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如何养成定期写作的习惯》的文章里,我提到了一个来自资深博主&作家Jeff Goins用到的方法——每天写500字。
这一方法要求我们保证每天写上最起码的500字,可以更多,可以不用编辑修改,仅仅是完成写作这一仪式,让写作成为我们的习惯。
而习惯,无疑是最有力量的。
写作,狭义上来看,就是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思想。而文字,起源于语言;而语言,最早都是不成文的。
最早的人们是怎么交流的呢?当文字还没有成型,思想还无法镌刻的时候,说话是系统表述思想的最优选。
于是,当我在Evernote里记录今天要写的500字时,我突然想到:Evernote是支持语音输入的。接着,在我跟朋友用微信聊天的时候,我又想到:朋友发的语音是可以直接转文字的。
那么,为什么不能直接用说话来替代打字呢?
我需要一款具备以下三个基本功能的产品。
- 记录我的语音
- 将语音转换成文本
- 转换后的文本可编辑
然后我找到了《讯飞语记》,一款满足了我对语音输入所有想象的语音记录产品。
一番心理斗争后,我付费包年支持了《讯飞语记》。
第一次正式尝试,我用10分钟的时间,“写下”了1155字的文稿。
我是如何做到呢?
- 打开App
- 开启语音识别
- 说话
- 完成
这篇文稿的主题是“语音识别技术对生活的影响”。限于自己普通话只有二乙,以及不会即兴演讲,“写下”的文稿看上去还是很凌乱的,各位看官恐怕也只能从中发现一些细碎的灵感火花。但从梳理想法的角度来说,一口气把自己的想法完完全全的表达出来,这篇文稿的确是自己思维过程的呈现。
《毛泽东语录》是怎么来的呢?那些流传至久的名言又是怎么来的呢?唯记录尔~
就这样记录下去,说不定哪天,我也有机会做一个XX语录。
小时候看电视,看到有人不会写信而找人代笔,收到亲人的信看不懂而找人代读,父母就会在旁边威胁警告:看到了没,这就是不读书的下场。
我的爷爷奶奶因为年代、家庭条件的原因,也没有正经上过学。爷爷还好,靠着学习读报认识不少字;奶奶几乎就是文盲。买菜砍价那是当仁不让,站街骂架也谁也不虚,一旦到了要跟文字打交道的时候,就只能寄出法宝——手机,找人代劳了……
读写文字,那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情。
现在,语言已经不再是我们交流沟通的最严重的障碍。在这个时代,科技就是我们的脚手架,是肢体的衍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