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以来市场一路下跌,危急时刻,几大金融部门的裁判陆续展开救市的表态。其中包括证监会、银监会,乃至主管金融的副总理一起表态,非同一般,历史上头一次。副总理在强调市场低估的同时,也强调政府对于股市健康稳定发展的高度重视;周末再次召开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会议,提及资本市场的枢纽功能。
整体来说,各方前所未有的重视A股,可以说政策底已经见到了,救市的力度是够了。但因为一般下跌是有惯性的,投资大众的恐慌情绪和思维方式的扭转,还需要一点时间,或者几根大阳线。市场如此,好消息永远是被暴跌倒逼出来的。最近几天大盘涨涨跌跌,反复循环,太阳底下永远没有新鲜事。
1
拨开股市的迷雾
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涨跌
对于股市涨跌的原因,我一直在思考。其间也经历了几个认识阶段,到现在这个阶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理念。记录下来,供自己反思也供各位共同探讨。
一:“政策市”是否存在
很多人认为,中国股市是个政策市。所谓“炒股跟着 PATRY 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个是有道理的。打开A股K线,在历史的大顶、大底,往往都有些政策公布。
但,是否可以认为,是政策决定了股市的涨跌?
如果总结出这样的规律,无疑是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了。
实际上,世界各国的股市,都会或多或少受到政策的影响。远的如美国 80 年代里根上台后的经济、货币政策导致了美股 20 年长牛;近的如 90 年代初台湾10 倍大牛市被资本利得税砸掉了一大半。这些都是政策影响股市的绝佳例证。可惜,虽然有时候政策很给力,但它并非决定股市涨跌的决定性因素。它充其量是股市转折的“催化剂”之一。
“催化剂”在大盘或者个股的运行态势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它可以是很多东西,比如政策、比如公司开始研究某项新产品、比如新管理层等等。它可以扭转之前个股与大盘的运行态势,但它的作用,相当于“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里面的鲁缟。一只箭不能穿过它,不是因为鲁缟很结实,而是因为箭自己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2007 年,央行数次上调存准、数次加息;财政部半夜鸡叫调高印花税。国家铁了心的阻止股市过热,可惜,大盘依然疯涨到 6000。如果股市是个政策市,为什么政策没用,要中石油上市才能把股市砸下来?
结论:世界上没有政策市,但不能否认政策这个催化剂的作用。股市大幅上涨或下跌后,每一个政策的出台都有可能是股市转折的催化剂。
二: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一轮牛市的上涨和熊市的下跌幅度?
决定牛市上涨和下跌幅度的,是两个因素:资金与预期。
非常容易理解:只有资金和投资者的预期,能把股市拉到 6000,之后砸到1600。当市场充斥着廉价的资金,当人们预期中国股市黄金 10 年即将开始万点指日可待的时候, 6000 点也就出现了。反之亦然。个股也是这样。当大家预期重庆啤酒可能会研制出乙肝疫苗的时候,就会给它 200 倍的估值。
我们可以从 M1 跟踪资金,可以从中证登开户、交易数跟踪预期。都比较好用。但是,注意,资金和预期可以决定幅度,但不能决定涨跌。也就是说,资金和预期只是“助推器”。
它们并不是涨跌的根本,那么,什么才是涨跌的根本?
三:一切的秘密,都来自于它——估值
巴菲特是伟大的。不仅是因为他是世界首富,更重要的,是他阐述了很多投资领域的奥秘。他在几十年前就清晰的阐明了股票的真正内在含义。
很多人可以很轻松地说:“我拿着好公司的股票,与好公司一起成长”。我不知道他们是否真的认真考虑过,什么叫一起成长?你如何实现你在这家公司的投资收益?成长到何时?你是准备吃股利还是做差价?抑或陪它到死(并非不吉利,公司一定会死)?
实际上,老巴说的很明白:股票只是一个长期债券。
当你真的明白了这层意义,你就可以从最本质的内在理解股市涨跌的奥秘。
举例来说: 2008 年 11 月,两市平均 pe 17 倍。由于 pe 的倒数则为收益率,可以很简单的计算出当时投资股票的收益率是 5.9%。彼时,国债收益率是 3%。请问,是股市有投资价值,还是国债?再往前推, 2007 年 10 月,两市平均pe74 倍,倒数为 1.35%。请问,是 1.35%收益率的股市值得投资,还是 10%的国安债?
