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阅读《认知天性》,盘点那些被认为是正确,其实是错误的学习观念。
事实证明,在很多时候,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教和学的效果都不理想,原因在于一些被普遍公认,但实质上是错的学习观念。
那么,这些错误的学习观念具体是什么呢?
举个例子,有一种常见的错误学习观念,认为,长时间地、不断重复地背课文,就可以把课文牢牢烙在记忆深处,就可以牢牢掌握。相信这种学习观念的老师和学生并不少见,支持这种学习观念的理论也很多。但事实并非如此,研究发现反复阅读课文往往是白费力气的。
第二种常见的错误学习观念,认为,老师只有找到让学生学起来更快、更轻松的方法,学习效果才能最好。但大量研究却证明事实恰恰是相反的,那些让学生感觉到学起来更吃力的,反而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更长久牢固的印象。
第三种错误学习观念,认为,要想掌握一项新技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注意力完全放在这项技能的练习上,坚持不懈,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直到熟练掌握为止。但从研究得出的结论看,通过集中练习取得的成效明显是短暂的,所学的东西很快就会被忘记。
这里以第一种错误的学习观念为例,展开分析,其实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能证明这个观念的荒谬之处。这个例子是大家可以在网上找到的一个测验。老师先列出12张普通硬币的图片,然后让你从中找出唯一正确的图片。虽然你在生活中无数次见过硬币,但很难自信地判断哪一张图才是正确的。还有一个实验也很出名,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们在2008年做了个实验,他们把参加实验的学生分为两组,并给这两组学生内容相同的一份资料。接着要求第一组参加实验的学生提出要求在阅读过这些学习资料后,立刻重新再看一遍。对另一种学生要求这些学习资料只能看一遍。两组学生看完资料后马上接受测试。结果两组学生的阅读表现处于同一水平。接着又让第三组学生先阅读这些材料,几天后再读一遍,这组进行了间隔阅读的学生测试结果好于前两组。这些实验都表明一个共同的结果: 连续的、重复的阅读并不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事实上,经过研究发现,在带有测试条件下的重复阅读,间隔一段时间重复阅读的,反而起到了更好的效果。而在同一个时间连续多次重复阅读只是耗费时间,好处少的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浪费时间。
在我自己教学的政治学科,也有这样的学生,他们上课认真听讲,课后按老师要求熟练背诵了课堂上重要知识点的笔记,但是并没有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他们的常见灵魂拷问是“老师,为什么我背得那么熟却答成另一个知识点?”这种类型的学生,一般持有“背得滚瓜烂熟就能拿高分”的学习观念,除了认真听课和背,他们不重视同步练习的写和订正。
如果重复阅读、背诵基本没有效果,为什么老师们和学生们还愿意用这种方法呢?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 这是他们自己的经验总结。当他们对一段文字通过反复阅读,从而对这段文字越熟悉越流畅,那么就造成了一种假象,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阅读的内容。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不等于能解决问题。老师们可能会遇到这样这种学生,因考试不理想而沮丧,但学生又不理解,自己明明上课认真听了,一丝不苟地做笔记了,课后也认真复习了,怎么就考砸了呢?其实学生做的这些,都只是一种自我感动但无效的学习活动。他们并没有用所学习的知识去测验过自己,复习到某一些特定概念时并没有尝试用自己的话把定义讲出来,也没有想过把课本中的要点转化成一系列问题,并在之后的学习中试着解答这些问题,也没有尝试着把这些新知识和自己的已知知识联系起来,也没有尝试过去找一找课本以外的例子来帮助自己理解。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肯定那些自认为认真学习的学生实质上他们并不是有效学习。
迁移到教与学。
依据前面的分析,从老师的角度,我们只要稍微改动原来的学法,加入学时联系旧知或生活经验进行解释说明、学后检测、学后用自己的话转述,等活动,就能有效改进学习效果。
从学生的角度,在学习一个新知识时,要尽量找到至少一个课本外的、自己熟悉的例子来辅助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要主动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要积极把学到的新知识拿来教别人。须知,“输出是最好的输入。”
综上所述,那些不检测自己所学的学生,容易过高估计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他们只是知道并不一定会用,等到考试的时候,他们会发现自己不会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