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什么是“创新”?
答:创新的结果也可能是一种更好的新产品、一种新的便利或者确立一种新的欲求。
现在当我和一些餐饮朋友聊天时,被讨论的不是诸如“我们该做什么计划去实施哪些细节”的问题,而尽是想一些撸起袖子“快速抢钱”的问题;如何能达到不用去思考、不用投资、不出力气、只玩玩手机、便获得立竿见影的成功方法?怎样快速赚钱?这类他们认为点明主旨且不浪费时间的问题。如果你不能立刻给他们一个满意答复,便对后面谈话失去了信心。怪不得会有那么多三十天学好英语;一个月减肥二十斤的广告肆意泛滥;因为我们打心底愿意去尝试。所以不是我们被别人欺骗了,而是我们自己想被自己欺骗。
那些寻找“创新”问“怎样能快速把生意做好”的人,至少说明他们有上进心。而且对时间有紧迫态度,这很值得鼓励;然而以自己不动脑不躬耕,等待别人主动送上门来的“憨子生意”做法为着眼点,又如何能做到“创新”呢?与其说是“求变”,还不如说是“贪婪”。一本叫《低智商社会》书里面说: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造成的就是视野狭窄,做事情只注重速度而不讲究效率。说得更露骨一点,这种肤浅想法是那些既想享受又想成功,擅长异想天开的人时常有的。
法华经里面讲述:什么是“竖出三界”?什么又是“横出三界”?一只虫子身在竹子底部,要想从竹子里钻出来抛头露面,有两个办法可行。一个办法是从竹子底部,像人们爬楼梯那样,一节一节地往上咬,咬的死去活来,终于一天出去了。当然也有可能竹子太长,意志力不够,时间有限,最后都没有出去,若能冲破关口这就叫 “竖出三界 ”。就像前喻文化中的厨师行业,后人总是在跟随老一辈人学习,至于这些方式来源,当然是源于自然选择、生存智慧、师从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以及自身的经验。一代代的集体自由探索成就了食谱的演变。这些食谱是扎根于文化中的,厨艺精髓传承完全采取学徒制。
而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需要横着咬,当然会费点劲,因为除了竹子皮硬一点,最主要没有脉络可循,这就好比切菜时候的“逆筋”,逆筋切牛肉大家都知道,刀要更快,你必须熟知纹理。那种只需一个地方钉住,咬一个窟窿从便侧面出来了,这是易行道。就像后喻文化中AI时代创新,具有颠覆性,不需要一节一节打洞便横出。
此刻大家或许都想着横出,不是不可能,但有些行业必须要尊重久经市场考验后留下来的底线。如果没有能力辨别,在产品设计上创新和笑柄的分界线也就没那么清晰。食品烹饪还是会沿用一种非常古老的技术“火”,以及一些自罗马时代就没有很大变化的厨房用具和操作器械,除了其所用的一些金属的材质。我记得北京同仁堂的经营口号是“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创新也可能是为老产品找到新用途。把数字型手机成功地卖给老年人,让他们用来防止智能机使用不当造成经济损失的销售人员也是一名创新者;还比如“某某电话手表”,我们不知道是把手机做成了手表样式,还是在手表里研发携带了手机功能。如同他发明了一种全新的工艺或者产品。这样可以防止孩子课间玩手机游戏,家长又可以随时联系到孩子,实际上是发明了一种新产品。当然,从技术上看仍然是那种老产品,但从经济上看这就是一个创新。最重要的是,“创新”不等于发明。创新是一个经济术语,而不是一个技术术语。非技术创新,但也包括社会创新和经济创新,至少与技术创新同等重要。
餐饮产品创新首先在思想上并不是越创越“ 简单 ”,而是简单有力。它更多要考量的是一个综合整体。中餐厨师都知道,要想一道菜有特色,具备竞争力。至少要在加工过程中经历一个复杂阶段,要么提前预制加工的时候过程复杂,要么临点现场操作的时候复杂。假如加工过程中,此两个环节都简单,那肯定是一个没技术含量的产品。就像饭店里的素菜,我们不需要提前加工;现场也只需厨师手法,即调制好咸淡,控制好火候。这样的菜不是说绝对没有技术含量,只是所有有功底的厨师都可以做出来,其被模仿的成本很低。顾客也说不上哪家 “ 蒜蓉茼蒿 ”更有特点,当然也记不大住。
再把这个层面放大,你不愿意在餐饮产品上创新,又想达到“创新”效果,肯定在场景和营销上要加强;这里不再是蜻蜓点水式尝试,而是为了弥补这一缺点需创造出辅助产品更有力推广的方式。就像肯德基“全家桶”那样,里面一会儿放几个鸡翅,一会把鸡翅拿出来又放两个鸡腿,一会鸡腿又剁成小块。他们的产品创新一方面是在针对不断演变的客户群体,修修补补,不断的让顾客感受到其便捷,和稳定的产品。广告明星从薛之谦、鹿晗、到 TFboys 不断迭代年轻化,他们很明白最近中国市场定位消费人群更喜欢哪些偶像,他们的“创新”是让你不断感受到餐厅和就餐顾客年轻化。这种不断更新迭代的营销广告,这也属于创新。只要别人还没有完善,还没有发现的细节,你去做了,并且能收到更好成效,这便是创新。从传统中餐里走出来的有:炭火烤鱼、麻辣小龙虾、蟹肉煲、铜锅牛蛙。从火锅里走出来的有:潮汕牛肉汤、台湾小火锅、麻辣香锅、串串香、滋补汤锅等。这些创新的共同点不是创新了市场上没有的东西,而是把这些原有产品从传统中餐里剥离出来,在产品内涵上做的更加专业细致。由此我觉得餐饮创新,本质上是在“此加彼减”在原有的东西里增加一些个性元素,或者说弱化掉一些经营者不擅长发挥的东西。而针对于“重推”的东西却显得更加精当。