资金都是聪明的。一定会从高处流向洼地,虽然也许时间很长、也许很快。但最终都会流向洼地。所以,你可以很容易理解,为什么高成长的公司可以暴涨、可以享受高估值——它未来的收益率随着 pe 的迅速降低将越来越高。
你大概也听说过很多人讲“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也有很多人说,中国股市根本就不是晴雨表,是垃圾。因为中国经济迅速增长,股市却牛短熊长!事情的真相是——当你用很短的时间,透支了很长时间成长的时候,你就需要用更长的时间来还债。 2001 年股市 pe 到了 68 倍,之后 5 年虽然中国经济稳步增长,指数照样跌了一半就是这个道理。
从这个意义上讲,除了上证指数构成并不科学上一波大牛市上了过多权重股以致不能客观反映事实之外,它 10 年没涨的根本原因也还是在于 10 年前的估值过高了。(深成指比上证客观很多,大家可以看看 10 年涨了多少)
为什么台湾股市、日本股市离 90 年代初的高点还遥不可及?为什么美国股市 29 年崩盘后用了 40 年才收复失地?一切都因为估值。
当你明白了这一切,再回头去看新闻也好、论坛也好、很多牛人的各类自媒体也好,你会发现他们不停地停留在很浅的地方纠缠。无法触及股票的本质。当然,如果谁都明白了,谁都能按照真相指导自己的行为,那我们的超额收益也就没了。
2
定期不定额策略
定时交易、底部多买、超越大盘
定期不定额策略:
根据全市场真实PE定期投资具有代表性的市场指数。通过对大、中、小市值指数ETF和优秀行业指数ETF的积极定期投资管理,取得超越市场整体表现的业绩。
策略详解:
策略核心是以全市场PEPB估值指导定期不定额策略的投资仓位与投资节奏。我们以历史PE均值为中轴,以历史最低、最高为上下沿,确定8条估值带。这8条估值带可以为我们定期不定额定投指数做出指导,同时,它当然也可以为我们的持仓比例指出大致方向。
简单来说就是:
定投8份区间持股比例为9:1(股票仓位90%:债券货币仓位10%)
定投4份区间为8:2
定投2份区间为7:3
定投1份区间为6:4
1份卖出区间为4:6
2份卖出区间为3:7
4份卖出区间为2:8
清仓区间为1:9
3个月或6个月调整一次。首次到达某个区间可随时调整。
策略优缺点:
聪明的人可以看到策略通过每半月或者每月定期投资,实现了低估买入,超低估重仓买入;高估卖出,超高估清仓,完成低买高卖的目标,并在底部低估区域不断加大仓位积攒宝贵的筹码待牛市高估卖出。
与定期定额策略相比,定期不定额策略可平滑风险,择时待进入历史PE均值中轴区域才开始买入,避免了高位买入成本过高的缺点,目标是长期来看要超越大盘。
但不可避免的是此策略是越跌越买,不排除熊市会以小于大盘的幅度亏损,它追求的是“相对收益”。每个人也应根据自己的承受最大幅值来选择相应的策略改进。此策略不能因为你的情绪,你的主观判断决定你的仓位。客观,纪律,才是王道。
3
价值网格策略
短期波动、压力测试、降低成本
价值网格策略:
一个成熟的量化投资体系中,一定要有一部分是应对“震荡市”。翻开2010-2014沪深300图:只有震荡,没有涨幅。这种情况下,长期持有或慢慢买入而不见收益,实际上对我们投资者的心理是极大的考验。可能有人就会在大牛市之前放弃手中的宝贵筹码。价值网格策略就是通过严格规定和执行每笔投资的买入价格和利润幅度,把握在波动市的每一笔利润。
策略详解:
价值网格这个策略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大网。每一次买入都是一次织网过程。根据格子的大小,各种大鱼、小鱼尽入囊中。具体来讲,网格就是吃短期波动的策略。同时它也很简单,买入某个品种,设定买入幅度,比如3%或者5%作为小网,10%或者15%作为大网。每跌到这个幅度,你就继续买一格。用Excel记录你的买入价格和数量。每当价格上涨3%或者5%(大网上涨10%或者15%),你就卖出获利的那一格,周而复始,不断降低持仓成本。
以大家常操作的华宝油气为例,里面初始金额以10000为基础,各位根据资金量自行调整。
![](https://img.haomeiwen.com/i10988825/8e333d0ec812d59a.jpg)
买入金额,如果确定标的低估,则每次买入可以增加30%。如果并不确定极度低估,则前几次不用增加,到低估的时候增加投入。选择标的非常重要,要有波动,还没有退市风险,如油气,指数ETF等。
策略优缺点:
价值网格策略能在波动市游刃有余,有效提高资金利用率,通过不断买卖,降低持仓成本,最终可实现零成本或者负成本,若在卖出的时候截留一部分利润仓位,最终可不断积累0成本筹码。
但它绝不应该作为你的主要投资方式。它指数震荡市中提高收益的武器,何时为震荡市,我们难以判断,网格起始点也不清晰,太低可能一两网就攒不足筹码,一旦牛市来临,收益不足;太高初始买入的部分长期得不到买卖,资金利用率也不高。
更需要注意的是,资金分配的问题。开网之前做压力测试,至少给60%-80%的下跌幅值,测算自己的投入金额能否承受这个跌幅。个别标的幅值要根据其特效来适应市场。
4
目标市值策略
