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王安忆是个男的。
王安忆这个名字,有种文艺、现世安稳的感觉。知乎上曾经有个话题:“怎么从一个人的名字判断他的家境?”
我猜,起出这样名字的父母应该不俗。果然,她的母亲是个作家,父亲曾任上海市人民剧院导演,少校军衔。可以说,她是妥妥的文二代。
读王安忆《放大的时间》,我感慨,这是上海小朋友的童年,富庶的童年,也是文革前后的童年。
我的童年,大部分在农村度过,虽在田野乡间,倒也乐趣横生。春天挑荠菜,夏天捉龙虾,冬天常常割一块咸猪肉,跑到屋后美滋滋地烤起来,母亲在家精心烹制的反觉得不香。虽然物资匮乏,却也快快活活地长大了。
王安忆的童年,与我截然不同。
虽在上世纪60年代,她的生活条件却相当优渥,除了没有现在这些电子产品。
比如,她家里一直都有保姆,住在上海浦西,说浦东是农村。小时候爱玩积木,经常丢了一个再买一副,不知不觉,家里积了一大箱子。小学有合唱团,表现好的能被选中去接待外宾,冬天全家到军队旅馆洗一个舒舒服服的热水澡。
文革时期,外地孩子串联到上海,说上海的糖很甜。王安忆心想:哪有不甜的糖?看到有人连吃三大块粘米饭,她很惊讶,没有菜怎么吃得下这么多饭?
外地孩子让她间接了解到饥饿和贫穷,她说这些的时候没有任何炫耀,只是客观的描述。贫穷或更大的富裕,于她都是无法理解的。就像我们习惯了手机iPad,不能理解这世上还有人看着黑白电视机一样。
和大多数人一样,王安忆的童年,也是由一件件小事串起来的,串着串着就成了一本书。
童年,听起来是一整块时间,其实是一件件事。
像那个了不起的男生啦,全班都参与的刻纸游戏啦,男老师和女老师要结婚的谣言啦,还有某个不治而亡的小伙伴,一些想要而不得的玩具,家里没有冰箱却突然得了一大盒子冰,使出十八般花样吃冰块······这些万花筒般的经历组成了她的童年。
也许这些经历当时并不特别,去掉这些,童年似乎无话可说。
她的童年,时代感最强的一件事就是文革。
作为孩子,他们根本不知道“文革”意义几何,只是仗着红卫兵狐假虎威。读着毛主席语录蹭火车、蹭汽车,东窜西跑,所到之处,人人战战兢兢,毕恭毕敬。
曾经的小屁孩们,言论不被重视的小鬼头们,突然理直气壮起来了,在大人的世界里占了一亩三分地,这就是他们革命的全部成就感,因为大人都害怕他们了!
一开始还挺痛快的,然而耽误了几年,想上学了。再入学校,身体还是心理都不再是一个小孩子了,为此经历了一段相当懊恼的青春期。真是个神奇的年代!
初中毕业后,王安忆下放到安徽,童年抑或青春,在书里戛然而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