最后我跟大家说,也确实没必要寻找一些 “ 神奇 ” 的产品或经营模式,因为你将要创新的这一样东西不是单一的组件,而是整个经营组件都要重新适应,你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非一朝一夕,做之前感觉只差一点没有攻克,事实到最后你放弃时仍然不能落地。我们永远不要忽略“现在进行时”,动作目前的状态是什么正在进行中?还不如把所经营企业自身长处发挥到最大化,去重视精益求精的战略。也就是在那些看起来很平常的事上着手,去改进产品,作业流程,工作方式和培训方式等;持续有效的去完成每一个小目标,经过不断探索积累,最终你会寻找到属于并适合自己的“创新”东西。
然而光靠修修补补的方法是不够的。要真正地创造效益,你必须要全面了解一个店。了解我们在做什么,哪些东西是要被淘汰的,哪些东西我们可以去学习摸索,还要不断的去寻找机会。只有保持产品优势或者说领先,企业才能创造出经济成果,而仅有能力是不行的。而且该做什么,什么是有意义的事情,是由市场和顾客来决定。只有提供顾客认为有价值并愿意掏腰包购买的东西,企业才能赚取到利润。为了了解哪些产品有价值,我们要尽可能测算出每样产品的利润贡献度,加大优势产品的营销力度。因为资源和企业付出的努力通常会被分配给90%的事件,而这些事件实际上创造不出任何成果。它们会根据事件的数量自行进行分配,而不是根据成果进行分配。就像餐饮里有些菜品销量少或零零碎碎,几天都卖不出去一份,但是占用庞大的材料链,导致获取的利润都被它们不知不觉的亏空。所以要根据浪费消耗情况,减少产品系列。管理者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这些产品的关注。
在《成果管理》一书中有这样一段非常细致的描述:创新不是发明或发现。它可能既需要发明,又需要发现——而且经常是如此。但它的重点不是知识,而是绩效——在企业中,这是指经济绩效。它的本质主要是概念,而不是技术或科学。创新者的特点是能够把其他人认为毫无联系和独立的因素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创新不是越大越好。相反,它是越小越好。再说一遍,创新是成功地发现和提供我们所欠缺的、最微小的连接纽带,它可以把已经存在的因素(知识、产品、顾客的需要和市场)转化为一个全新的、更有效的有机整体。人们需要问:“ 要使已经成为可能的事情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还缺少什么?什么样的一小步会改变我们的经济成果?什么样的微小变化会改变我们的全部资源的生产力?”
问:我们现在的机会是什么?
答:深度认知,把看似没关系的事物试着联系起来。人们经常说现在机会越来越少,什么东西都有人做,什么都做不了,创业投资没有方向;“英雄拔剑四顾心茫然。”但其实我们身边的机会和需求还很多。只说明你目前认知能力还不足以帮你找到身边事物对你有利的不对称性。就像我们发现一些90年代金曲新唱法比以前更好听。甚至一些年轻人初次听过那些重新编曲的80年代歌曲觉得就是当今潮流新声。感觉身边似乎什么东西都有了,但细看一下其实身边所有东西都不完美,都有再造的空间!想吃火锅又怕身上被喷上油;苹果手机用耳机就不能充电,那些能充电的手机倒好,用起来又没那么顺溜。开发什么可以竞争掉人们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四川冬天房间内比室外冷;淘宝店的评价怎么能让新顾客快速判断真假;多数餐饮老板没人告诉他们什么叫管理和营销;为什么公交车上不给老人让座就会被道德绑架,而火车上却不会?在小城市想买某些品牌,找不到门店,线上亦无旗舰店;从休闲炫耀到炫耀式消费,比炫耀性消费更高级的身份确认模式将是什么?如何让别人快速了解真实的你?可能有些东西别人已经在做,但市场辽阔并没设限。对哪些做法提升一点,再简力一点,更适合精当的东西需求很强劲。机会便是着手解决完善这些问题的“新服务”。一个企业所满足的欲求可能是顾客在看到满足这种欲求的方式之前从来没有意识到的。就像在一场大饥荒中,获得食物是顾客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但是直到从商者把它转变为有效需求它都会是一种潜在的欲求。这种欲求可能从未被潜在顾客意识到,例如智能手机和电脑出现,人们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想要一个手机或电脑。一种欲求可能从来都不存在,直到有商业行为创造出这种欲求——通过创新广告或者通过推销。无论是通过其中哪一种方式,都是商业行为创造出了顾客。
所以机会亦无处不在,主要取决于你的智慧见解能转变成实际行动的创新能力。从0到1的技术创新或许会很难,因为你没有见过潜水艇你不知道它长啥样;从1到100的经济创新,你是完全有机会对维度去探索叠加的。但从1到100的经济创新,你是完全有机会多维度去探索叠加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