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生命的战争学校。——那无法杀死我的,让我更加坚强。
——《格言与箭》第八条
“那无法杀死我的,让我更加坚强。”即使从未接触过尼采哲学甚至和“哲学”这个字眼形同泾渭的人也有很大可能听说过这句话。它更多出现在团建、促销、年会甚至传销那种需要鸡血的场合,带来令人热血沸腾、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狂热和精神亢奋,一旦走出礼堂就暗自臭骂自己和别人,因为工资没有增长,奖金没有着落,加班仍要继续,领导面带微笑,虚与委蛇。精神胜利法甫一出现,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一命呜呼,与它所宣扬的截然相反,它首先杀死了自己。
但是我们还是回到格言的本质,它想做的是启动我们的一项思维活动,要求我们深究,不是当作鸡汤,而是当作严肃的哲学命题,融入我们的生命之中。
“来自生命的战争学校。”
“战争”在尼采的哲学中不是贬义词,在本书的前言,尼采说:“⋯⋯这样一项使命的命运,每时每刻迫使他,跑进阳光,抖落身上那沉重的,变得太沉重的严肃性。为此,任何手段都属合理,每个‘事件’都是幸运。尤其是战争。战争始终是所有那些变得过于内向和过于深沉的英才的大智慧;即使在它的伤害中,也存有功效。”
在把战争评价为对抗性和对立性之创造力的象征时,尼采针对的是赫拉克利特,一个被他高度评价的哲学家。在《快乐的科学》标题“赫拉克利特派”下有:“尘世的所有幸福,/朋友们,由战争给予!/啊,为了成为朋友, 需要硝烟之助!”尼采在某种程度上赞同达尔文的物种选择学说——在持续不断的竞争(“生存竞争”)中,那些最好地适应当时主要环境条件的个人和物种,能得以生存。
通常意义上,战争是和平的对立面,是邪恶与正义的对抗,我们宁可从没有、也永不会发生战争,因为它总是与野蛮、残暴、兽行、侵略、腐烂、死亡联系在一起,文明不断地被戏弄、侮辱,仿佛预示人类永远也逃脱不了这种怪圈;在尼采这里,战争即生命的本质,它不是我们致力于逃避的黑暗力量,而是必须拥抱、容纳、参与的必不可少的生存论要素。生命中充满了各种挑战和考验,就像是一场持续不断的战斗。在这个“战争学校”中,我们不断面对着外部环境的挑战和内心的矛盾,唯有斗争才能成长,才能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那无法杀死我的,让我更加坚强。”
这部分强调我们在面对生命中的困难和挑战时的应对态度。尼采认为,生命中的挑战和逆境并不是消极的,不是单纯的阻碍,不是要摧毁个体,而是可以成就的机会,是要让个体成长和进步,让我们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变得更加坚韧。态度体现意志,“那无法杀死我的”是生命中最高等级的挑战——中土世界的索伦,《哈利波特》中的伏地魔,亚哈船长面对的白鲸,《沉默》中罗德里奥面临的坚持信仰和解救无辜生命的抉择——我们通过它磨练意志,展现自身最大限度的潜能、力量和勇气,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成为尼采的“超人”。
美国学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其著作《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探讨了反脆弱性——应对充满不确定性世界的策略。反脆弱性是“能从冲击中受益,当暴露在波动性、随机性、混乱和压力、风险和不确定性时,它们反而能茁壮成长和壮大”。它不仅要求从混乱和波动中受益,甚至需要这种混乱和波动才能维持生存和实现繁荣。脆弱性事物偏好稳定不变的环境,反脆弱性事物在压力下能够逆势生长,它不是避免风险,而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机会。它就是现实版本的“那无法杀死我的,让我更加坚强。”因此通常的人们对于黑天鹅事件惊恐万分、避之不及,但对于具备反脆弱性的人们来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来自生命的战争学校。——那无法杀死我的,让我更加坚强。”这句话旨在说明生命的意义不是预先确定的,而是由个体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的行为和选择所决定,生命厌恶确定性,拥抱可能性,后者在遇到阻碍的时候能够爆发出更多的能量,我们通过“战争”赋予生命以意义。另一方面,自我肯定建立在对自己意志的认同和信任之上,我们应该积极地追求自己的意志和欲望,而不是被外部环境所左右,从而实现自我意识和自我肯定。
尼采的这句格言体现了对生命意志的深刻思考,他的座右铭是“胆量凭伤口生长,勇敢借伤口加强”。这种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生命等同于战争、意志,正如“真理”不是别的,就是“真理的意志”。所以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件”不是别的,而是“你可以被打败,可以被侮辱,可以被世俗唾弃,但你的意志仍在。”
评价:5星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