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性

作者: 冷风过境_007 | 来源:发表于2018-09-07 12:28 被阅读43次

    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话说以前人类每个人身上都有神性,人类凭着身上的神性四处征战,掠杀,搅得天下战乱不断,狼烟四起,天地动荡不安。于是,上帝为了制止这种不安定的局势,也为了限制人类身上的神性再次作乱,于是收回了人类身上的神性, 让他们化身为一个普通的人,而且还规定了人类一生的寿命,让其在不断延续后代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自生自灭。

    人类一下子从大自然万物的主宰到沦为一个受生老病死制约的普通人。人类为了找回曾经丢失的神性,为了打破生老病死的制约,从古至今,人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且现在是越演越烈,大有超越人类自身的本质属性,彻底接近永恒的神性——万物的终极规律。

    我国最早讨论这个话题是的老子的《道德经》,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以玄之又玄,妙之又妙的思想阐述了天地万物之名的由来和出处,以及万物相对应的运动规律。

    秦始皇当年为了使自己长生不老,从而找到自己身上的神性。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听徐福说在渤海湾里有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在这三座山上居住着三个仙人,手中有长生不老药。于是他派徐福带领千名童男童女入海寻找长生不老药,结果是一去不复返,再无音信。

    四年后,秦始皇又找到一个叫卢生的燕人,一个专门从事修仙养道的方士,派其入海寻找 两位古仙人,一个叫“高誓”,一个叫“羡门”。结果,卢生也是一无获而不见踪影。最终秦始皇最终也没有吃到长生药,也没有长生不老,不久后秦国也就灭亡了。

    后来,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对人的神性做了系统的阐述和具体修练的方法,而且,佛教也融入了中国道家关于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的哲学思想。这两种思想相互吸收,包容,从而产生了适合中国本土的佛教 。人们从佛教里既能看到生命与自然相处奥妙,又能从生活中细小的善事找到来世的福报。于是,人们开始越来越接受佛学对神性的解释和修练的方法,佛教开始在中国大肆盛行。

    佛家讲究修身养性,相信人的眼睛看到的一切未必是真的,世间万物是要用心去看,去领悟的。宋代禅师青原行思提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第一重境界是涉世之初,怀着对这个世界的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世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万物的一切都是它原来的一切,对事情只是表面的认识,固执的相信所见到就是真实的。

    第二重境界是看到虚伪面具背后的潜规则,眼前看到一切的并必是真实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如梦如幻,一切如雾里看花。于是我们开始用心去体会这个世间,对一切多了一份理性的和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山,水也不再是水了。

    第三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一种返璞归真后的彻悟。庄子曾经就有“庄生梦蝶,蝶梦周庄的”的名句,他对人生有一种大彻大悟的理解和体悟。这是人生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体悟,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看到世间的的人事不过是“大梦一场”。

    只有人心与万物的运动规律接近连通了,才能打通人的神性,体会万物运行的微妙的之处,看透世间的人事繁华。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身的神性有了越来越清晰的理性认识,学会了用科学来包装自己头脑,指导自己的行动,人类已经不再沉迷于遥远的不可知论了。

    弗洛依德的泛性论揭开了人类精神活动的秘密;荣格性格理论揭开了人类性格形的原因;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更是把人的需求分成了三个部分进行解释。达尔文的《进化论》彻底揭开了万物的竞争规律,揭开了生命不断进化的神秘面纱;牛顿的万有引力震惊了整个物理界,引发了科学界的革命;瓦特蒸气机的发明开启了工业革命的新时代,让人告别了大量手工重复的工作,解放了人类的双手;亨利·戈培尔发明的世界上第一盏电灯,照亮了人类的新世界等等……

    这一切都是源于科技的力量,科技帮助人类开拓了视野,摆脱了身上的愚昧,让人类的眼睛看的更广,更远。它让我们认识了生命的本质,让我们更加理性地去看待生命的发展规律。

    人类身上的神性从未远离,它一直就在我们身上,只是我们却把它遗忘了而已。人类身上的神性是生命运行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和大自然的运行规律相通的。因为人类后天的社会习行,生命的运行规律慢慢地离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越来越远了。因为这种远离,生命变得越来越轻浮,越来越浮燥。

    亲山近水,找到生命元初的本源,才能找回生命的神性,回归自我的本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神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sjq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