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毕志飞么?
什么你不记得了?
就是拍《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的那个北大博士,毕大导演啊。
什么你说不都放映过了么?
少年,你太天真了。这部2017年的大作,或许会陪你走完这个春节。
当然看不看的选择在你。而你给几星评价,这次毕大导演或许要请求法律的干预了。
怕不怕?先别着急怕,我们先来看看毕大导演这次演的又是哪一出戏。
事情正在起变化
2017年9月22日,《纯洁心灵》上映。首日票房120万。但在不到一周之后,片方紧急撤档,最终票房锁定在225万上下。
上映首日,片方发布公开信,对作品被豆瓣给出2.0分的“史上最低分”表示不满和怀疑,并声称要用法律的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公开信的具体内容,请往下看)
而在发出这篇漏洞百出的“檄文”后,你以为片方就消停了?并没有。
2017年12月25日,片方宣布,将电影改档至大年初二。对于不喜欢这部电影的观众来说,这相当于,在圣诞节发布了一个即将发生在春节的噩耗,横竖都让你不舒服。给出了新版海报,同时还录制了导演版的主题曲。对,就是SNH48的那首歌,导演亲自唱了一遍。
我用受伤的生命担保,你绝对不想再听一遍。
新版海报,裁剪纸张留下的痕迹依稀可见 导演版海报。其实我一直不太明白,这个腿为什么成了透明的关于新的海报,片方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
官方称,设计人员全体离职罢工片方应该想想,设计部门的人集体罢工辞职,是出于舆论压力,还是实在是忍受不了片方的审美?当然,片方不应该这么急于给出结论。但无论如何,这个事情至或许能够说明,片方给出的酬劳,已经完全弥补不了这份工作带给自己内心的伤痛了。
1月22日,毕导发微博称,已对豆瓣进行了起诉,而朝阳区人民法院也已经正式立案。
其实在动笔之前,我担心毕大导演看到了我的文章也会起诉我,并向我索赔一元钱。后来想想,应该不会,毕竟我连一元钱都没有,怎么赔你?
但是,如果你想要,可以把我的脸皮拿走。毕竟我觉得你缺这个。
荒唐的诉讼请求
具体的诉讼内容是这样的:
被各路网友戏称为“史上最低价格的碰瓷”而说到这次诉讼,就不得不详细提提上文提到的公开信。因为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逻辑上来讲,这两者都是一脉相承的。
交涉函的全文纵观这篇“檄文”,如果放在考研模拟题中,绝对是一篇上等的论证有效性分析(一种考研题型,要求考生就一段有漏洞的文字进行批驳,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我们注意来分析一下其中的主要想传达的想法,以及对应的逻辑漏洞。
第一段,片方认为,电影没有公映就被打了2.0分,这样的现象让大家很震惊。但是片方是否忘记了,你们的路演以及点映会上,已经有人观看过了电影?这些人能够提前了解电影内容,并且给出自己的评分,似乎没什么异常吧。但作者又认为“100%的一星是不可能的”,却没有给出支持这个论点的论据。所以,对于这一观点的论证是无效的。但查阅片方的其他“檄文”,我能能够发现,片方认为每一个电影都有自己的支持者,自己的电影也不例外,所以“100%的一星不可能”。
这里,作者至少忽略了两个问题。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给出五星四星的观众人数太少,后台统计时进行了四舍五入,而显示成了0%,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证明“不可能”,不应该拿百分比说事,而是应该拿出具体的数据对比说事;另一方面,我们姑且认为你们的电影真的“有自己的支持者”(但目前看来这种情况似乎不太可能),也不代表这些支持者会去豆瓣给作品评分,他们可以选择默默支持,或者在其他平台进行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豆瓣上的评分,并没有像片方此前声称的那样“100%的一星”。同时,评分功能一切正常,给出五星好评,依然会被系统计入。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一试。
豆瓣上的相关评论界面,如今已经看不见片方声称的“100%一星”第二段,作者认为“豆瓣的评分严重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这一段作者至少犯了两个错误。首先,从论据的角度来看,作者认为豆瓣会影响影院经理的排片计划,以及观众的观影选择。豆瓣评分对这两者的影响,的确存在,但是是否是影响这两种行为的唯一因素,或者是主要因素?当然不可能。因为你没有办法排除其他因素产生的影响。至少,正如您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这部作品目前还没人能欣赏得了。根据您的观点,大家因为“欣赏能力不够”而给出差评,你所做的行为不应该是“起诉”,而是普及和教育啊,何必弄得如今刀剑相见,势不两立呢?
所以我看毕导不如像陈凯歌当年说的“十年之内没人能看懂《无极》“一样,也立定一个期限,看看在若干年之后,还是不是清一色的“一星”,如何?
