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称石家庄市赞皇县有座“夫妻桥”,是由一位“愚公”式的人物带着妻子徒手打造而成,而且造桥原因还是因为一个“承诺”。
相爱的一家人这座“夫妻桥”到底是什么样的?建造的时候又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元旦前夕,记者来到赞皇黄北坪乡了丝坡村,找到了这座“夫妻桥”并了解了其背后的感人故事。
20多米长的桥,全部由石头打造而成
了丝坡村是个“山村”,村民房屋依山而建,村边散落着如房门大小的石头,街道更是由石头铺成,窄窄挤挤、蜿蜒上升。村内有一条20多米宽的河沟横穿,西面的村庄、东面的农田,被河沟硬生生阻断开来。
河沟之上,除了几座水泥板样式的“小桥”,还有一座山石砌成的石拱桥,坚固庞大,格外显眼。石桥长20多米,桥上是水泥护栏;高约6米,桥身全部由密集的石头打造;桥洞直径约6米,是由方方正正、簸箕大小的石块整齐排成。
记者走到桥下,发现构成石桥的石头之间填着石块,石块之间又塞着石片,很难再找出一点空隙;桥洞很高,再怎么伸手也远够不到洞顶,站在里面如同进入隧道一般。
紧挨着石桥,住着一户人家,他们就是石桥的建造者——赵振书、晏爱维夫妇。
因妻子过河不慎摔跤,丈夫承诺造桥
说起造桥的初衷,晏爱维笑道:“是因为我当时摔了个屁蹲儿”。
晏爱维告诉记者,自己是1959年出生,比丈夫赵振书大了两岁。1984年,两人经过相亲认识,两封书信往来后,就结成了夫妇。
结婚后很快,晏爱维就给赵振书生了一儿一女,凑成了“好”字。加之晏爱维总能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看到妻子这么能干,赵振书十分高兴,同时,又在心里琢磨着,什么时候自己能为妻子做点什么。
“2001年的一天,我俩一前一后,一人拎着一筐玉米从地里回来。那时候河沟水不多,大概五六厘米深吧,为了抄近道,我往河沟里扔了几块石头,准备踩着石头过河。”晏爱维回忆,“哪知道一个打滑,摔了一跤,一屁股坐到了河沟里,裤子、鞋子都湿了。”
“他就在我身后,赶紧把我扶了起来,还特别正式地说了句‘我给你造个桥吧’。”晏爱维称,“我听完倒是挺感动,不过觉得就是说个玩笑话。”
“直到2003年3月的一天,我见到他开始推着车往河沟那边运石头,才发现,人家是来真的了。”晏爱维笑着说。
开凿石头造桥,“用的都是土办法”
说干就干,赵振书首先要解决的是“选址”的问题。他每日沿着河岸走来走去,终于发现了两块天然的地基——两个巨大的石块,刚好埋在河沟两侧。
之后,赵振书先是将两个大石块凿成平台,垒成了几米高的“墙墩”,“墙墩”中间空出,两侧各垒出一堵砖墙。然后依托砖墙,在中间搭建木架,用木架拼出一个拱形,再在木板上竖着砌石块,等这些砌石自然合拢紧紧挤到一起,再将木板抽走、砖墙拆除。赵振书笑称“用的都是土办法,诀窍就是‘挤’”。
造桥的步骤一两句就可以说完,然而“凿石造桥”的经过,对这对农村夫妇来说,可不是一件易事。
开凿石头所用的钢钎,全部是赵振书自己用钢筋打造的:将整根钢筋截成20厘米左右的小段,一头打平、一头打尖后就成了钢钎。钢钎两三天就会磨钝,赵振书就架上炭火锻打,直到钢钎磨损成“钉子”大小不能再用。
而赵振书家后面的一处山坡,则被当成了“采石场”,他将那些几吨、几十吨的巨大山石一点点凿开,处理平整,尤其是拱形位置所用的石块,不仅要有棱有角,而且要上大下小。
5年拉2万多块石头,锤子用小了一半
看着丈夫造桥辛苦,晏爱维曾劝过赵振书,但他说,家里儿子早早工作,自己没什么负担,“结婚多年,我也没给你做过什么事情,这次承诺你的,就得做到。”
于是很快,晏爱维也加入到了丈夫的造桥工程。山石沉重,木板车每次最多装十来块,常常是晏爱维压住木板车的车把,赵振书把山石搬到车上,之后赵振书在前面拉、晏爱维在后面推。夫妻两人一干就是5年,期间除了照顾庄稼,两人把时间几乎全用在了造桥上。
造桥过程中,夫妇二人也少不了别人的议论。“别人都当笑话看了,都觉得干个两三天就停了。”晏爱维说,但他们却凭着一股韧劲儿,坚持了下来。
“我成功喽,我成功喽。”2008年冬,石桥终于建成,赵振书站在桥上,像个孩子一样对着自己不停地喊着这句话。晏爱维回忆称,“感动是肯定的。我也没想到,他还真造成了。当晚就给他包了饺子吃。”
据了解,整座石桥长24米、宽4米、高6米。为了打造这座石桥,夫妻二人5年来共拉了2万多块石头,2米长的六棱钢用完了6根,从亲戚家借来的锤子归还时“已经小了一半”。
便利当地农户,村民称这座桥为“夫妻桥”
赵振书告诉记者,他们在桥对面有2亩地,早前每次上田务农,都得向南绕经一公里外的山梁,只有那里有一条通往田里的路。尤其到了收获季节,双轮车堆着满满的玉米或小麦,推到家里费力费时。“不光俺家,村里需要绕道的还有20多户。石桥建成后,给自己给大家都提供了方便。”
而石桥建成后为了检验“质量”,赵振书夫妇曾推着几百公斤重的石头在桥上来回走了几十趟,见桥纹丝不动,夫妻二人才长舒了一口气。同时,县里得知消息后,在石桥上装了护栏,对桥面也进行了平整。“一到夏天雨水多,河沟内水位暴涨,我总担心石桥被冲坏,不过这么多年过去,连上面的小石块都没被冲走过。”赵振书自信地表示。
近些年,了丝坡村添了不少农用车,赵振书夫妇的石桥路平坦宽阔,成了村民去田里耕种的首选之路。村民感激地把这座桥称作“夫妻桥”,提到修桥的这对夫妻,更是纷纷竖起大拇指。
据了丝坡村村支书王俊国介绍,为表彰赵振书夫妇二人并纪念这座石桥,他们居住的胡同已正式定名为“石桥胡同”。
如今,石桥建成已整整12年,赵振书和晏爱维每天都要从石桥上经过。赵振书向记者透露,造桥的承诺他已经实现了,等到疫情结束,他希望能带着妻子出去旅游,具体去哪还不知道,不过一定得“天南地北地转一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