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友说跟我聊聊初一孩子的问题,我说你说吧。
学友说了三个问题。
因为孩子眼睛老疼,学友问孩子压力大吗?孩子说大呀,每天作业都写不完。说着说着孩子就说到数学不会,所以作业不会写,用时时间长。学友马上就问孩子要不要找个老师帮帮咱吧。孩子说好呀。结果找了之后本来要补一科的,孩子决定补三科,这样一弄周末就太忙了,担心孩子坚持不了,咋办?
我笑说:这前面接话咱做得都挺好,孩子也愿意跟咱聊聊说明亲子关系好。接下来我说得直白点,咱别生气。孩子说到数学不会的时候,咱推得太快了。咱打心眼儿里想让孩子补,结果孩子要补三门的时候,咱又怕孩子累。咱又想补又怕孩子累,就咱这动荡不安的状态,当咱家孩儿都可累。孩子学到数学不会的时候,问孩子有啥想法,孩子最终做啥决定,咱都支持。孩子说要补的话,咱还得问问他补哪些,补哪个知识点(引导孩子学会查漏补缺,清晰自己的问题),是大班补还是一对一?想要补的结果目标是啥?补这方面,咱千万不要急到孩子前面。孩子不补咱也接受,让他在不会的情绪里再呆上一段时间。现如今已经报了三科,那就先补着,变担心为祝福。咱关心孩子累不累,比如问问孩子的感受,需要爸妈做啥具体的支持。
学友说,第二问题,孩子有几道数学题做错了,数学老师让他第二天上课前必须弄会。孩子找这个老师,老师让孩子找同学讲。同学也没人讲,一直到第二天上数学课前慌慌张张终于找到一个同学给讲会了,孩子赶紧到数学老师跟前去讲题了。学友就很担心孩子跟老师跟同学的关系。
我说:多好的孩子,当你给我描述这些的时候,画面感极强,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积极上进,在不断寻求帮助的孩子。咱要问,妈妈可好奇,儿子你是咋做到锲而不舍的?至于老师没给他讲,现在老师都担着至少两个班的课,是真没时间。咱一定要学会给别人的行为做一个善意的解读。同学互帮互助也很好啊,不仅提升了同学讲题和求助的能力,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大不了咱问问孩子的感受,孩子没觉得有啥,咱有焦虑担心,咱就处理自己的焦虑担心,不去消耗孩子。
第三个问题,孩子买了个手表,到货后感觉不太好,但孩子说急着用坚持带到学校。今天晚上却非得让去拿回来。问他周末行不,他还说不行。去了之后,听孩子的意思是担心同学弄坏了手表,不好退货了。学友就问孩子同学们喜欢弄他手表的哪个点?是手表本身还是装饰物?就感觉孩子可急。
我笑说:孩子急,咱就表现得比孩子还急,让去拿就拿呗。一听到你最后问的话,我的大脑中就浮现出手机被没收的案例,家长关心孩子的手机从哪来的?啥牌子的手机?你说,晚上就在校门口匆匆一见,咱要表达作为母亲这个角色该表达的。对孩子表达关心和思念,搂搂抱抱孩子,冷不冷呀?累不累呀?周末咋安排呀有啥想法,想吃啥,妈妈周五晚上早早准备。哪有时间关心同学摸手表的哪一部分,这有啥意义?
另外,我提醒咱,咱跟孩子说话的语言量再减少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