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那些孩子成长路上的苦,解药在父母手里

那些孩子成长路上的苦,解药在父母手里

作者: 一夏的 | 来源:发表于2018-12-30 17:28 被阅读66次

    新一期的《星空演讲》中,黄奕在里面说到自己的女儿在她离婚后,由于她忙于工作没有什么时间陪伴女儿,一天回家,看到女儿在满地打滚并尖叫着,她说,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童年的自己,那个住在老洋房里父母离异,想要得到父母疼爱与陪伴的自己。从那以后,她开始减少工作,全身心的陪伴女儿,而女儿也一天天变得开朗爱笑。

    那些孩子成长路上的苦,解药在父母手里

    电影《狗十三》讲了一个原本天真烂漫的女孩李玩,在父母离异,父亲又再婚生子的家庭逐步被“驯化”的故事。在影片中,女孩李玩虽然没有亲妈在身边,家庭成员也都还爱她。这种爱是:她喜欢天文物理,爸爸给她改报英语兴趣小组;爷爷奶奶孜孜不倦地劝她喝牛奶,哪怕她一喝就吐;因为爱狗丢失,变得叛逆,被爸爸一顿暴揍修理……在这些“爱她的”家庭成员的驯化下,努力学语、喝牛奶、在爸爸与生意伙伴的饭局上吃下狗肉……

    那些孩子成长路上的苦,解药在父母手里 那些孩子成长路上的苦,解药在父母手里

    有人说,一个人的成长不经过扼杀就无法来到成人世界。也许吧,中国的小孩子,是多么缺乏大人的关注、理解,大多数被简单粗暴地驯化成“一个懂事的孩子”。         

    女星黄奕,通过孩子的行为看到了自己童年成长的辛酸经历;电影中李玩的爸爸,在看着女儿吃下狗肉后回家的路上,听着《再回首》这首歌泪流满面,也许看到原本纯真的女儿被驯化成符合大人世界要求的样子,也想到了自己曾经被驯化的苦吧。不管怎么样,他们都通过一个契机,透过孩子看到了自己,并试着去改变自己过往对待孩子的方式。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契机可遇不可求,孩子成长中的苦恼是“有苦说不出”——这些“苦”,有的慢慢扼杀了孩子的纯真与天性,吃下了“狗肉”,变得“懂事”;而有的因无法内在消化,而转变成外在的一些异常行为,身体病症,到了需要看医生的地步,才能引起父母的重视。

    正如《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这本书中所写的24个案例——这不是一本散文,也不是一本抒情鸡汤,而是英国国家健康中心的布拉夫曼(A.H.Brafman)博士根据自己50年从事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的经历,从中提炼出来的。

    那些孩子成长路上的苦,解药在父母手里

    打开这本书,才明白而那些长期困扰孩子和家长的的——周期性便秘、尿床、莫名的身体疾病、恐惧等,竟然只是因为孩子内心的焦虑、困惑没有得到家长的关注与理解,慢慢积累,形成了“心病”的外在表现。这些孩子大部分在儿科求医问药而无果,转向心理咨询后,仅仅是因为得到心理医生布拉夫曼博士的正确解读, 说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并通过父母配合调整对待孩子的方式,就被治愈了。这都是一些什么样的父母和孩子呢?


    1. 心大的母亲,不敢说出真实感受的孩子

    八岁的小女孩简,有一位漂亮能干、事业成功、擅长与人交际母亲J女士。简和J女士一样聪明伶俐、能言善辩,但又羞涩敏感。这一次的咨询是因为简一直无法治愈的头痛、尿床的毛病。

    布拉夫曼博士通过与母女俩的聊天得知,简的家庭结构很复杂:父母离婚后均再婚,而父亲再婚后又生了孩子,母亲现在的丈夫也带着一个与前妻生的孩子——这样庞大复杂的家庭关系。

    第一次咨询,布拉夫曼强调简是在通过身体症状向妈妈传达自己的感受,暗示J女士应该做好倾听的准备。而聪明的J女士回去后真的按照布拉夫曼的暗示,积极地去关注孩子,多与孩子聊天以努力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

    两周后的复诊,母女俩带来了好消息:自上次咨询过后简就再也没有尿床。但是在复诊过程中,他们无意中又聊到了简去检查了视力,医生建议佩戴眼镜这件事。简说自己想戴眼镜,而J女士也表面化地理解为简喜欢戴眼镜。布拉夫曼博士却通过简无意识中画的画,解读出:简其实并不喜欢戴眼镜,她只能说出大人们期待的感受,而不能说出自己真是的感受。