“我的电影太过创新,是普通人欣赏能力不够。”新浪科技报道其次,从论证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论证过程是”不当归因“。豆瓣给出2.0的评分,与影片票房受损,这两者在发生时间上的确是紧密相连的,但两个紧密相连的事情,未必就具有因果关系。在逻辑中,这叫“误把表面相关当成因果相关”。
第三段,片方认为自己的作品是一部“有潜力的作品”,原因有三:一是“十二年磨一剑”,二是“专家好评”,二是“路演好评”。首先,一个电影好不好,是应该按照制作周期来衡量么?如果是这样,怕是卡梅隆的《阿凡达》都要向您致敬了,毕导。好的电影的制作周期不会太短,但制作周期长的电影,未必就好。希望片方不要误把”必要条件“当成了”充分条件“。
再者,专家的好评与路演的好评,是否能代表最终的放映效果?未必。且不说“好评”和“豆瓣评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专家给出好评,也很可能是出于很多其他因素(这里就不说是什么因素了)。况且现在网上也有传言说,片方故意减掉了专家在表扬后面的批评意见。而路演之所以得出“优秀的结果”,也可能是因为,路演本身就发挥了自己”筛选机制“,也就是说,对你们作品没有兴趣的人压根就不会参与路演,连给你差评的机会都不稀罕。
专家对好评的回应,搜狐报道在这里,我无意指责某些导演,但很多导演在收到豆瓣差评之后,发布的所谓的公开信,都是这一个路数。
2017年另一部烂片《李雷和韩梅梅》,导演杨永春对差评的反应,也是一个路数这种东西拿出来,被网友和影评人说成“炒作”、“碰瓷”还算是客气的了。
没有证据的猜疑,没有任何意义
纵观这几年来的国产烂片,与豆瓣产生巨大反差的,是一些“烂片”的忠实粉丝的呼声:“你知道我的爱豆有多努力嘛?你为什么给差评,为什么黑他们?”
而某些导演对于“差评”的反应,似乎也不够理性。前有郭敬明 “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不会骂《爵迹》”,后有毕导及其片方“一名优秀的优秀青年导演可能就被你们给毁掉了。”
放心吧郭导,你没有必要以死相逼,《爵迹》也不会再被骂了。大家都骂累了。
这种站台和争执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还从《纯洁心灵》的事件来分析。
从毕大导演公布出来的路演现场的视频来看,的确是“爆笑不断”。但是其中的疑点是,到底是电影内容好笑,还是因为电影烂得让人“爆笑”?既然毕导已经选择起诉了,那还真的应该拿出合理的证据,来证明是前一种可能性,而非是后一种可能性。否者胜诉的可能真的微乎其微。
同时,毕导公布的视频中,接受采访的学生的确都给出了好评。但希望毕导您不要忘了,策略都是相对的,既然您认为豆瓣可以恶意抹黑,甚至是请水军,那我们是不是也有理由去怀疑,这些支持您电影的同学,也是您花钱请来的“演员”呢?
逻辑上讲,动机具有“不可证明性”。对动机的猜疑和指责,很容易降格成人身攻击,让理性的讨论变成无休止的谩骂。这也是很多导演在”怒斥豆瓣“时,惯用的伎俩。
所以,在没有足够的证据之前,任何猜测都有可能成立,但如果延续毕导的逻辑,对自己不利的言论就是“恶意抹黑”,最后所产生的结果只能是“互相伤害”。
有意义么?
毕志飞声称的“观影现场” 我们是否也可以用同样的逻辑来怀疑,毕大导演您也是请了“演员”呢?综上所述,想要论证是“豆瓣毁掉了一部电影”,需要进一步严谨的论证。但在媒体相对开放、信息流通更为快速、观众的主观判断更为独立的情况下,想完成这样的论证几乎是不可能的。没有豆瓣“差评”,还有微博“差评”;没有微博“差评”,还有微信公号“差评”;没有微信公号“差评”,私下小范围的讨论,依旧可以给“差评”。按照“毕导们”的这个逻辑,恐怕私下评论都算是“恶意中伤”了吧。
惹不起惹不起。
豆瓣的意义,在于“苛杂中寻求进步”
经过长时间的考验,豆瓣在影评领域已经有了稳定的“参照权”,在大部分网友眼中,豆瓣俨然成为了看片之前的“指导机构”。不可否认,豆瓣的评论也都是“人”给出的,难免会有主观色彩在其中;但观影恰恰也是一个主观色彩很强的事情,所以想要用一个完全形式化的标准去评论一个电影的好坏,不可能,更没必要。
而豆瓣的价值也正在于此,它承认了这种“主观性”,并在此基础上,把这些评论量化、分类,建立起一个相对公平的评分体系,其目的不是为了评分,而是通过“打分”这种更为直观的形式,把众多观众们的评论进行整合,方便后来的观众参考,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
而对于导演们,豆瓣的评分或许不是一个客观的成绩单,但起码是一个评价维度。如果各位导演对自己的作品抱有足够的自信,那么就应该冥币,一个平台给出的评价不尽如人意,不能完全代表作品质量不行。同时更应该明白,这些不尽如人意的评价,起码能够体现作品某些方面的不足,没能满足一些观众的口味。
所以,与其盯着最终评分看,不如看看评分下面的评论,看看到底为什么这么多人给出差评。从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苛求中寻求进步。
豆瓣的水军问题,可以通过技术与监控来解决,至少可以得到改善。而如果我们的某些导演,在经历了这么多的批评甚至谩骂之后,还是听不得半点异见,面对“豆瓣低分”,不是“起诉”就是“索赔”,抑或是要求一个“合理的解释”,这种思维方式的问题,绝非是技术和制度能够解决的。
同样是面对铺天盖地的差评,出演了《深夜食堂》的吴昕,这样回应所以,这些来头不小,脾气也不小的大导演们,不妨学学上图中吴昕的对待“差评”的方法,先不论电影拍的如何,起码能给大家留下一个虚心平和的好人形象,也不至于落得如今遭到全网嘲笑的地步。拿“斥资”说事,拿“努力”说事,拿“耗时”说事,抱着这种“巨婴”的心理继续从业,“烂片”的帽子,是脱不掉的。
毕大导演,请正视豆瓣上的“史长最低分”。毕竟,拍电影是让人看的,不是让人捧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