,他最终给出了一个非常完美的解决方案。如果你是我这个朋友,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

     

     

    183 -- 非暴力沟通

    《塞尔玛(Selma)》电影:马丁·路德·金带着民权运动的人从塞尔玛徒步向蒙哥马利城进发,其中还包括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声援者。马上要到达蒙哥马利的时候,马丁·路德·金一行人看见骑着马的警察排成一排在前方大桥等着他们,空气在那一刻都好像凝固了,谁也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这时候,一个戏剧性的场面出现了——警察突然掉转马头朝大桥的方向走去。带着几分恐惧、几分兴奋、更多是愤怒的游行人群一下子骚动起来。在他们觉得敌人被他们的声势吓唬住了,想要乘胜前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时候,马丁·路德·金跪了下来,开始祷告,感谢他的上帝,然后静静地站起来,朝着塞尔玛的方向走了回去。“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非暴力的力量:《孙子兵法》云: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非暴力沟通:Power over Power with在《非暴力沟通》里区别了两个概念: Power with和Power over。Power with是将你的能量和权利与对方的能量和权利融合起来,实现共赢;Power over是将你的权利置于对方的权利之上,压倒对方,这种状态就是暴力状态。非暴力就是从Power over到Power with。一个关键点是:我们在沟通的时候一定要区分观察与评论。

    --打开自己和对方的开关:柳传志说过 “自己主动做一件事情不是做好一件事情的重要手段,而是唯一手段”。 任何沟通的成功和失败,并不是发生在这场沟通当中,事实上,它们在这场沟通之前就已经发生,甚至是已经注定了。

    问题:我的家庭环境是一个词汇量丰富还是贫乏的家庭?在你成长的过程当中,你是否经常听到和说出各种祈使句?你最常使用的五个词是什么?在跟人交流的时候,你的口头禅是什么?有没有类似于“告诉你”、“我跟你讲”、“你知道吗”这样的口头禅?

     

    184扫除力

    世界最伟大的发明: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是抽水马桶

    物质垃圾显而易见:家其实是一个排污的地方,物质世界的垃圾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但在精神世界里,当我们思考精神生活的时候,好像这个问题就被大大忽略了。

    清扫传统:人类文明一方面是创造价值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去掉负价值的过程--我们中国人过节有一个习惯是大扫除,但我们的节日并不像西方那么频繁--每7天一次,礼拜日(安息日)。现在在欧洲的有很多地方,礼拜日商店也是不开门的(本人在德国就感受过),因为长期以来,在西方那种文化传统里,这一天就是用来规整、打扫我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如果是基督徒的话,他每一天都会有固定的仪式,早晨、晚上、吃饭的时候他都会有祷告。尤其是礼拜天的忏悔,它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清扫过程。这在清教徒是非常明显的。清教徒的本意是“纯洁主义者”,无论是在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他们都遵守一个原则,去掉一切不创造价值的环节。在某种程度上,那就是一种清扫的传统:将混乱、无序、负价值的东西从自己的世界里定期清除掉。

    扫除力是一种能力:舛田光洋在《扫除力》这本书里强调,对一个人或组织来说,扫除力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它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习惯、工作习惯,更是一种精神生活的习惯。

    垃圾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何才能培养扫除力呢?首先要直面一个事实: 垃圾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对那些没有价值或价值很小的东西,我们常常会出现一种心理状态——禀赋效应。就是说,当你拥有这个东西的时候,你会高估它的价值。有一个好办法可以帮助我们消除【禀赋效应】这种面对潜垃圾的非理性:比如你有一件旧衣服舍不得扔,这时候你可以反过来想,如果现在没有这件衣服,你愿意花多少钱来买这件旧衣服?

    归位,回到原初状态:我们要确定我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原点和初始状态。 清扫和扫除就是回归原点的状态,用日本人的话说就是“归位”,回到原初的状态。

    问题:列一个清单,哪些是我生活世界里真正有价值、必不可少的东西?或者再另外列出一个清单,哪些现在必须要马上扔掉和清除的东西?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有哪些已经成为负资产,而我没有勇气和能力去剥离和扫除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伯凡.日知录 知识账本(From 181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rrq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