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学设计】 17 爱莲说 周敦颐

【教学设计】 17 爱莲说 周敦颐

作者: 板栗李子 | 来源:发表于2023-04-14 17:46 被阅读0次

【教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学习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高洁的志趣。

3.了解莲、菊、牡丹的文化象征意义。

学习重点:积累词句,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莲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旧知导入

1.生背诵或课前默写《陋室铭》;回顾“托物言志”手法。

(屏显)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客观物品的描写和叙述,间接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情感等。

2.作者简介及课题解释

(屏显)周敦顾(1017-1073),字茂叔,宋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他不慕钱财,淡泊名利,胸怀坦荡,人品高洁。晚年隐居在庐山莲花山下,他将门前的小溪命名为家乡的濂溪,还在那里建了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

“说”是一种文体,即作者发表对某个问题的见解。题目是“爱莲说”,表明作者要“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

活动一:朗读文章,读准字音、节奏

1.读准字音、节奏;

(屏显)蕃:fán  淤:yū  濯:zhuó  涟:lián  亵:xiè 鲜:xiǎn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读出层次;

3.读出韵律感(骈散结合、长短句)

三、读通课文

活动二:结合注释,疏通文义

1.生结合注释,自由疏通文义;

2.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

3.积累词句。

(屏显)“之”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作用:

“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中的“之”,标明前置宾语。

“水陆草木之花”“花之隐逸者也”中的“之”是助词,表示“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的“之”,其作用是代词,指“它”。

四、赏读课文

活动三:从文中找出和“莲”相关的语句,并加以赏析。

预设:

出淤泥而不染:不被污浊的环境浸染,象征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不因环境美好而放纵,象征不媚俗,坚守道德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外形笔直挺立,象征刚直,胸怀坦荡、行为正直、卓尔不群

香远益清:香气远闻,象征美德广布,有感召力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品格凛然不可侵犯,象征独立高贵,令人景仰

追问: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活动四:再读文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之美。

预设:

(1)美在托物言志

(2)美在衬托

(屏显)“衬托”是用某一种事物来衬托另一种事物,以突出形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为了使所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就用另外的形象来映衬它,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

(3)美在象征

五、质疑思考

(屏显)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如何看待“惟吾德馨”?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设计

八、板书设计

                                      2023.4.1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学设计】 17 爱莲说 周敦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ssoddtx.html