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时间充裕,我又重拾起了《童年》一书,我看书很快,许多情节记忆不深。倒真像是为了追求速度,囫囵吞枣了。
并且,上了大学才知道,原来自己真的无知,又极想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翻了几本关于经济的书,实在是感觉到乏味。
突然想到了这本书,主人公阿历克塞可爱又无辜,天真又悲切。想像我的童年,能记住的全是极度的快乐和琐碎的幸福小样,痛苦也有,快乐之中也充斥些许争吵、嫌恶甚至罪恶。但心里却始终有个阿历克塞一直在伴着我长大。
![](https://img.haomeiwen.com/i15003007/24a6591bd8baf47b.jpg)
那时的我也许年纪太小,尚看不太懂外祖父的时好时坏、外祖母为了维持家中的易碎的亲情付出了多少艰辛。只觉得,这一个故事可读性挺强、是我的娱乐读物。
我也没有去反思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底层人民的艰辛。伴随着成长、原来这都不值一提,越来越多的肮脏暴露在阳光之下。黑暗掩盖的渣滓仍然是许多人所痛恨的,但它依然存在。
大概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我通过我姐姐接触到了这本书。印象很深,当时我姐姐的学校要求每个人买十二本名著,里面有《鲁滨逊漂流记》、《爱的教育》和《童年》……而《童年》这是名字最吸引我的一半书。当时的我不过是个半大孩子,每天完成老师布置的枯燥作业之余,读书也给予我极大的乐趣。
大概是2006年,爸爸工资很低,大概是接点零活,一天五十块钱,刚好是我姐十二本书的书钱。我姐当时很犹豫,她是一名中学生了,很懂事。我妈却偷偷的拿出来(没有和我爸商量)给了她,我那时候认得字已经很多了,几乎没有生词。我看了那箱子书的第一本——《童年》
我也不是为了写书评而写书评,我也没有评论家的那种功底。不过是想把内心的想法诉诸纸上,保存一份记忆罢了。
语言真的可以让我们变得更有力量,也可以让一个人崩溃。《童年》写的浅显易懂,还是挺适合小孩子读的。里面的人写的很真实,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孩子的单纯和大人的心机产生强烈的对比,一股讽刺中却又带着世故情长、莫名和谐。孩子思考的也更侧重追求一个答案,他们的提问也很直接,时常让大人无措。他们的好奇和发问构织成新奇的世界,大人们的回应与行动为他们描画了微弱的价值观的轮廓。
童年不应该有明确的定义,人的历程有长短却不分高低。
都说一千个人读《红楼梦》,有一千种说法,其实人生大多如此,世间万物,各有各的活法。我读的《童年》想了什么都写在这里了。他人怎想的,我不作评价。
临近十一点了,头上的灯还散发着明亮的灯光,我一下就按灭了,很粗暴的那种,因为该休息了。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