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济不景气,月初,公司大笔一挥,优化掉了一半的员工。
半个月过去了,我问其中一个被优化掉的同事:“你找工作了吗?”
“还没。”
“为啥还不找啊!”
“害,找工作太麻烦了,又得写简历,又得投简历,结果别人可能看都不看。”
“那你现在干嘛呢?”
“就在家看看电视剧,打打游戏喽。”
如果要问今年有什么事情最让人痛苦,失业当仁不让。没有人想在这种令人不安的大环境下失业,被投入到市场上重新竞争。
可同事依然“淡定”,找工作太麻烦,那就先宅几天吧。
可是,不积极面对问题,到最后只会让问题越来越大。现在不找工作,玩爽了,经济压力扛得住吗?待业时间长了,其他公司还会要你吗?
人生的问题确实让人痛苦,但为了解决问题和痛苦,我们只能积极面对问题,把眼前的安逸往后放,这就是延迟满足。
一、什么是延迟满足
简单来说就是先苦后甜,先面对问题,再享受解决完问题的快乐。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在20世纪60年代做过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
研究人员在幼儿园中找来了数十名儿童,让他们分别单独待在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中有孩子们爱吃的棉花糖。
研究人员告诉孩子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他们回来再吃,顺便还能得到另一颗棉花糖作为奖励。随后,研究人员就出去了。
实验过程极为煎熬,孩子们抓头发、踢桌子、捂眼睛,就是为了不受棉花糖的诱惑。
结果,大多数孩子在研究人员返回时吃掉了棉花糖,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对棉花糖的渴望,当然,他们也得到了奖励。
为了更长远的价值,而放弃及时的满足,这就是延迟满足。
二、延迟满足是解决问题的利器
《少有人走的路》中,作者斯科特·派克提到了他的一位来访者。
这位来访者希望斯科特能帮助她解决工作拖延症的问题,因为无论工作量是多是少,她总是能把工作拖到最后一刻。
斯科特发现来访者的工作顺序很有趣,在上班的第一个小时里,她总是先完成最容易和最喜欢做的工作,剩下的工作时间,面对棘手的问题,她就尽量回避,于是,工作就被拖了下来。
斯科特给她的建议是,上班第一个小时强迫自己解决棘手的差事,而在剩下的时间里,工作就会变得相对轻松。
那个来访者也是个意志坚定的人,不久她就克服了工作拖延症。
相较于快乐一小时,痛苦七小时来说,我们更愿意选择痛苦一小时,快乐七小时。
我们唯一需要做的,是把痛苦放在快乐前面。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尽早面对问题,体验程度较大的痛苦,才是对待问题和痛苦最明智的办法。现在不解决问题,将来的痛苦会更大,延续的时间也更长。
三、不懂延迟满足,只会让问题越积越大
记得两年前,网络上全都是“鼓励”年轻人消费的声音。什么“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越富有的人越会花钱。”
一位月入一万的白领,喜欢上了LV的包包,自己钱不够,便去了套路贷。
很多人掉进消费的“坑”中浑然不知,还觉得超前消费是时尚。
这次疫情,确实给很多年轻人上了一课。
本来,年轻人面对的理财问题是,先苦两年存点钱,之后再用这些钱做更多的事。
但沉溺于买买买,让年轻人不敢折腾,只敢求稳。钱没存下来不说,以后哪里还敢自我学习、成长呢?
其实,真正的能过上理想生活的人,都具有延迟满足的思维。
米歇尔的实验还在继续,当那群孩子成年之后,他对他们又展开了研究,结果发现:
那些无法等待的孩子通常注意力不集中,不抗压,很难维持友谊,而那些会延迟满足的孩子意志更坚定,更守信用,成绩也更好。
世界是公平的,你现在享受了快乐,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它永远在你的人生路上等着你。到时候,痛苦可能更大,持续时间会更长。
现在承受痛苦,将来可能获得更大的满足感。
那么我们怎么培养自己“延迟满足”的能力呢?
米歇尔找到了一条捷径——“转移注意力”。
在当年的实验中,肯等待的孩子们不会一直盯着棉花糖,他们会捂眼睛、唱歌或走来走去。他们对棉花糖的渴望被转移了。
米歇尔说:“如果孩子们意识到学会转移注意力和思想就能实现自我控制,那么他们就成功了一大步。”
学会延迟满足,你会发现,你正在一步步实现你的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