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变得越来越丰富,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于是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就被放大了,而一些名词被更多的人提起,例如,抑郁症、社恐,E人,I人。
继上次关于同事聚会的话题无疾而终以后,发起人又提出了一轮新的邀请。
“我这个星期五约了王xx和邱xx,你们谁有兴趣一起来吗?正好聚聚。”
此话一出没有人回答去或不去,而是都在问“谁是邱xx”,六个人里有四个完全不记得她是谁,另两个也只记得一些皮毛:“戴眼镜的女老师, 好像教过电子商务吧。”“毕业论文指导老师。”
这两位都是大学里给她们上过课的老师,王xx因为曾是班主任,大家接触比较多,至今还记得,另一位存在感不强,毕业以后就从未见过,也难怪大部分都已经不记得她了。发起人是因为毕业后从事了专业相关的工作,还和学校老师有业务相关往来才保持了与她们的联系。可想而知,这次的邀请结果是什么,就算她极力鼓动,也没人加入,有人说出差,有人不回话,有人说自己社恐。
社恐,这个词不陌生,但怎么也联系不到她身上啊,小尤默默地想。这位睡在她隔壁床的大学室友从未显露出一点社恐的苗头,她还记得大学室友第一次见面,是她第一个打开话匣子,校园节活动,是她提议寝室所有人一起加入的,这样的她进入社会几年,就变成社恐了?小尤觉得以此为借口拒绝邀约更有可能。
现在的人社交的需求是更高了还是低了?除了十分需要经营人脉的人,大部分的人对着手机的时间可能比对着人多,近年来又有人提出减少无效社交,所以社交的需求依旧存在,但对社交质量的要求提升了,谁的时间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小尤作为唯二对这两位老师都有点印象的人,被发起人单独联系了。其实小尤在去与不去之间犹豫了一下,去,能见见毕业后没见过的老师,从她们身上了解一些信息,也算是给一成不变的生活一个调剂;不去,因为这真的有很大可能是一场无效社交,期间还要强行一同回忆那些已经忘得差不多的过去时光,想想这个尬聊现场,小尤最后还是打了退堂鼓。
于是当同学问她要不要一起去时,她还是拒绝了。同学还极力说服她,说可以把这当成一场同学聚会,但两个大活人不能视而不见吧,而且既然她约了老师,一定有一些事情要谈,小尤也插不上话。
小尤打着腹稿,想着万一这些话还是不能委婉地拒绝邀约,她又该换哪一个说法,结果同学居然放弃了,她松了一口气,两人开始聊些别的话题,当然最后又转到了同学聚会上,什么时候能聚上呢?太难了。“要不先能聚几个先聚起来再说吧。”她这么说着,小尤也表示了赞同。
什么是需要的社交呢?是和家人和孩子在一起,整天围绕着小家转,还是和朋友,关系要好的同学聚会,聊聊近况,或是认识更多人,从他们身上窥见不一样的生活,开拓自己的社交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