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种情感动物,所以人和人之间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情感关系,比如,我们对一个人或者爱慕、或者厌恶、或者敬畏、或者嫉妒、或者鄙夷。这些情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但如果超出了一定的度,就会变成病态的。同样,我们和金钱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情感关系。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人:比如,虽然不是“家里有矿”,但聚会时总抢着买单?比如,像患了强迫症一样,频繁查看支付宝账单、电子银行账单和股票行情?比如,热衷于货比三家,总想着找到比别人更便宜的价格?又比如,经常买买买,但买了之后甚至连标签都没撕掉,就被搁置一边?
你有没有想过,在真实的需要之外,这些行为有多少是出于炫耀、孤单、焦虑,或者缺乏自尊?当我们用人心而非市场理论看待金钱时,金钱就不再只是购买物品、保存财富的媒介那么简单了。在人的内心里,与钱有关的事情,从来都透露着我们的情绪和人性的色彩。
根据中国人的理财行为,然后结合每个人和金钱的关系,把人们的金钱病态人格类型分为了五种,分别是:焦虑型、囤积型、快感型、炫耀型、以及逃避型。下面我们会一一进行介绍,在介绍的过程中,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面镜子,用它来照照身边的每一个人,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
好,下面我们先说第一种:焦虑型。就像有些人喜欢记录自己一天走了多少步,有些人热衷于记录自己每餐摄入食物的热量,有些人喜欢查看自己的睡眠记录,对金钱焦虑的的人则会经常查看自己的各种账户,比如支付宝账单、电子银行账单、消费记录、股票行情以及每天的盈亏状况等等,他们对待金钱就像热锅上的蚂蚁。
对金钱焦虑的人,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在人生其他的某个重要方面缺乏控制感。比如,有一些饮食障碍患者就会非常严格地理财,这是因为他们想要从金钱上找回控制感。而另一方面,有些对金钱焦虑的人,则有可能是因为他们陷入了一种“聚焦幻觉”。
所谓聚焦幻觉,指的是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哪里时,就会夸大这一部分的重要性。为了揭示这个幻觉,心理学家选取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180名大一和大二的学生,问了他们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认为自己有多幸福?学生回答完之后,接着会被问到第二个问题:上个月你约会了几次?当一个学生被这样问时,他约会几次跟幸福程度之间没有太大的关系,约不约会不会影响他的幸福感。
但是如果这两个问题的顺序换一下,学生先被问到的是:上个月你约会了几次?等回答之后再问他:你认为自己有多幸福?这样一来,这个学生的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他上个月的约会次数。因为学生在回到完第一个问题后,他的注意力被聚焦到约会次数上面,这时当他在回答幸福感的问题时,就会根据约会次数来判断自己是否幸福。这就是聚焦幻觉。
不难看出,我们正在注意什么,就会觉得什么重要,“聚焦幻觉”会让我们高估一件事的重要性。而金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聚焦点,我们会经常谈到钱,会经常想到钱,会经常看到跟钱有关的新闻。于是这也会让人产生一种聚焦幻觉,让我们觉得金钱对于幸福来说必不可少,随之而来的就是焦虑,严重到一定程度就会发展成一种病态的金钱人格。
好,说完了焦虑型,下面我们接着说囤积型。
这类人对待金钱的态度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难以割舍。对他们来说,金钱就是安全感。他们厌恶风险,大量地储藏金钱或者其他物质财富;他们舍不得花钱,也舍不得投资。英国伦敦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曾经遇到过一个老人,虽然都已经94岁了,但她还是会把退休工资的一半都存起来,舍不得花。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小时候家庭的财务状况很紧张,入不敷出,那么他就可能把金钱当作安全感的来源,出现在家里囤积现金、金条的行为,只有把钱放在眼睛能够看到的地方才会让他觉得安心。
不过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会有这种囤积型的表现,因为金钱能增强我们对痛苦或者说苦难的抵御。本书作者在2009年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被告知需要测试他们的手指是否灵活。因此,他们被要求尽可能快地用手指数东西。其中一组大学生数80张100元的钞票,而另外一组大学生数的则是80张同样大小的纸片。接下来,学生们被要求将手指放到50摄氏度的水里30秒。要知道,50摄氏度已经超过了人们皮肤可以承受的限度,会带来强烈的疼痛感。结果发现,那些之前数了白纸的大学生,在50摄氏度的水中浸了30秒之后,就报告说疼痛感非常强。但是,那些数过钱的大学生,即使浸了更长的时间,也不会觉得有多痛。