    第三次会面,简的头痛等症状消失了,但尿床的症状又开始了。通过聊天得知,原来简将在假期离开母亲与其他亲人暂住一段时间。布拉夫曼博士指出,这恐怕是简尿床症状再一次出现的根源:为即将与母亲分开、得不到母亲的关注而焦虑。而J女士却坚持认为:第一次咨询后的尿床症状的消失还是因为“某种生理机能恢复了正常”,并没有考虑是情绪状态的改变引起了身体状态的改变;简需要的与母亲的亲密关系,家里的其他成员也能给。

    到这里,我们都能看出来,作为母亲的J女士无法与简产生共情,坚持把自己所认为的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也就不能真正地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尽管以她的阅历和聪明,本不该出现这样的状况。这导致简必须以身体病痛来获得与母亲的亲密关系。

    2.有自控障碍的父母,混乱、缺乏规律生活环境的孩子

    十六岁的少年查尔斯,白天尿急,晚上尿床。坚信自己的排尿器官有生理问题,并经过多种方法和药物的治疗,一直没有好。

    布拉夫曼博士通过与查尔斯父母的聊天,得知他们用“自由放养”的态度来养育孩子,认为父母不应该去要求和约束孩子,坚决的态度和严格的管束似乎是他们的禁忌。

    布拉夫曼博士与查尔斯集中讨论了泌尿系统的各个器官,并得出查尔斯的排尿器官没有任何问题这个结论,这让查尔斯重拾自信。在与查尔斯的谈话过程中,查尔斯的父亲——C先生,忍不住烟瘾,要去外面抽烟;而查尔斯的母亲——C女士,又让布拉夫曼博士注意到她体重严重超标。所以,布拉夫曼博士得出,这对父母都存在控制身体冲动的障碍,并且,他们对于查尔斯“尿床、尿频”的宽容,又让查尔斯陷入了一种混乱——期待父母指出他的这种行为是不可接受的。

    3.过度焦虑的大人,被过度保护及关注的孩子

    五岁的女孩格洛丽亚,是父母结婚十年后生下的孩子,被父母认为是他们“唯一的孩子”。但是因为父母对她的过度重视,而引发了她的焦虑——非常害羞,常常以自己身上到处有病痛为由不愿意去上学。这已经成了一个非常困扰G先生与G女士的问题。

    敏感的孩子非常能够感受到父母对她的重视和保护,从而让她认为是父母非常需要她。在她又一次闹着以不穿衣服为由不上学的时候,父亲听从校长的建议“坚决”把她送到了学校,让她知道了自己是可以离开家的。


    孩子是如何“痊愈”的?——咨询过程中心理医生做了些什么

    1.对孩子的问题进行正确的解读

    布拉夫曼博士通过聊天,了解小孩的原生家庭,了解父母的原生家庭,职业、社会地位,宗教信仰等。对无法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孩子,会让他们在一边画画。之后布拉夫曼博士会结合孩子的生活背景及问题,对孩子无意识中画的画进行解读、翻译,说出孩子的真实感受,促使父母改变对待孩子的方式。

    2.建议父母建立积分奖励制度,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

    对于孩子心理原因造成的睡眠障碍、尿床、便秘等,除了说出他们的真实感受、使他们释然外,布拉夫曼博士建议通过实行积分奖励制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固定的时间排便、睡眠等,让排便、睡眠变得有规律。这一切也都需要家长配合。

    3.建议有问题的父母接受个体心理治疗

    有的孩子的症状根源于父母本身有问题而长期得不到纾解。布拉夫曼博士认为,虽然这一次孩子的症状在干预下消失了,从长久的成长来看,如果父母自身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孩子的成长过程会难免坎坷。布拉夫曼博士在24个案例中,也向这一类的父母建议他们进行个体治疗,但是都被拒绝了。所以,布拉夫曼博士也担心这些孩子这次的病症消失了,由于父母自己的问题没有解决,在之后漫长的成长岁月中难免还会出现其他的障碍。


                                                                    不管怎么样,孩子们都会长大,不管怎么样,那些小毛病——尿床、便秘、爱咬人等,这些小毛病都会随着时间流逝自动治愈的,一如父母们小时候一样——他们自己不也是这样过来的吗?“过来”的过程有多少艰辛,他们自己也都忘记了。 这代代相传的简单粗暴驯化大法,是不是应该在我们这一代终结了?

    布拉夫曼博士在《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一书中的案例向我们表明,尿床、便秘、爱咬人等这些异常行为之下,是孩子不被理解、不被关注,或是混乱的内心。而父母是可以通过改变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就能帮助孩子化解、跨越这些苦恼和障碍的,而不是等着“长到某岁就好了”。孩子的问题,任何的外在治疗手段,都不如父母们多与孩子聊天沟通,多倾听孩子的心声有效。那些孩子成长路上的苦,解药都在父母手里。               

    喜欢就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伊莎的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些孩子成长路上的苦,解药在父母手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sgv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