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能了解一篇文章的大意而不至于迷失在细枝末节之中,前几天看李笑来老师的一篇文章有提到:
先找出名词和动词,然后是修饰名词的形容词和修饰动词的副词
以《把时间当做朋友》第192页的“辨析感悟”为例:
以前我的阅读方式是看完标题,没什么感觉,接着看,其中觉得重要的句子就划下来,有感触的地方就写一下,然后就算看完了,虽然也是有所收获,但这种感觉就像去餐馆吃饭,觉得饭很好吃,然后呢,然后就没了,不会不琢磨这个饭可能是怎样做的。
那应用李笑来老师的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呢?
首先,名词是“感悟”,那这篇文章中肯定首先要阐述感悟是什么,然后是动词“辨”,分辨,把感悟跟什么分辨呢, 把感悟跟道理分辨,就涉及到为什么要分辨,怎样分辨,分辨有什么好处。然后是动词“析”,分析,怎样分析的呢,举了一个例子,听别人分享成功经验的例子,分清哪些是感悟,哪些是道理,哪些是可借鉴的,哪些是你没有资源的。
来具体说下,第一步,名词“感悟”,什么是感悟,就是个人总结自己的经历所谓的经验。
第二步,分辨感悟和道理。感悟是个体经验,道理是普世真理,为什么要分辨呢,因为有的个人感悟是错的,并不是别人故意告诉你错误的信息,而是每个人都有认知局限,他都没有意识到他的感悟可能是错的,如果你把错的当成对的听,有时候就会酿成大错。那我们如何对待别人的感悟呢,不能不听,也不能全信,自己要认真思考,费些力气自己分辨。
第三步,举例分析,当你在听别人分享成功的经验时,是否能分清哪些是他的感悟,哪些感悟具有共性可以当成道理来听来用。并不能因为他是成功者,就觉得他讲的都对,或者他的经验都适合于你,这些都是思维的惯性,也是思维的误区,源于以下几点:
1)别人在分享成功经验的时候不会把细节都讲清楚,每一份成功背后都有巨大的磨难和不可告人的细节,这些人家不会全部讲出来,而且为了夸大自己成功的难度,很多人在讲述的时候会把磨难夸大化,一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成功是如何不易,经受了那么大的磨难,二是这些磨难不是什么人都能跨越的,你要掂量掂量自己,这有一定的恐吓心理,而且听众也喜欢听苦大仇深的成功故事,因为可以为自己的不努力找个借口。
2)每个人都有认知偏差,刻意忘记痛苦的事情,而成功者在讲述的时候也不自知的有认知偏差,不是故意的。
3)有些成功跟运气有很大关系,有些经验也是错误的,而成功者在讲述经历的时候也会有“自利性偏差”,把成功揽在自己身上,而忽略运气或其它的重要因素。
4)他的成功经验不一定适用于你,每个人的基础不同。
5)可以关注失败者,失败者的经验比较真实,防止你掉入同样的大坑。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清晰了许多,不是那种细枝末叶的感觉,而是对整体都有了一个把控,还有一种提升了自己思考能力的小窃喜。如果以前你只是看到“点”的话,那现在你可以看到“线”甚至“面”了。
记得王烁老师提到过哈佛大学学生的课堂讨论,就是先列大纲,再填充细节,其实大纲就是名词和动词,细节就是形容词和副词。应用这个方式,不论是看别人的文章,还是看演讲,还是听别人谈话,你都能又快又准的把握住重点,而不迷失在枝枝蔓蔓的细节里,你的头脑会很清醒,能看清别人,也能梳理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