长期持有、拥抱泡沫、少买多卖
目标市值策略:
我们坚信,股票的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同时,考虑到通货膨胀和市场内在增长因素的影响,股票指数长期来看一定会持续上升。这是我们投资的基本理念,而目标市值策略解决的是在长期持有指数的情况下,如何取得超过指数的收益。无论是定期不定额策略还是价值网格策略,都很容易出现大牛市卖飞的情况。也就是不能把大部分泡沫都吃饱。而目标市值策略,可以保证除非泡沫超级大,我们的本金及目标利润永远会帮我们在牛市中盈利。
策略详解:
选择好标的,在低估或者极度低估的区域开始投资,先判断某个品种的未来年化上涨幅度,比如每年上涨12%;分解年度涨幅,比如每个月1%,或者每个季度3%;然后投入一笔资金或者每月增加相应市值额,在每个时间点对比应有市值及实际市值的差额。实有市值少,则买入补齐。实有市值多,则卖出补齐。我们以每月增加相应市值额为例(前期投入一笔大资金同理,此策略可与定期不定额策略结合)
![](https://img.haomeiwen.com/i10988825/689290555af4d8ac.jpg)
注:第1个月基金市值增加1000元,第2个月基金市值增加1000*(1+1%)=1010元,则目标市值为2010元,以此类推。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它可以让我们在达到收益目标的情况下,低买高卖。机械操作,绝对不会出现追涨杀跌的不理智行为!同时,由于策略实现了低买高卖,最终收益将远远大于预期的12%年化收益。
策略优缺点:
目标市值策略可一次性投入,可分批投入,可结合定期不定额策略补齐投入,除非到了极度高估的时候,它能让你坚定持有指数,不会随意卖出本金,在牛市中能赚到大钱,更能拥抱牛市后期的泡沫。其次,它能在牛市中做到逐步实现利润,真正实现低买高卖。
但初始的投入点还是值得大家慢慢斟酌的,每月或每季度的幅值也有待商榷。提一点个人的小建议,根据西格尔教授《投资者的未来》对世界股市历史的统计,长期来看,收益率在5%-13%左右。考虑A股本身的特性,中长期收益在8%-18%左右。具体到我们投资的标的,在极度低估的区域投入,每月或每季度增长可放宽至1.5%-2%(季度4.5%-6%),估值越高,增加额下降,高估可给出负增长,极度高估甚至可以卖出一半或清仓。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每月操作一次是否过于频繁,可适当降低至3个月或者半年操作一次。
5
动态再平衡策略
放弃预测、资产配置、动态比例
动态再平衡策略:
对于一个心智相对成熟的、愿意长期投资的投资人来说,“满仓”“空仓”都不是应有的状态。无论你的本金是10万,50万,100万还是5000万。满仓意味着你极度看好后市,空仓意味着你认为下跌不远。基于人类对于预测的没有天分,这样show hand的赌博虽然可能赢,但无疑长期来看破产是不可避免。
其实,投资就是根据概率下注,概率小轻仓,概率大重仓;同时投资也是资产配置。在资产配置中的大类资产一定是相关性非常低的品种。通俗来说就是涨跌一定要不同步。对于涨幅大的资产卖出部分来买入跌幅大的品种从而实现资产平衡。
策略详解:
通常来讲,以我们现在在交易所可以买到的品种来说,我们应该配置的是A股大盘、小盘;港股(新兴市场股票);美股+欧股(成熟市场股票);债券;金+银(贵金属);原油。
动态再平衡的投资方式可以简单描述为,将自己的投资资产以相应的配置比例投入到相关系数很低的以上大类资产。一段时间后(最短三个月、最长一年),或者某个大类资产一定幅值上涨后将整个组合重新平衡。如果这段时间哪大类涨幅大,则卖出超出比例的部分,买入下跌幅度大的资产。这个配置比例根据估值动态分配。各大类资产估值便宜的时候多给一些份额,贵的时候少给一些或者不给。
在此基础上,我们仍需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除非极度高估,否则不清仓某个品种;
第二个原则、正常情况下,大类资产配置不要低于5%-7%,不要超过30%(A股除外,极度低估可给80%);
第三个原则、建仓的时候不要买贵。
策略优缺点:
动态再平衡策略保证我们的资产在无论哪个大类上涨或下跌都能一路向上,享受复利的威力。保持本金不亏损应该作为每个投资者的第一要务,其次才是你的目标收益率。
但这样的投资圣杯也面临者几大难题:一是各大类资产的估值高低有些较难判断;二是某些大类资产涨跌周期也许会非常长;三是各大类资产动态配置比例难有最优解。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只能等待机会慢慢配置。但未来一旦配置完成,就可根据规则实行动态平衡。
投资,需要我们一生去践行!
不知各位看官看的是否满意,对于四大策略有好的想法和建议欢迎留言交流,并转发给你身边聪明的投资者^_^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