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这几天,漂浮在空中的月亮展示着她的全貌,明亮,完整,包括她的瑕疵,月球表面的坑凹,以阴影部分展示出来。
跟往常一样,每晚11点,母亲会哄着5岁的外甥女入睡。可是,今天她行为异常,躺在床上,眼睛却睁着。无论母亲如何哄她,始终瞪着那双眼睛,似乎在命令疲劳的眼皮,让它们继续加班。
一段时间后,母亲开始看手机打发时间,外甥女的眼睛看着床沿,接着又看向蚊帐。母亲放弃了,或许她觉得,等她累了,自然会睡着。
年幼的她,似乎被某种力量所困扰。她并不淡定,在等,她在等,等什么呢?或许只有她才知道。
我回想起今天晚上,她和母亲在阳台乘凉,她当时望着月亮,表情似乎在发呆。接着,她拉了拉母亲的衣角,问:
“奶奶,月亮...太阳...睡觉?”她还不能利索地讲完一句完整的话。
“想睡觉了?”母亲只留意到最后一个词。母亲回头看向墙上的时钟,半眯着眼睛,有好一会,她才说:“现在才8点,晚点再睡,不然你半夜又要醒来了。”
“不是,是...是..月亮。”外甥女急了,她用力扯了扯母亲衣角,另一只手指着月亮。
“嗯,月亮,月亮怎么了?”母亲问。
“不是,”她摇摇头,似乎在纠正自己,“太阳!”
“太阳?没有太阳啊,月亮不是太阳。”母亲纳闷起来。
“不是!”她又着急起来,“太阳...睡觉?”
“你是说,太阳去睡觉了?”母亲努力去理解。
“不是,不是!哼!!”她用力地跺跺腿,甩开母亲的衣角,并转身回屋,坐在凳子上生闷气。
随她去吧,母亲没理她。这孩子平时调皮捣蛋,到处闯祸,还经常因为母亲不理解她说的话生气,已经见怪不怪了。几分钟后她就会忘记之前的事情,和母亲重归于好,每次都如此。
和好如期而至,但是,她没忘记,没忘记她的问题,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她以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她在等,不能睡觉,要等。
应该是承受不住等待和疲倦所带来的煎熬,她下床找到我,说:
“舅舅,我...问你...问题。”
“你问吧。”我说
“舅舅,我睡觉...额...睡觉..额...看到太阳,为什么?”她很努力的表述。
“你睡觉的时候看到太阳?”我警觉起来,难道这孩子做梦的时候看到太阳了?
“不是!睡觉...睡觉..额...看到太阳。”
我思考片刻,似乎理解她的意思了。我问她:“你是说你睡醒后,看到太阳了?”
“嗯。”
理解万岁,我松了一口气。刚想回复她,突然又联想到了什么,我想确认一下:
“你觉得你睡醒了,太阳出来了,如果你不睡觉,太阳就不会出来了?”
“嗯嗯。”她开心的点点头。
原来这就是她不睡觉的原因,她要坚持到凌晨。我很震撼,也明白其中的道理。她每天晚上11点睡觉,第二天睡醒了,看到了太阳。每天如此。
耽误之急是解决她的疑惑。
“熙熙,太阳公公白天工作,晚上累了就去睡觉了,第二天再出来工作。太阳公公睡觉的时候,熙熙也在睡觉,太阳公公睡醒了,熙熙也醒了,自然就见到太阳公公啦。”
“哦哦,”她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太阳...它..也睡觉。”
“是的。”我必须敷衍她。
“嗯嗯。”她满意的回到床上,闭上了眼睛。
而我,却陷入了沉思。
两个必然性,重复性,频率基本一致的事物。或许它们之间并不存在联系,只是规律一致而已,但在人类的认知上,却错误地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人类的认知从自身的经历开始,如果一个事件A的诞生,紧接又诞生事件B。每次都如此,那么人类会把事件A和事件B联系起来,认为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或许没有问题,却丧失了严谨性。
或许,我应该审查自身的一些认知,它们之中是不是存在这个误区的错误结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