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死了,死得很窝囊。在死前最后一刻,躺在病床上的袁绍苦苦思索:我怎么就这么死了?
他回想自己一生: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四世三公,权倾朝野,好不威风。自己虽是庶出,但也凭借世资,少年为郎。弱冠之年,名响濮阳,一时间,雄姿英发,前途无量。
随着东汉统治日趋黑暗,宦官专政愈演愈烈,朝纲分崩离析。刘汉这棵生长了四百年的大树此刻枝朽叶尽,已经腐烂的根须拼命抓住最后一抔土壤,整棵大树在风雨中摇摇欲坠。风雨之中,袁绍嗅到了时代巨变的气息。他不顾族人反对,暗中广结党客,招募四方侠义忠良之士,做好这些后,只需静静等待,等待机会的到来。
机会突至:中平元年,黄巾作乱,东汉朝廷被迫取消党禁,大赦天下党人。袁绍应大将军何进辟召,两人开始了针对宦官的合作。中平五年,袁绍被任命为中军校尉;中平六年,袁绍任司隶校尉,第一次鼓动大将军何进捕杀以蹇硕为首的宦官;同年,袁绍再次献策兵谏;不久,何进被宦官斩杀于嘉德殿前,袁绍趁机指挥士兵尽杀宫中宦官。
如果说尽诛宦官是袁绍称雄称霸的开端,那么真正使其在三国前夕称霸一方则是讨伐董卓:正当袁绍在内宫大肆屠戮宦官时,董卓率军抵达洛阳西郊,路上遇见正逃命的少帝和陈留王。无意中得到“王牌”的董卓,带着军队浩浩荡荡开进洛阳城。目睹董卓八面威风,不可一世,鲍信向袁绍进言:“卓拥强兵,居心叵测,宜趁其士马劳顿,攻其不备。”袁绍这时却害怕了,不敢轻举妄动。而袁绍未来的失败在这已初露端倪。董卓残暴,大夫不满。各地讨伐董卓的呼声日益高涨。此时,人们需要一位具有号召力的人物领军伐董,而有诛灭宦官之功和与董卓不合的袁绍成了不二之选。成为伐董军盟主的袁绍,统领关东数郡,拥兵数十万,一时间,渡河北上,渤海从命;拥一郡之卒,聚冀州之众;威声过河朔,名望重天下。虽然盟军最后因为利益关系化作鸟兽散。
世上之物,盈极则亏;世上之事,盛极必衰。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官渡之战,在建安四年的夏天开始了。袁绍率十万精锐南下,以审配、逢纪主军事,田丰、许攸为谋士,颜良、文丑任将帅,犹如一支虎狼之师。曹操则分兵官渡,静等一场腥风血雨。这样大好之势,袁绍却不自信来,想再拉拢张绣刘表为自己助力。这两人的坐壁上观,使率有大军的袁绍更加不自信了,迟迟不愿动手。
袁曹僵持至来年正月,刘备杀徐州刺史车胄,背叛曹操,策应袁绍。曹操为消弭后患,领兵攻打刘备。袁绍的机会又来了。谋士田丰对袁绍言:“趁曹不备,袭其后方,战之必胜。”袁绍却说:“吾儿抱恙,行军不可。”曹操加紧攻打刘备。刘备战败。田丰再次进谏:“曹兵虽少,却不能等闲视之,不如作持久之计。”这次袁绍却勇猛起来,还发布檄文伐曹。
有士不用,有计不听。于是,白马、廷津两战,袁军痛失颜良、文丑两员大将。运粮军也屡遭曹军袭击。袁绍虽数战不利,但优势天平始终倾向他。袁曹两军相持一百多天,河南百姓困苦不堪,纷纷背叛曹军,响应袁军。袁绍胜利可能性极大。直到,一次派淳于琼运粮,沮授提醒提防曹操偷袭。许攸提议趁曹军倾出,派轻骑奔袭许都。袁绍都不听。结果,许攸反叛,乌巢大败,大将投降,一时间袁军大乱。袁绍慌乱逃窜……
笔者至今不愿相信: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袁绍竟然败了。官渡地处河南,夏秋之时,天高云淡,气候适宜,这是天时;官渡从古便是九州腹地、十省通衢,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这是地利;袁绍据冀州,人丁充实,田多垦辟,又有桑枣之饶,兵粮优足,在河北时又平素多有德政,受河北百姓爱戴,这是人和。反观曹操,兵力、谋士、武将、民心,哪样胜过了当时的袁绍?但,他还是输了。是他袁绍自己输了,而非手下的数万将士。这场战斗本质是袁绍的领导力输给了曹操的领导力。如果南下之时,袁绍没有犹豫,而迅速猛攻,一鼓作气……如果田丰的进言,袁绍釆纳了,攻其不备,袭其劳疲……如果袁绍听从沮授的提醒……
最了解自己的是敌人。在面对袁绍大军的来攻,曹操一句话便点破了袁绍的弱点:“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官渡一战,袁绍败了,回去后,积忧成疾,两年后,死了,死得着实窝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