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学习第三天,终于迎来了林莘校长执教的课例《妈妈,你好吗》。
【学共Day 3】风景这边独好这是一堂特别简洁的课,自读8分钟,写感悟,组内交流,再读再交流。这是一堂安静的课,却分明让你聆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你以为能轻易地把课搬进你的课堂,不,大道至简,而最高深的武功已化去了外在的招式。
第一个环节,读文要求:1.安静阅读8分钟。这8分钟,老师搬一张凳子,就那么安静地坐在了孩子们中间。从来没有在这样的公开课场合看到过这样一幕。教师似乎隐退了,融入了孩子之中,然而如果没有对孩子们的信任,对自己的把握,又怎么能做到这样气定神闲?渐渐地,课堂沉静了,孩子们沉浸在动人的文本中。
中途,老师偶尔提醒一句,如果有不懂的可以问问同伴,会向别人学习,才是最会学习的。是啊,孩子们也许未曾这样学习过,友善地提醒,让孩子有了方向。
第二个环节,交流。那么几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一种尊重叫倾听。”“可以不发言,但更需要倾听。”“每个人的发言都有我们学习的点,我们要善于去捕捉。你要把你的想法说出来,在前一个同学的基础上要有提伸。”发表不是学习,是在表现,倾听是在向别人学,学自己不知道的。这是颠覆我们以往的课堂的。我们常常鼓励孩子积极发言,远比鼓励积极倾听的时候多。常将热闹的课堂,顺畅的像表演一般的课堂看作是成功。这值得反思。“更重要的是在同伴分享完后,要温柔地回应。他最细腻的那个点可以追问并记录很棒的观点,也可以在不明处提出问题。”“用心听别人不一样的想法。”“思考小伙伴的发言那没有说出来的另一半是什么?”太多太多倾听当然是需要不断思索的啊。在简短的交流后,又给了孩子两分钟时间,因为越到后面越智慧,因为越读你就越会发现问题。这应该就是“从未知到已知再到未知”。沉下心来的孩子,摒弃了浮躁,拨开了粗浅的认识开始进入更深层的思考。因此,我们能在这堂课看到孩子们之前课上都没有呈现出来的精彩。
孩子们轻轻传递着话筒,会场都变得静悄悄的。一个,两个,三个……老师没有评价,没有打断,就那么仔细聆听着,在大屏幕的文本旁郑重地写下这些感悟。只在精妙处作提醒,作追问。又从那一堆的感悟与质疑中提炼出了一个问题,“我迟到了,妈妈为什么没有批评我反而和我捡橡子买冰棍儿?”看似轻描淡写,如妙手偶得,实质匠心独运,促孩子的思考又向前走了一大步,直抵文本的灵魂。
她最后对孩子说,《妈妈,你好吗》里面的一些话我是两个月之后才读明白的。品读一个文本需要我们不断地反复地阅读思考和发现。学习就是这样,而今天这堂课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引子。
安静的课堂,是让心沉静下来。交流时的分享,不是平面的交流,不是自由地放羊,老师的退隐不是不作为,而是在最关键处,轻轻一拨,将思维的小船驶进更深处,直至自己觅得柳暗花明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