这个研究揭示出金钱可能提供了一种广泛的心理保护,让人产生强大的心理安全感。所以囤积型的人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不要太过度。
好,说完了焦虑型和囤积型,下面我们说第三种:快感型。
花钱买东西会产生快感,这应该是绝大多数人会有的一种体验。其实这也很好理解,想想我们的祖先在茹毛饮血的远古时期,猎捕到一头野兽时是一种什么感觉,不就是快感吗?但问题是,花钱购物只能带来短暂的快感,却无法带来长久的快乐。
相信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购物发生之前,一想到自己即将拥有某件东西,就会无比兴奋。他们相信,一旦买到这件东西,他们的人生就会发生某种改变。但问题是,这种快乐会从他们完成支付的那一刻起便跌落谷底,在东西到手的那一刻就会感到空虚,而且会慢慢感到失望。因为买到这件东西似乎并没有给自己带来什么变化。更可怕的是,这种兴奋的高峰和低谷的循环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
那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心理学家研究后发现,大多数购物成瘾患者最喜欢买的是衣服、鞋子、玩具和美容护肤品,而且这个群体主要是女性,人数占到了90%。你可能以为女性是真的喜欢衣服和鞋子,但事实上,她们依赖的其实不是衣服和鞋子本身,她们极度痴迷的是买到东西时的快感。这种短暂的快感跟肥皂泡一样,会在东西到手之后很快破灭,然后再开始下一轮的买买买。久而久之,就会患上一种叫作“购物狂”的心理疾病。
好,上面我们说了焦虑型、囤积型和快感型,下面说最后两种:炫耀型和逃避型。我们先看一下炫耀型。
这类人花钱就像洒水车一样,一边洒水一边还要大声按喇叭提醒别人注意。一般来说,这类人这样做的目的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崇拜和关注,他们中的很多人会有自恋倾向。但是,一个人这么做也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个“大猪蹄子”、渣男!女生对此就要注意了。
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大猪蹄子”和渣男?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基因是自私的。雄性为了让自己的基因尽可能多地传递下去,就要吸引尽可能多的雌性来给自己繁育后代,这会让他们倾向于选择一种“短期择偶策略”。
但是雌雄双方在生育上付出的代价是不同的:雄性在交配之后,就可以直接拍拍屁股走人了,而雌性却要经历痛苦的“十月怀胎”才能生下小宝宝。因此,在求偶的过程中,一般是雄性发起追求,而雌性需要谨慎选择。而雌性选择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对方的物质实力,能不能为自己和孩子提供生存保障。而雄性也往往会利用这一点:雄孔雀有色彩鲜艳的大尾巴,雄性麋鹿有更大的角,这些大尾巴和大角,对于生存没有任何帮助,有时反而还会因此丧命。但它们正是通过这些向雌性表示,它们有足够的物质实力来供养这些没用的东西。
具体到人类社会中,当一名男性想要寻找一个短期的暧昧对象,而不是结婚对象时,通常采用的方法就是炫耀型消费。进一步说,只有当一名男性想吸引一个短期暧昧对象时,他才会在女性面前“烧钱”。而如果他想吸引的是相伴一生的人,往往就不会做出这种炫耀性消费行为。
好,说完了炫耀型,下面我们讲最后一种:逃避型。
这类人就像鸵鸟一样,宁可把头埋在沙子里,也不愿意查看自己的账单。比如,他们很少点击支付宝的账单功能。如果仔细研究一下,我们会发现,这类人之所以这么做一般是出于两种原因。
第一种是为了避免焦虑。关于焦虑型,我们上面已经讲到过了。所谓眼不见心不烦,这类人会通过尽可能地少和金钱打交道来避免由金钱引发的焦虑。
第二种原因则可能是为了避免感情被金钱所伤害。我们都听说过“谈钱伤感情”这句话,朋友帮你搬家,你可以送水果给他,也可以请他吃饭,但是如果你掏出钱包来给他点现金,这就很不礼貌了,还可能惹他生气。金钱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每一次你跟别人谈起钱时,你们的关系就会发生变化。
在一项调查研究中,研究人员让一些彼此不认识的陌生人在一起组对聊天。聊天时,其中一半的人需要跟对方谈论和金钱、物质相关的话题,而另外一半的人需要跟对方谈论和体验、经历相关的话题。这样的谈话进行了20分钟以后,每个人都需要给对方打分,评估一下刚才的谈话有多愉快。
结果表明,如果对方谈论的是体验和经历,那么人们对对方的整体印象会更好,谈话过程也更加愉快;而如果对方谈论的是金钱和物质,人们对对方的印象不仅打分更低,谈话过程的愉快程度也会大打折扣。
好,以上我们讲了五种常见的金钱病态人格类型,分别是:焦虑型、囤积型、快感型、炫耀型、以及逃避型。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简单的工具模型,辅助我们做出一些决定。比如在谈恋爱时,我们可以看看自己和对方的金钱类型是否匹配。如果一个是焦虑型,另外一个是逃避型,就可能很匹配。但是如果一个是快感型或者炫耀型,另外一个是囤积型,那双方的关系很可能会因为金钱而破裂。
可以说,金钱在一定程度上支撑起了人类文明,并与人情构成了这个社会,但除此之外,一个社会要想运转良好,还需要很多别的东西,比如:公平、奖励、惩罚、权利、欲望、控制等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