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罗伯特·博世出生于德国南部的一个小镇,其父母经营着一家小旅店。他小学毕业之后便无心读初中,于是进入了一家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辗转多家工厂工作。在熟悉工厂的同时,他渐渐萌生了对于商业的兴趣。在实践中,罗伯特·博世明显感觉自己的理论知识不够,于是去大学里注册听课,后来还远渡重洋,去了工业更发达的美国,在爱迪生工厂学习制作各种电器设备。然而工厂枯燥单调的生活很快让罗伯特·博世感到无聊、乏味,于是回到德国后,他决定开始创业。
万事开头难,车间刚开门的时候没有太多的订单,罗伯特·博世只能有什么订单做什么,没法挑挑拣拣,即便如此,他还是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不得不放下身段跟身边人借钱。到了车间开业的第6个年头,博世已经快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员工数量从24人减少到了2个人。
就在罗伯特·博世每日为订单愁眉不展的时候,一个当地的工程师来找他,问博世的车间是否可以帮他仿制点火器。罗伯特·博世和他车间里的工人此前从未做过点火器,但是他们没得选,只得硬着头皮接了活儿。为了了解其中奥妙,罗伯特·博世即刻上路,几经辗转见到了客户口中的点火器。后来罗伯特·博世迅速制作出了几个仿制品,并不断思索如何更大程度提升产品性能。此后的几年间,车间的点火器业务始终在稳步增长,过了几年,他们研制出了兼具安全与性能的新型电磁点火器,客户们蜂拥而至,希望为自己换上一个博世电磁点火器。博世的生意自此打开了局面。
罗伯特·博世的这段创业经历与国内知名的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在1980—1990年的经历极为相似。鲁冠球也出身平凡,他从乡镇企业起步,靠着4000元的原始资本从简单的汽车零部件“万向节”做起,稳扎稳打,最终打开了全球汽车零部件市场的大门。博世抓住了欧美汽车业大爆发的历史性机遇,也与中国的华为公司在通信领域成为ICT龙头有着类似的时代背景。博世抓住了“电磁点火器”这个机遇,华为在信息技术时代从最简单的交换机开始,这些器件当时都不是承载核心技术的主流产品,但它们却为企业持续研发提供了机会窗口。这两个企业的故事提示我们:实业的制造能力是“从小到大”锻炼出来的,重视制造业产业链的中小企业,往往能孕育出持续创新的工业巨头。
向死而生:博世如何在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