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电影《何以为家》中男主角赞恩的父母,计划生育颁布前的大多数中国父母,孩子“一窝一窝生”,却“生而不养”,不教育孩子培养健全人格,因为在他们眼中,孩子只是赚钱的工具和老年生活的保障。在这个时代下成长的孩子是可悲可叹的,不仅得不到父母应有的关注、兄弟姐妹的关爱,还受不到完整的义务教育,在本该上学的年纪却肩负着整个家庭的重担,不得不辍学打工、谋求生计。农村地区在此基础上还有由来已久的重儿轻女现象,女孩不仅受不到偏爱和富养,还会被无休止的“剥削”,长大成人后有增无减。
这时父母对孩子的唯一期望就是早点出去赚取养家,以此回报自己十几年的养育之恩。由此观之,这时候的父爱和母爱大多是一种交易的爱,甚至是索取的爱,极少有人们所赞颂的无私付出的天堂之爱。但父母的自私、文化水平低就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唯一原因吗?显然不是。生产力水平低、物质匮乏才是根本原因。
反观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自从迈入21世纪,因为生产力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都有了明显的改善,追求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从丰衣足食到精神健全、全面发展,亲子关系随之缓和,变得愈加亲密。这个时代的父母,因为劳保、社保和各种保险,有底气面对老年,甚至对养老生活充满向往,他们不再像老一辈一样养儿防老,却对孩子提出了新的要求,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孩子小时候甚至出生前就规划好了他们的人生——上名牌小学、中学、大学,找一份体面且赚钱多的工作,跟一个门当户对的ta结婚生子……
这个时代的父爱与母爱,大多转变为天堂之爱,是纯粹无我的付出,只为成就孩子(不排除少数父母的爱依然是索取之爱)。但是为什么如今却会产生诸如成年人不愿赡养父母,甚至虐待、抛弃老人的现象呢?
这个问题,要究其根源,就必须从孩子儿时谈起。从父母的角度看,他们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从孩子出生开始,大事小事都要操心,替孩子做了许多自认为无比明智的决定。但孩子的眼中,一切却截然相反。父母打着“都是为你好”的旗号,实际上却是高级的自私,即以爱的名义控制你,在无形中剥夺了他们选择的权利。大多数父母所不知的是,孩子其实处于两难的地步。一方面,不愿被这种强势的爱所控制;一方面,又不知如何拒绝无私付出、一心只为自己好的父母。此外,父母为孩子铺好的路并非都是孩子真心想走的路,有些甚至只是为了让孩子实现他们未完成的梦想,变向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这也意味着,孩子从养老工具变成了圆梦工具,亲子关系本质上仍未得到改善。久而久之,日益僵化的亲子关系就酿成了一桩桩悲剧,令人唏嘘不已。
但是,违背孝道和传统文化的现象时常发生,全部责任都应该归咎于孩子吗?并非如此。倘若以人的角度即人道出发看这个问题,不孝的孩子是自私的,处于小我境界。但是从更高的维度即天道来分析,就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如今孩子不愿赡养父母。因为赡养上一代对人类种族的延续弊大于利,抚育下一代则是利大于弊,这可以与自然界中的大多数动物相类比。动物界中,类似于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赡养、感恩上一代的现象极少,更多的独居动物在学会了独立生存的技能后就会离开上一代去更大的世界闯荡,自此与上一代永别。而这些长大了的小动物,又会继续繁衍后代,重复他们上一代的行为。自然界就处于这种奇妙的循环之中。
但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又有差异,因为人类是高等动物,在抚育后代时,父辈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远高于其他低等动物。大多数鱼类,从卵发育为完整的个体后就可以独立生存,鸟类在破壳而出后经过父辈的喂养和照顾,短时间后也能独立生存。反观人类,从婴幼儿到青少年这十几年的跨度中,时时刻刻都需要上一代的精心照顾,相比于这些低等动物,把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培养成能独立生存的个体,所需的前期投入极高,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培养人的成本会以指数级增长。综上所述,进化级别越高的物种,父辈培养所需的时间占其寿命的比重就越大。
纵观人类整体,父辈可以以天道待儿辈,因为让下一代过得更好利于种族延续,符合天道;但儿辈必须以人道待父辈,否则就是人道中所说的大逆不道。
天道之下,人道尚存,且人道是天道的子集。人类属于高等动物,高等动物与低等动物的区别也就是人道与畜生道的区别。生而为人,就要行人道。因此人在跳脱既有视角以天道看众生的同时,也不能忘本,要脚踏实地的以人道过一生。
由是观之,看道、知道和行道大有不同,亲身体悟,方可入道。
莎鱼
写于2020.8.1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