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直在拖延面对写作这件事,害怕写不好,感觉脑子一片空白,晚上也一直在拖着各种磨蹭不愿意开始,就想起今天早上听罗辑思维最新一期推荐的是武志红老师的新书《巨婴国》,发现自己的状态其实也像是一个有着全能幻想的巨婴,因为害怕做不好而选择什么都不做,蜷缩成一个婴儿的状态,幻想着自己是完美的,可以写出特别棒的文章,沉浸在幻想当中,而不愿意去行动,或者害怕去行动面对自己不是全能的现实,害怕全能感的破碎,因为自己不是完美的,所以自己就一文不值、一无是处,在巨婴的心里只有好和坏,而没有中间状态,要么是完美的,要么就是一无是处的,所以为了避免那种一无是处的挫败感,就只能把自己困在幻想之中,幻想中自己永远是那个完美的全能的神,而不用去面对自己无法控制周遭世界的现实。
缺乏边界
很多人会在想象层面中去构筑一个理想的完美的世界,而周围人的行为稍与自己的想象不符就很生气,这也是巨婴的一种表现。因为当婴儿刚出生的时候,他是无法区分自己和外界的,他会认为他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他,世界和他是一体的,他饿了不舒服,只要一哭就会有人来照顾他,他觉得他可以控制整个世界,而随着他逐渐长大,同时在长大的过程当中也会有适当的受挫,他会发现原来妈妈是区别于他的另一个人,而世界也并不能听任他控制,这时候就会慢慢进入分离个体化的时期。而如果这种婴儿缺乏边界共生的心理带到成人时期,就成为了巨婴,在他的幻想当中,这是他构建的世界,一切由他控制和摆布,当他发现竟然有人和他的想象不一样的时候,他就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机感,一种他的整个世界都要崩塌的感觉,因为他发现自己构建的世界原来并不是真实的,他的幻想和现实之间出现了裂缝,他就会进入一种崩溃的暴怒之中,因为他并不能真实的区分,自我和他人的边界,他仍然认为这个世界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其他人也都是按照他的意志行事的一个人偶,所以这个世界和他人任何一点不符合他想象的改变都会让他有失控的感觉,这种失控感会让他抓狂,让他感觉好像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一样,所以这时他的反应就像是没有被父母满足的小孩一样,大哭大闹,甚至肆意攻击。其实在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因为别人的一点事骂街,甚至喊打喊杀的人。
不肯放手的母亲
婴儿总是离不开母亲的,巨婴现象的形成也必然伴随着不肯放手的母亲,一直在哺育、照顾着巨婴的母亲。养育过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孩子在某个阶段,当他又力量具备了自主行动的能力的时候,他会想要去尝试做各种事情,也会尝试着离开父母去探索世界,而这时候能够顺应孩子发展的母亲,就会逐渐的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探索,去发展出各种能力,然后去完成和母亲分离的过程。母爱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困难的感情,因为这是分离之爱,孩子从离开母体的那一刻起,不断的成长就是不断的完成与母亲分离的过程,从身体的分离到精神的分离,只有完成了这样的分离,孩子才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独立的生命和生活。而另一部分母亲,由于生活其他部分的缺失,比如夫妻之间的关系疏远,或者没有自己生活的重心,孩子就是她们生活的全部,她是没有办法去接受孩子的成长和分离的,当孩子渐渐成长而不再需要母亲的照顾的时候,她们会感到深深的失落和无价值感,这样的母亲会牢牢的抓住孩子不允许他离开自己,这样的孩子最终无法完成与母亲的分离,虽然身体不断长大,但是心理上仍然是和母亲共生的婴儿。
不落地的种子
巨婴的概念也让我想到上次谈自由时说到的“不落地的种子”的类比,巨婴也想是一颗种子一样,本身蕴含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样子,但是由于害怕不能长成完美的样子,不能开出最美最芳香的花朵,不能结出最甜美的果实,而选择永远不落地,永远都活在最完美的幻想当中,而不敢去真正的落地扎根,发芽生长。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会残留一些类似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母亲普遍强势的国度,那怎么去改变这个问题呢?我自己的经验是,首先是看到,去觉察,然后就是行动,让种子落地。
其实很多时候拖延症也是巨婴的一种表现,因为害怕做的不完美,所以宁肯不做了,并且会把自己写出的东西,和自己本身的价值去做链接,这时候可能需要去尝试理清边界,把自我的价值和文章或做的事情去做一个切割,然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做好写出最烂东西的准备,行动起来,只要动起来,就像种子落地,它自然就会寻找养料,生根发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